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高校多元招生录取模式融合构建探析
秦 川 付慧宇 王泽来
摘 要:随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对于多样化的人才需求不断提升,以自主招生、综合评价录取以及强基计划为代表的高校多元化招生录取模式应运而生,但三类模式在制度设计及人才选拔方面均有局限性。未来的多元招生录取发展可以将三类招生录取模式进行融合统一与深化,构建形成“分类分层,综合评价,贯通培养”的全新高校多元招生录取融合模式体系,并在效率性、特殊性、公平性上进行效能保障,形成一条符合我国特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化招生改革之路。
关键词:招生录取;多元化;融合;人才选拔
人才选拔事关高校未来战略发展,一直以来都处于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校招生就采用全国统一考试的组织模式进行招生录取。公平、公正、高效是社会对于高考效果的一致评价认可,四十多年的时间里,高考为国家选拔了无数人才,无论社会如何变迁,教育改革如何发展,
高考在教育当中的地位都无法被撼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在当前全球化与国际化的背景下,国家对于多样化的人才需求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未来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人才需求也推动了招生录取模式多元化的改革,传统用统一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已不能满足当前多样化人才需求,自主招生、综合评价录取、强基计划等高校多元化录取模式应运而生。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
方案》,提出要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逐步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1]这为高校招生多元化录取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一、高校多元化录取沿革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高校生源基本质量得到了保证,但随着社会发展,高校对于高质量生源愈发看重,传统单一的高考选拔模式渐渐不能满足高校人才需求,赋予高校招生选拔自主权的呼声越来越高,招生制度改革的推进也逐步加快,相继建立了各类多元招生录取模式。2003年,教育部为全面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培养教育创新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了22所院校开展自主选拔录取的试点,自主招生正式拉开了序幕,此后又陆续增加了试点院校,共计有90所院校获得了自主招生的选拔
作者简介:秦川,男,江西南昌人,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高招处助理研究员,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研究与招生考试管理 (天津 300387);付慧宇,女,安徽亳州人,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高招处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研究与招生考试管理 (天津 300387);王泽来,男,黑龙江鸡西人,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副院长,工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研究与招生考试管理 (天津 300387)
江西省教育考试院报名
权。[2]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探索“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011年,浙江启动“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试点,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成绩和统一选拔考试(高考)成绩按一定比例折算成综合成绩,以综合成绩作为依据进行招生录
取选拔,[3]至此,综合评价招生录取成为高校多元化录
取体系中新的类型。2020年,《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发布,36所试点院校正式启动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
科拔尖的学生,未来将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同时自2020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4]可以看到,在高校多元化改革录取的路上,自主招生、综合评价录取以及强基计划均占有重要地位,在不同时期内完成时代赋予的人才选拔使命。
(一)自主招生的破冰之旅
