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实务
162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
一、引言
作为“十三五”开局时全国贫困人口数量最多的省份,贵州在2020年底实现了全省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撕下了千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1]。这一年,贵州脱贫攻坚工作的方方面面受到各级主流媒体广泛关注,这些报道不仅发挥了传播信息、凝聚共识、引导舆论的功能,其传播也使贵州的正面形象不断被表达、强化,从而为提升贵州知名度和吸引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助推作用。
二、研究范围
(一)第三十六届贵州新闻奖基本情况
第三十六届贵州新闻奖下设报纸杂志、媒体融合、网络作品、广电作品、综合项目等类别,共有一、二、三等获奖作品共360件,及重大主题报道奖6件、内参报道奖3件、中央驻黔媒体45件,总计获奖作品414件。文章从获奖作品中选取反映脱贫攻坚主题的作品182 件为研究样本进行相关分析。
(二)样本分析
1.脱贫攻坚主题获奖作品占比情况
根据笔者统计,第三十六届贵州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反映脱贫攻坚的新闻产品占44%,是占比最大的主题。从政策上看,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2]。
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是贵州最重要的中心工作,
新闻媒体必须肩负责任,生产反映时代、鼓舞人心的新闻作品,为社会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从实际来看,在贵州以脱贫攻坚统揽发展全局的背景下,社会各层面均涌现出众多先进典型、生动故事,为优质新闻作品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素材。
2.脱贫攻坚主题报道体裁
经统计,在获奖的脱贫攻坚主题作品中,报刊作品62件、媒体融合产品51件、广电作品38件、图片作品11件、网络作品9件、新闻评论9件、国际传播作品2件。其中,以报刊广电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作品约占54%;H5、短视频、漫画等新媒体作品约占32%。一方面,这样的占比情况与新闻奖奖项设置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新媒体作品的生产力仍需提高。
(三)内容分析
从反映基层众的奋斗故事到评议政策路径的宏观视角,182件脱贫攻坚主题作品描摹了贵州脱贫攻坚战场的全景图。特别是在一些突出时间节点宣传上媒体集中发力,如在贵州最后9个贫困县摘帽的历史瞬间,既有消息作品《贵州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贵州日报)①,也有广播作品《贵州最后9个贫困县摘帽 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贵州记者站)、深度报道《(中国聚焦)中国剩余52个未摘帽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出列》(新华社贵州分社)
新闻叙事中贵州新形象的构建和传播探究
——以第三十六届贵州新闻奖作品为例
庞博
(贵州日报报刊社,贵州 贵阳 550001)
摘要:融媒体时代,多元化的新闻产品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塑造着区域媒介形象,并影响着受众对一方水土的评价和认知。2020年,贵州实现了所有贫困县脱贫摘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需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向外界传递积极正面的新形象。一年一度的贵州新闻奖是对贵州各级主流媒体和中央媒体驻黔机构在过去一年内生产的新闻作品的最高评价,反映了贵州在这一年内发生的大事、要事,是新闻传播风向标,获奖作品在题材、制作、技术、创新等方面均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因此,
文章以第三十六届(2020年度)贵州新闻奖获奖作品为研究范围,从作品的报道角度、叙事方法等特征出发,分析贵州形象在新闻中如何得到投射,采取了什么方法,为何要呈现该形象,以期从新闻传播角度为今后贵州区域形象的进一步提升提供思路。
关键词:新闻奖;视角;叙事;脱贫攻坚;形象构建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9-0162-03
①括号内为作品报送单位或发表平台。
第13卷第09期 Vol.13 No.09 2022年5月 May  2022
等,依托多形式、多平台的报道扩大了传播的覆盖面。
此外,一些角度独特、主题多元的新闻作品则展示了贵州脱贫攻坚的多样性。如报刊消息《苗寨百岁“巫老格”有了签约医生》(黔东南日报),以发生在深山苗寨的小故事反映精准扶贫之“精”。媒体融合系列
报道《探秘你不知道的贵州造》(贵阳日报)则通过向读者介绍热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贵州电梯等产品,展现贵州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面貌。
