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改造》教学反思
                 
《中国历史》第四册《三大改造》一课,知识目标: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情感目标: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生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一切活动都难以展开,一切能力也都难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生成也会成为空泛之谈。所以,现在要注意避免对教学目标整体把握上的失缺,要全面和正确地理解历史教学的任务。
三大改造过程中,我党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培养学生的
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外,更注重了知识目标的实现,因为同学们只有在充分理解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完成了知识目标后,才能完成情感目标,进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在教学《三大改造》一课时,课前利用问题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所以,我首先问学生,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工农业之间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别?这就可以激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兴趣,教学由被动变为主动。课中利用问题设置悬念,使课堂教学波澜起伏。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改造?等问题把学生一步步带入教师课堂教学的思路上。课后利用问题巩固知识。如,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三大改造也有缺点。这些缺点是什么?这种提问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在思辩中加深对历史知识、历史规律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历史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
三大改造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