自主招生作为普通类多元招生录取模式发展初期的制度改革,被视为对传统录取模式的破冰开山之举。自主招生的主要对象是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一般包括成绩优秀、品学兼优、多项荣誉称号获得者的高三毕业生,或者具有一定学科特长、在各类竞赛中成绩优异的考生,或者在科技创新、发明以及学术上有突出表现的考生。基于“中学推荐为主,个人自荐为辅”原则进行报名。高校对报名考生进行初审,初审通过的考生参加试点高校组织的笔试和面试,各高校笔试的科目不同,笔试和面试成绩的比重也不同。最终通过的考生在高考录取时可以享受优惠政策,一般来说,高校会采取下降普通高考录取分数线模式录取,通常降5-20分。少数优秀学生降分幅度更大,甚至可享受降至该省一本录取线录取的优惠政策。
(二)综合评价录取的传承突破
综合评价录取招生是在高校自主招生基础上的又一次突破,引入了考生过程性的评价,并将其与高考与
校测一次性评价相结合,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浙江省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录取模式。该模式融合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高考三方面评价要素
为一体,三部分在考生的最终综合成绩中各占一定比例,具体比例权重由录取高校自行确定,但是高考所占比例一般不低于50%。综合素质评价包含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和高校综合素质测试,中学综合素质评价涵盖了考生高中期间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情况,体现了对于考生三年时间的过程性评价,综合素质高校测试赋予了高校一定权重的选拔自主权,高考则保障了选拔考生的一次性重要考核结果认定。综合评价招生的考生参加试点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试,测试内容、标准、形式和办法,由试点高校根据本校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的要求确定,一般采用笔试、面试和操作考试等办法。目前,综合评价录取院校规模日益扩大,上海、山东、北京、江苏等地高校已陆续实施综合评价录取试点。
(三)强基计划的重磅登场
自主招生录取制度在多年的施行中,虽实现了高校一定的自主选拔,但是也暴露出一系列弊端,因此,近些年取消自主招生的声音一直存在。为更好地实施高校多元化录取,同时规避因高校自主招生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强基计划于2020年重磅推出。不同于自主招生,强基计划的定位是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考生。选拔的考生所学的专业都是基础性学科,例如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历史、哲学等。高校选拔的方式是根据高考成绩,在申报的考生当中根据投放计划数确定一定比例的考生入围高校自己组织的考核,有关高校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不得低于85%,并根据考生填报志愿,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确定录取名单。而对于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破格录取的办法、标准,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不论是自主招生、综合评价录取还是强基计划,高校招生录取多元化的改革探索从未停止,并不断推陈出新。任何一种多元化招生录取模式都是在时代背景下顺势而生,一定程度缓解了当时的招生矛盾,具有极强的现实操作意义。但目前上述三类多元招生录取模式均有其制度设计及人才选拔的局限性,如何有效解决高校自主化人才选拔需求、实现拔尖创新人才非
秦 川 付慧宇 王泽来:高校多元招生录取模式融合构建探析
常规持续性选拔,成为多元化录取改革的核心。
二、多元录取招生政策比较分析
上述三类招生都是我国高考改革在突破以往“大一统”招录模式、探索多元录取招生过程中的创新性政策,既有共性也有差异。
从共性来看,三类招生政策都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举措,目标都是科学选择拔尖创新人才,突破了传统唯高考分数定终身的单一录取模式,赋予了高校一定的自主选拔权;主体上均采用“普通高考+高校自主考察”这一选拔录取模式,其自主考察主要以面试形式展开;在报名环节上,均采取考生申请制,即由符合高校招生报名条件的考生独立申请,高校根据报名情况进行初步筛选,按照一定比例确定初试名单;在考试环节上,自2019年后,均于普通高考之后集中在有关高校组织进行。在录取阶段,批次均设置在各省市普通本科批次前,提前进行录取,已被录取的考生将不再参加其他批次的录取。从录取结果来看,以上均在原先普通高考录取分数线下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降分录取,考生有一定程度的专长,录取多元性的良好效果得以展现。
从差异性来看,一是选拔定位侧重不同,自主招生选拔的是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考生,综合评价录取选拔的是综合素质较强的考生,强基计划的选拔则侧重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者基础学科拔尖的人才。二是试点招生院校省份范围不同,自主招生经过多年的试点,已有近百所高水平院校具有该类型招生权限且各省均有试点院校投放招生计划;综合评价录取主要在浙江、江苏、上海等部分省市组织,试点院校范围也主要以本省市高水平院校为主;强基计划则是在少数双一流高校进行试点,面向全国分省投放计划,2020年试点强基计划的院校共有36所。三是招生专业范围不同,自主招生与综合评价录取并未限定考生所填报的专业,而强基计划则限定了考生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哲学、历史、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学习。四是录取依据与方式不同,自主招生依据考生申请材料,通过面试确