三、报道角度和叙事分析
(一)微观视角:讲故事、观人物
新闻的接近性是传统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新闻事实在地理上或心理上的距离与受众越近,其关注度越高[3]。脱贫攻坚报道涉及面广、信息层次复杂、标准包罗万象,通过身边人物、细节故事的微观表达,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可以让题材更加贴近受众,拉近情感距离,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163贵州人才信息网招聘最新消息
根据笔者统计,182件获奖作品中,通过微观视角构建贵州脱贫攻坚形象的作品共62件,占比37%,是报道实践中一种被采用率较高的角度。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脱贫攻坚报道的微观叙事,“以人为本”的视角不能缺位。报刊通讯《“海马人”站起来啦》(贵州健康报)以一波三折的手法讲述贵州省凯里市一对突患强直性脊柱炎的父子在杭州、凯里两地医疗机构的帮扶下获得,重获新生的故事。报刊通讯《“天渠”润生机》(贵州日报)以大量的细节刻画了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村民在悬崖峭壁上一锤一錾凿出10条“天渠”的艰苦卓绝。这些作品通过起伏的叙事、故事化的描写,以可读性和情感共鸣提升作品影响力,实现了正面形象的有效传播。
除“以人为本”外,关注细节也是微观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获奖作品中,通过一个物件、一件小事展开的叙事也较为多见,报刊通讯《穿了20年的“轮胎鞋”送进博物馆》(贵州日报),以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博物馆里一双“轮胎鞋”为线索,透视精准扶贫给千家万户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中景角度:聚焦关键领域精准剖析
一部优秀的电影需要用不同景别的镜头来记录不同的场景,新闻作品也是如此。聚焦细节之外,还需要将镜头拉远,用中景视角交代环境背景、前后因果,将更多新闻要素纳入叙事之中,对社会各领域的具体实践进行精准剖析、深入报道。
系列报道《记录苏铜协作决胜脱贫攻坚》(铜仁日报)便是一件具备更广视角的作品。其聚焦当时贵州铜仁最后一个未脱贫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从产业、医疗、人才、就业等多角度展现江苏省苏州市对当地的协作帮扶,从人物、故事、背景、成效等多方位体现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制度优势和机制优势。
此外,有不少中景视角行进式作品,通过围绕同一主题,以地理或时间上的移动来丰富报道视角和叙事。如报告文学《决胜牛栏江》(贵州日报)通过记者20年不断沿牛栏江行走的所见所闻,与今日新貌形成鲜明对比,极富感染力地讲述了“黔边”巨变。
在中景视角的展现上,融媒体作品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可能。《从“市市通高铁”看“贵州速度”》(多彩贵州
网)以一列高铁串起手绘长图,让读者通过滑动手机屏幕,逐一“走过”贵州八个主要城市的高铁站,在互动体验中感受“交通之变”主题。《快收藏!贵州12特产业表情包“萌萌”上线》(天眼新闻)则将茶、菌、辣椒等贵州12个农业特优势产业制作成表情包,将贵州大力进行农业产业调整的背景叙事融入用户的日常生活中。
(三)全景镜头:以整体成就传递贵州新貌
贵州地理情况复杂、脱贫任务艰巨,要讲好脱贫攻坚宏观叙事,总结归纳式的全景视角不可或缺。根据笔者统计,182件作品中共有64件作品站在全省视角,甚至国家层面展现打赢脱贫攻坚战背后的路径机制,不仅讲“贵州能”,而且为受众传递“贵州为什么能”。图片作品《“七迁”出深山——贵州瑶乡之变浓缩极贫地区脱贫攻坚奋斗史》(新华社贵州分社)站在历史纵深角度为深贫地区战贫立传;报刊评论《脱贫攻坚贵州战法“十二策”》(贵州日报)则从全局角度概括提炼出贵州战贫路径。
全景视角不仅为作品带来高度、广度,也是实现舆论引导的重要路径。在获奖的评论作品、理论作品中,宏观叙事的比例明显上升,如报刊评论《感恩奋进开辟“千年之变”》(贵州日报)、系列短视频《<;贵在有理>系列理论视频》(天眼新闻)等作品充分发挥了新闻评论分析启发、指导实践的社会功能,让贵州正面形象传播更为有力。
全景视角还需要内涵丰富、形式创新。网络专题《出山记》(当代先锋网)采用年轻体熟悉的SSR游
戏卡形式,将“十三五”期间贵州在各领域发展建设中所探索的“贵州战法”进行具象化表达,让产品兼具时代纵深感和趣味性。
四、新闻报道中的贵州新貌构建
从个体到像,从区域到整体,从特写到全景,依托新闻媒体各自的内容优势,贵州脱贫攻坚成就与经济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 163
传媒实务
164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
社会的全面进步不断被表达、被看见。贵州和贵州人的新面貌在多层次、多角度的报道和传播中逐步立体、丰满起来。
(一)社会民生形象:从贫困落后到安居乐业
长期以来,贫穷一直是贵州沉重的标签。如今,通过各类新闻报道的刻画,“苦干实干、摆脱贫困”的贵州形象逐渐鲜活。
