2022年上海语文二模卷
一、文言文(36分)
(一)默写(12分)
1. 儿童相见不相识,            。(贺知章《回乡偶书》)
2.              ,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3. 千磨万击还坚劲,            。(郑燮《竹石》)
4.              ,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陋室铭》)
5. 同学们在徐家汇公园湖畔散步,夕阳西下,湖中鱼儿纷纷跃出水面啄食,望着眼前之景,大家不禁想起了《答谢中书书》中的句子:“ , 。’
(二)阅读下面诗文,完成第6-11题(24分)
【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曹刿论战(节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乎,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丙】
孟子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豪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6. 【甲】词作者是 。【乙】文选自史书《 》(2分)
7. 请分别在【甲】词和【丙】文中到与下面加点字意思接近的字。(4分)
(1)马作的卢飞快    (2)今恩足以及禽兽 
8.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3 分)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9. 根据【丙】文内容填写表格。(①④引用原文,②③用自己的话表达)(8分)
现  象
原  因
共 同 点
山东公务员论坛qzzn手机版“① ”
不肯用力气
 “④  ”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
10. 对上述诗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甲】词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的惆怅。
B. 【甲】词【乙】文的内容都涉及了战争。
C. 【乙】【丙】两文都主张君主要乐于分享。
D. 【甲】【乙】【丙】均体现出心怀天下的担当。
11. 【乙】【丙】两文都写到了臣民对君王的劝谏,两文都表达了的治国理念。(4 分)
 
二、现代文(34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2-14题(16分)
语法浅说
① 语法,通俗地说,它讲的是用词造句的规律。语文学习学语法,有助于自觉、灵活地掌握用词造句的规律,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今后更好地进一步学习语文和解决工作、
生活中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② 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一般地说,词法讨论的是词的结构、词的变化情况和词的分类概况等。句法则是讨论句子里面的短语(即词组)的构成、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句子的类型、构成句子的规则等。词法和句法,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从各自的“立场”上,在阐释同一事物或问题时,恰好是“各抒己见”,并“言之成理”,反映了两个“侧面”。
③ 语法具有概括性。我们平常常讲“走走、看看、说说、笑笑、写写、画画、打扫打扫、研究研究”。于是就这一语言现象,我们便可概括出一条词的变化情况和规则:有些动词能重叠,表示动作短暂。又如,我们常这样说或这样写:“冬奥会精彩。”“教室环境整洁。”“这道题目很难。”于是,我们就这一语言现象,又可以概括出一条组句的规律和规则来;名词在前,形容词在后,就可以组成主语与谓语的关系,成为一种主谓句。所以,我们说,语法规则是从大量的具体的语言现象中概括出来的。
④ 语法具有固定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语法也不例外。但是,语法的变化又是极为缓慢的,它同语音,词汇比较起来,变化明显滞后。例如,我们现在所学习的现
代汉语里“主→谓→宾”这种语法成分格式。其实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卜辞中已经是十分常见的了。在语言的三要素即语音、词汇、语法这三者中,语音和词汇一般来说变化较快,而语法则变化很慢,它是三要素中最为稳定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