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作者:***
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2023年第10期
        继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之后,广东省人民政府迅速反应,随即印发了《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紧随其后,2020年广东省教育厅也印发了《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广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计划的通知》,以上文件精神为高水平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的建设确立了标杆、理清了思路。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起点,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一方面要为地方经济的岗位培养对口的高质量、复合型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又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专业功底扎实的基础性人才。打造高水平专业是建设高水平中职学校十大重点建设任务之一。中职学校在过去的发展历史中,对于专业的发展建设已经进入一种固有的模式、固化的理念,单一的专业素养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能力也已经明显不能满足日益多元化的产业链岗位的要求。因此,教育部提出中职学校要着力于研究专业建设,培养高端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日益发展的新业态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现实意义深远。作为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博罗中等专业学校于2021年被列入广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培育单位,开始了一系列关于高水平专业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本文立足于博罗中等专业学校已经成功立项并在积极建设过程中的电子商务专业为具体案例,就专业的建设开展研究与探索。
        一、目前中职学校专业建设面临的常见问题
        (一)专业设置与地区产业链岗位职业标准不对接
        目前有些中等职业学校在开办专业之前没有对当地经济的产业链岗位进行全方位的调研,不考虑企业对员工的职业标准,不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盲目设置专业,专业设置多而散,培养目标单一。造成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就业岗位的能力需求,勉强就业后,职业发展也出现后劲不足,创造力差的现象。
        (二)专业课程体系粗糙,系统性、融合性、统筹性程度不高
        受到学校专业设置多而杂的影响,对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非常粗糙,缺乏通盘考虑和专业之间课程的协调融合。出现专业与专业之间的课程各自为政,造成专业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不到位或浪费的现象。
        (三)产教融合度不够,专业建设缺乏企业的参与
        职业院校想要从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产教融合是必然的选择。企业是职业院校培养
的学生的检验炉,任何缺乏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都是苍白无力的。通过产教融合,行业专家可以在课程设置、教材选取等方面给予学校指导意见,同时企业也可以为专任教师提供跟岗实践的机会和毕业生顶岗实习的场所。目前的情况是,许多中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产教融合的重视程度不够,出于各种担心,联系企业这一块不够积极主动。
        (四)专业建设过于追求规模化,内涵发展不足
        学生是一个学校的细胞,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保证。近些年受普通高中扩招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使出浑身解数跟普高争生源。有些中等职业学校为吸引生源,在不考虑专业内涵发展的基础上设置短线专业,过分追求專业的规模化,忽略了教学的本质,专业建设上表现出明显的“功利性”,专业建设高开低走,后劲不足。
        二、专业建设是中职学校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可见,单打独斗的单一专业建设已经不利于职业学校的长足发展,专业建设质量直接反映了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形势下经济社会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愿景不断提升,由专业到专业建设是中职学校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什么是专业
        专业是按照与产业链、职业岗位对接为原则,依据自身独特的办学优势与服务方向,以特专业为核心,充分融合若干技术领域相近或学科基础相近专业的一个专业集合。
        (二)专业建设的内涵
        首先,核心专业牵头,相关专业辅助,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地区市场需求变化、行业产业链、岗位,整合专业资源,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其次,专业不只是“专业”的简单集合,而是围绕某一行业,依托相关优势学科专业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类专业集,可以共用各专业相同的学科基础和实训实验基地,也可以相互支持师资力量。综合利用专业资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第三,高层次专业布局和统合紧贴明确的产业背景和服务领域,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增强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教育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三、博罗中等专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响应国家创“双高”精神,学校有针对性地提出“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并于2021年成功立项。
        (一)电子商务专业组逻辑
        电子商务专业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联合物流服务与管理、会计事务两个专业,形成“牵头专业+协同专业”的专业组合关系。服务现代商贸服务产业,为产业链中营销推广、商务运营、交付服务三个环节培养对口人才,向惠州当地、广东省乃至全国提供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
        其中,电子商务专业主要面向营销推广和商务运营环节,重点培养学生商品拍摄与素材编辑、网店或平台运营、电商数据采集、营销推广、短视频制作、直播销售、美工设计、客户咨询服务等能力。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主要面向交付服务环节,重点培养学生商务数据分析、物流单证处理、报关报检业务、客户服务等能力。会计事务专业主要面向销售推广、交付服务两个环节,提供财务预算控制、财务核算以及税务核算服务,重点培养学生会计核算与监督、财务咨询与服务、财务数据分析与应用等能力。
        (二)博罗中等专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具体建设思路
        1.以“立德树人,课证融通”为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党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牢固树立党建引领育人工作思路,制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双促进双发展计划。加强师德师风建立,引导教师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并有意识地融入课堂;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思政课程育人功能,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立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结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开展党员教师“一对一”帮扶学生实践活动,提升学校特殊体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真正的“以人为本,为学生解困”的育人理念,建设和谐校园。
        (2)产教融合,形成“五维一体”特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博罗县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优越地理位置及创建省级农村电商示范县的优势条件,与当地政府、优势企业、村镇合作建设农村电商孵化创业基地,精准对接大湾区及博罗县各村镇的产业需求,服务博罗县产业转型升级。对接博罗县农村电商人才需求,深化与当地政
府、农村合作社、企业协会的合作,大力开展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管理、会计事务等技能人才培训服务,积极开展继续教育,服务当地农村电商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需求,成为行业重要的继续教育基地。
        电子商务专业建设至今,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企业+学校、教学名师+企业导师、仿真模拟实训+企业岗位见习、学历证书+X技能证书、高水平升学+高质量就业”的“五维一体”特人才培养模式,打通了电子商务专业内中高职贯通立体化成才通道。
        (3)分层定岗人才培养,书证融通塑造工匠
        根据电商专业对高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分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满足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同时兼顾个体性;满足企业对才人需求的稳定性,又同时满足学生个体职业的迁移性。对标“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课程体系,学生在一年级时,内各专业以基本相同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为主,到了二年级,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选择不同专业模块学习。最后一年,进入企业或校企合办的孵化基地培养,根据自身岗位的职业素养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培养。
        推进实施“1+X”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要获得学历证书,还要积极参加各种技能证书考试,争取获得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升自身的综合职业技能,拓展就业创业面。积极探索书证有机衔接融通的途径,不仅在课程体系中融入1+X证书相关知识,也鼓励教师向学生利用第二课堂拓展1+X证书的相关内容,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获得一种以上职业技能证书,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做好中高职衔接,实施“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输送更多的初级合格人才。
广东省贸易职业技术学校
        2.以“资源整合,打造精品”为引领,建设课程教学资源
        (1)规范提升课程标准,构建特课程体系
        学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平台建设首先围绕专业对应的岗位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按照注重能力培养、突出专业优势、强化专业特的原则,构建校企协同创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在基础共享、中层分立、高层拓展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一般基本原则之下,以为口径,重构专业的课程体系。剖析专业内专业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根据内专业间的共性要求构建公共和专业基础课程,再根据专业差异性,构建人才分流培养的专业岗位课程,最后根据专业的融通考虑对接产业链岗位的职业能力设置上层互选课程,实现“平
台+模块”的课程结构,凸显专业的普适性。
        (2)搭建云服务教学平台,整合优质教学资源
        通过现代化信息教学手段,组建由专业骨干教师和高层次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着力建设数字化校园,以互联网+对电商行业带来的新变化为背景,结合职教新理念、教学新要求,创新教学模式和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等多种信息技术,打造微课视频、在线精品课程、优质核心课程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标准,并且自行开发云服务教学平台,把专业内的优质线上教学资源放在统一的云平台管理,全面建设专业内的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