报刊通讯《爬行的人也能顶天立地——记“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获得者、贵州印江牛倌王昭权》(贵州日报)便是其中的典型。该报道讲述铜仁印江沙子坡镇四坳村残疾村民王昭权,通过爬行上学、当裁缝、开理发店、深山养牛脱贫,书写着自食其力、顶天立地的大写人生,获得2020年度“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的故事。该人物身体上的弱小与精神上的高大极为精彩地塑造了贵州人的奋斗形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和引导力。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幸福生活的起点。除“苦干实干”之外,人民生活安居乐业也是新闻报道中着力传达的贵州民生形象。这一点不仅在典型人物报道上有所体现,也是所有脱贫攻坚主题稿件的最终落脚点。在贵州新闻奖中,反映人民美好生活的作品显示出角度多样、内容丰富的特点,如电视作品《海嘎的夏天:用音乐唱响更大的世界》(贵州广播电视台)、《H5丨小康“集镇”上的幸福笑脸》(贵州广播电视台),网络作品《总书记我想对您说:这里已是花繁叶茂幸福来!》(遵义新媒体中心)等产品,让读者透过歌声、欢笑,从幸福景象中被感染、被引导,从而构建起对贵州形象的积极认知。
(二)区位战略形象:从经济洼地到多样开放
作为新闻价值要素之一,“第一”“首次”常出现在新闻作品标题中。在第三十六届贵州新闻奖作品中,数个“第一”“首次”塑造出一个开放发展的贵州。报刊消息《大数据赋能 传统企业“单脚跳”变“双脚跳” 贵州数字经济增速连续五年全国第一 》(科技日报贵州记者站)站在全国的高度,反映贵州作为曾经落后的西
部地区,积极拥抱新业态、新风口的面貌。广播作品《黔货出山直达欧洲,贵州中欧首列直发测试班列正式启运》(贵州广播电视台)抓住“首次”和“中欧班列”亮点热点,向外界传递贵州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经济格局的姿态。
从报刊消息《空气能卖钱 青山变金山 沿河大泉村有座“绿银行”》(铜仁日报)中,读者能看到一个“绿贵州”;从长图+短视频作品《手绘画卷视频 | 崛起的“高速平原”》(天眼新闻)中,读者能看到“高速贵州”;报刊通讯《盾构机首次挺进贵州——轨道交通施工穿越喀斯特》(工人日报贵州记者站)突出了贵州
科技创新的一面;报刊作品《流光溢彩夜贵州》(贵州全域旅游杂志)则展现了贵州旅游业态的丰富性。通过多样的新闻报道,一个多彩的贵州新形象随之成型。
(三)经济社会形象:后发赶超的“缩影”和“答卷”2017年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指出,“贵州取得的成绩,是党
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4]
。围绕“贵州缩影”形象的强化,各媒体推出了众多重量级产品,如报刊通讯《荔波瑶山:七次搬迁见证新中国扶贫历史》(黔南日报)、系列报道《决战脱贫攻坚·攻克最后堡垒贵州系列报道》(经济日报贵
州记者站)等。这些作品不仅从站位高度、理论深度、视角广度等多方面构筑起“贵州缩影”的认知脉络,也借由作品本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读者脑海中留下贵州新形象的烙印。
923万人口实现脱贫,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列,贵州将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视为一份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时代答卷。在新闻奖获奖作品中,“贵州答卷”同样是集体着力构建的形象之一。报刊评论《感恩奋进的时代答卷》(遵义日报)、动画《彩折纸动画 牢记总书记嘱托 看贵州奋进答卷》(贵阳网)、图片作品《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成语词典”里的初心使命》(天眼新闻)等,将贵州新形象与主旋律表达紧密联系在一起,起到了正面引导、增强声势的传播作用。
五、结语
通过对第三十六届新闻奖脱贫攻坚主题报道的分析可以看出,撕下“绝对贫困”标签的贵州新貌在多样视角、多元叙事、多重形式的新闻报道中被不断构建、强化,变得立体、丰富。区域形象虽然无形,但对地区发展有着积极的助推作用。在媒体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作为肩负服务大局、凝心聚力使命的主流媒体,须在加强内容生产、丰富技术手段、制作更多优秀产品的路上不断前行,为区域形象的构建和正面传播持续发力,通过新闻传播提升贵州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李自良,潘德鑫.贵州:撕掉“绝对贫困”的千年标签[N].新
华每日电讯,2021-05-20(006).[2] 杨绍华,张利英.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总书记这样部署[EB/
OL].求是网,www.qstheory/laigao/ycjx/2020-05/29/c_1126049047.html,2020-05-29.[3] 黄若曌. 360度视频新闻的叙事解构与重建[D].武汉:武汉大
学,2021.[4] 李坤.“贵州缩影”:写满荣耀 映照未来[EB/OL].天眼新闻,
dayguizhou/news/news-news_detail-news_id-11515115264162.html,2020-05-24.
作者简介 庞博,硕士,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