定最终考生名单,采取降分录取的方式;综合评价录取依据考生高考成绩及高中学业水平成绩,结合面试成绩,根据一定比例合成综合成绩,按高低排序录取;强基计划则主要以高考成绩(不低于85%)、高校综合考核结果折算成综合成绩,由高到低排序录取。五是培养模式不同,自主招生与综合评价录取对于录取后的考生培养并未有特殊安排,而强基计划则是对录取后的考生实行小班制、导师制培养,高校也在探索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
三、多元招生录取融合的体系构建
多元录取改革的目的是要实现学生成长、全面选才、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这三类多元招生录取模式中,自主招生已深入实施多年,历时最久,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最多,在经历了不断的调整后,2020年教育部在推出强基计划的同时,停止了高校自主招生录取模式。至此,自主招生退出了我国考试招生的历史舞台,但其积累了宝贵的高校招生多元录取改革实践经验。
虽然三者是不同的多元招生录取模式,但从招生理念以及实际操作层面来看,自主招生、综合评价以及强基计划本质上可做归一化融合。三者都体现适才适校,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和学生特开展双向选择,都是在单一高考体制外的探索,不拘泥于学生高考成绩的比较,对中学阶段表现优秀、学业成绩突出的学生,在人文科学、体育、艺术、科技创新等方面成绩优秀、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学生,具有学科特长、高考单科成绩特别优秀和具有明显发展潜质的学生进行综合选拔录取。所以,未来的多元招生录取
改革,仍可以将三类招生录取模式进行融合统一与深化,构建形成“分类分层,综合评价,贯通培养”的全新高校多元招生录取模式体系,探索出一条制度设计、育人选才与教育公平相结合的全新道路。
(一)实现分类型分层次选拔
多元录取选拔出来的人才必然也是呈现多元化,录取体系也必然是多向性,所以做好分类层次性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强基计划之所以成为多元录取模式主流,与其人才需求的精准定位密不可分。未来多元选拔,除了有体现高水平大战略的强基计划外,还可开辟丰富其他特殊录取类型渠道,比如语言类专项计划,以满足国家对外交流,特别是小语种人才的需求;高精尖学科专项计划,满足国家对于未来高精尖学科发展的人才需求,解决国家战略技术上“卡脖子”问题等。科学性、多元性地完善分类模式,以综合评价录取为总框架,设置不同的专项计划,并根据不同专项需求,分
类合理制定综合评价依据。在坚定高考文化科目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文化科目成绩占比可以依据选拔类型不同而进行适当调整,综合面试中确定考查重点,选拔对应类型专项人才。多元拔尖人才在录取后的专业选择也可以更为宽广,申报的体也不再单一。根据选拔需求分层次分类划定录取院校,不同层次
院校选拔不同层次的人才,实现人才分流分类培养。
(二)充分利用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作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手段,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对于学生的全面过程考核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最好呈现。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涵盖了考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省级优秀学生、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迹者、艺术体育特长生、奥林匹克竞赛获奖者等均体现在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信息中。[5]近些年,高中学校对于综合素质评价越发重视,材料的详实度与真实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目前的多元招生录取中,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虽然作为重要参考,但使用率并不高,所以充分利用好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将是多元招生录取发展的重要抓手。高校在前期筛选报名考生信息时,可以组织专家对考生提交的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进行深入考查,从中有针对性地筛选或标记出未来具有培养潜质的考生,在后期面试时予以重点关注与考察。
(三)贯通考试—招生—培养体系
人才选拔和培养是一体化过程,无论是考试、招生还是培养,对于人才形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现了教育的连贯性,各高校也因此愈发重视贯通培养体系的构建。多元录取不同于传统高考单一录取模式之处,除了破除唯分数的选拔理念,还有在人才培养道路上立足长远性的考虑。当前,强基计划就体现了这一贯通选拔理念,对该渠道录取的考生,高校单独制定培养方案,实行小班化、导师制,贯通本
硕博培养。未来多元招生录取融合改革后,就是要实现“考试—招生—培养”体系的全面贯通,从而引导考生从招考环节就对未来个人发展有相对精准的定位与目标。融合后的模式也应更尊重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考虑考生全面的成长和终身的发展,建立拔尖特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在实现高校和考生“双赢”的同时,从源头上保障国家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四、多元招生录取融合体系的效能保障
未来多元招生录取的成熟与发展,除了要建立多元招生录取融合体系,还需要在效率性、特殊性、公平性等方面予以效能保障。
(一)大力强化选拔效率性
在目前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依然紧张的情况下,需要将效率放在重要的地位,在采行多元录取融合体系的过程中,只有选拔的高效性才能保障体系的持续性。与传统笔试不同,多元录取考查方式中均引入面试环节,面试对于考试组织而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目前各高校多元录取的测试基本安排在高考成绩公布后至志愿填报前,选拔时间区间较短,且通过2020年强基计划的试行,部分试点院校存在“校测部分考生弃考现象”,招生计划未完成率较高,选拔的效率性受到了较大影响。未来融合后的多元招生录取模式,高校要对本校进行精准定位,制定凸显院校特,明确不同选拔类型的招生条件及选拔要求,初期筛选时以符合本校多元录取未来培养为出发点,合理确定入围校测比例人数。统筹院校选
拔时间,引导考生根据自身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院校,避免“广撒网”式报考,这也可减少考生交叠参加多校考试造成的招生录取名额浪费。大力探索推广线上测试方式,减少线下测试带来的组织压力。建立培养反馈机制,对于培养成效良好的,予以适度扩大规模,对于培养成效较差的,则及时调整选拔方案或者减少甚至关停。
(二)保留破格录取特殊性
在大批量常规化进行多元录取选拔的同时,还需要保留破格特殊录取的途径。多元录取既然赋予高校自主选拔的权利,高校也要承担起特殊人才选拔的职能使命。所以高校要在主管部门指导下制定破格录取的招生政策,明确特殊人才选拔标准,做好资格界定,严格控制规模比例,确保优中选优。在自行组织测试期间,如果发现有高考中无法录取的突出性人才,特别是具有某一领域异于常人的卓越才能的考生时,需要不拘一格,勇于尝试破格录取,并为考生制定特殊的培养方案,做好后期的专才培养,给予拔尖人才成长的特殊土壤,这也正是多元录取的初衷所在。对于破格选拔的人才,在录取优惠政策方面也要有所突破。以近几年各省录取数据来看,通过综合评价录取与强基计
秦 川 付慧宇 王泽来:高校多元招生录取模式融合构建探析
划录取的考生高考成绩最低分与对应院校普通批次录取最低分往往差异不大,最多一般不超过20分。对于破格录取的考生,可以考虑加大降分幅度甚至达到各省同批次分数线即予以录取。
(三)全力维护招生公平性
教育公平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高校招生录取选拔。多元录取破除了唯分数这种单一的录取模式,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引入了包括面试等主观性评价,因此如何确保选拔公平性直接影响多元录取招生制度的未来发展。前期自主招生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曾在公平性问题上受到外界质疑,无论是在报名还是考试环节,都出现过公平问题,引发社会舆情关注。此外,在信息的获取度以及面试应考准备方面,来自农村的考生,特别是偏远山区的考生普遍要滞后于来自城里的考生。各试点高校多元录取招生计划的分布也存在不均。为此,未来多元招生录取的融合模式在确保公平性上,高校一是要合理合规地行使校考的自主权,严格资格审核环节,规范面试环节,同时有针对性地增加高考成绩比重,做好校考测试评委的选拔,强化自身监督与社会监督;二是在制定各层次类别的多元选拔政策时,对于农村考生的评价与招生要适度倾斜,弥补基础教育环节存在的差异;三是各类招生计划的制定要做到动态均衡,分配合理,并确保专项计划专项使用,做到宁缺毋滥。
高校招生多元化录取是高考改革发展演进的必然趋势,只要初衷不变,多元招生录取模式及政策必将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完善,走出一条符合我国特创新人才选拔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2021-01-15]
. www. gov/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2] 袁建辉.自主招生应成为高校多元录取的重要形式[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69-71.
[3] 林上洪.浙江高校的自主招生模式创新:“三位一体”综合评价[J].考试研究,2015(01):28-33.
[4] 全守杰,华丽.“强基计划”的政策分析及高校应对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20(03):41-48.
[5] 王莉华,朱沛沛.从一元到多元:我国高校招生录取标准的变迁之路[J].现代教育管理,2020(06):28-33.
 (责任编辑: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