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院院士 药物化学专家 沈家祥 北京
工程院院士 微生物药物与细胞工程学专家 甄永苏 北京
工程院院士 临床药理学 桑国卫 北京
工程院院士 药理学专家 秦伯益 北京
工程院院士 天然药物化学专家 于德泉 北京
工程院院士 军事化学 陈冀胜 北京
工程院院士 药用植物学家 肖培根 北京
工程院院士 生化药理学家 刘耕陶 北京
工程院院士 药物合成 安静娴 东北
工程院院士 中药生物工程专家 胡之璧 上海
工程院院士 药学专家 侯惠民 上海
工程院院士 中草药开发 唐希灿 上海
工程院院士 药理学家 池志强 上海
工程院院士 研究 李瑞麟 上海
工程院院士 药物化学专家 周后元 上海
工程院院士 微生物制药专家 许文思 上海
工程院院士 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专家 姚新生 沈阳
工程院院士 药物化学专家 桂林人事考试彭司勋 南京
工程院院士生药学专家 徐国钧 南京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家祥教授
著名制药工程专家。1921年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早年留学英国,1949年获伦敦大学药物化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回国参加工作。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被聘为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名誉院长。现为北京集才药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东北制药总厂中心实验室主任;化工部北京医药工业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国家医药管理局副总工程师;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名誉主任,兼任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发明评审委员会医药卫生组副组长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医药卫生组副组长;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等职,1985年当选为法国国家药学科学院通讯院士。
主要的学术成就:沈教授主要以本国资源为基础,从事抗生素、维生素A和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以及多种甾族激素类药物的化学合成生产研究,是开发我国医药工业现代生产技术的先驱者之一,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5(1978),国家发明三等奖1(1982)。在天然药物研究方面,他曾首次用全合成方法证明鹤草酚的独特化学结构,并以托品类和丹参醌类为题培养博士研究生。1992年他用民间力量创办了集才药物研究所,因发现阿奇霉素新晶型而获得专利(1997)及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此外还研究成功阿法骨化醇、替勃龙和布地奈德等较难合成的新产品。他重视培养人才,五十年代初通过工作培养出我国第一批制药工程设计人员;近年来作为博士生导师培养了五名理学博士。
  桑国卫
桑卫国,临床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11111日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同年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药理专业研究生,师从著名药理学家张昌绍教授和顾汉颐教授,1966年研究生毕业。历任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原名浙江卫生实验院)药理室主任、临床药理室主任、计划生育研究所兼药物研究所所长、副院长、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生殖研究合作中心主任、国家新药安全评价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省卫生厅副
厅长、浙江省省长助理。现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所长、国际药理联合会(IUPHAR)理事。1979~198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生理系及伦敦大学皇家医学研究生院进修。1983~1989年任世界卫生组织长效专题指导委员会委员。1989~1990年任美国康乃尔大学医学院临床药理学防内科学客座教授。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桑卫国先生对长效及抗孕激素米司酮的药代动力学及临床应用作了系统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部委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项及三等奖1项。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计划生育科技功臣、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1997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医学药学奖)获得者。发表学术论文65篇,合著专著2本。
秦伯益,江苏无锡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5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医疗系,1959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小儿科医学院药理系医学副博士学位。历任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理毒理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副所长,军事医学科学院教授、副院长、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西药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科委发明奖评审委员会医药组评委,国家计委“重点学科发展项目”专家组成员,中国癌症基金会副主席,《中国药理学报》、《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中国药理学通讯》
等编委。长期致力于药理学与毒理学研究,取得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多次奖励。著有《新药评价概括》、《临床用药与新药的发现》等。
于德泉,男,1932年10月出生,山东省蓬莱市人,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6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药物化学专业,同年分配至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室工作,历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国家教委药物化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先后兼任中国药学会《药学学报》编委,中国化学会理 事兼天然有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现任《亚洲天然产物化学研究》(英文版)副主编。 于德泉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的天然药物化学专家,从事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工作40余年,完成了50余种中草药化学成分研究,发现200余种新成分,完成结构测定,首次发现过氧键为抗疟有效基因团。参与主持了国家攻关项目“人工麝香”研究,该项目的投产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部分缓解了天然麝香紧缺问题。他系统地研究了三种藁本化学成分极其药理作用,发现四种具明显保肝和免疫抑制成分,完成全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90余篇,其中138篇被SCI收录,研究工作获得国家、部委级成果奖4项参与4部专著编写,培养硕士生、博士生20余名。
刘耕陶,男,1932年生,湖南双峰县人。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药理学研究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6年于湖南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系(后为药物所)工作。历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和药理二室副主任、主任。先后兼任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协调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常委,卫生部药物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抗炎免疫专业委员会副 主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中国自由基生物学与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中国生理科学进展》等5种杂志编委,国际药物代谢学会及美洲华人生物科学会会员。1995年被选为美国纽约科学院正式会员。40多年来,刘耕陶研究员一直从事生化药理研究工作,先后参加过抗关节炎,抗糖尿病,抗肿瘤、内分泌,抗动脉粥样硬化及物的研究。从70年代开始他在我国首先开辟肝脏生化药理研究领域,把目光投向中草药,决心从中草药宝库中寻求肝脏疾病的新途径,先后对五味子、灵芝、黄皮叶、四氢黄莲碱等抗肝细胞损伤药理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这些化合物具有许多独特的药理活性。在开展抗肝炎药研究方面,他从中草药研究的实践中选择肝脏作为“扶正固本”中药的靶器官,与课题组同事共同研究,首先证明中药五味子中的多种成份能保护肝脏免受一些化学毒物的损害,并能拮抗氧自由基损伤,刺激肝脏的合成代谢
和增强细胞素P450的活性。五味子的药理研究成果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他与药化及药理专家合作,在合成五味子丙素的基础上发现其类似物联苯双酯具有明显的降转氨酶和保护肝脏的作用,慢性肝炎的效果优于西德的西利马林(Silymarin)和日本的甘草甜素。联苯双酯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卫生部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和35届比利时布鲁塞尔世界发明博览会“尤里卡”金质奖。
至今他已发表论文专著130余篇,完成科研课题30余项,已在国外申请专利13项,为国家培养了18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主编了《当代药理学》一书。他多年的科研成果提高了中医中药在国际药学界的声誉。1987年他荣获首都“五一”劳动奖章,1988年国家人事部授于他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周同惠,男,1924年11月生于北京,原籍广西桂林。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分析化学室研究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药物及代谢产物分析研究中心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至1994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1994至1998年任化学部副主任。
194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48年8月赴美,在华盛顿大学深造,并于1952年获得分析
化学博士学位。1955年7月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回
到祖国,被安排在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学系(后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分析化学室主任。先后兼任中国兴奋剂检测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评审组委员,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谱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化学会理事长,北京分析测试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中国药学》英文版主编、《药学学报》、《药物分析杂志》、《谱》等期刊副主编,《分析化学》、《分析测试学报》、《分析科学学报》、《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和《Phytochemical Analysis》期刊编委等职。
回国40多年来,他把全部精力致身于祖国药物分析研究工作,将国内外新技术新方法很快应用于我国药物分析领域,特别是谱分析和电化学分析。他将多种谱方法,极谱方法,库仑分析,离子选择电极等新方法应用于有机药物与中草药的分析。在他的领导下,经过两年
多的努力,建立了五大类100种兴奋剂药物的检测方法,并通过国际奥委会的资格考试,于1989年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兴奋剂检测中心,填补了我国体育运动禁用药物检测工作的空白,为第11届亚运会在我国顺利召开作出重要贡献。此项工作获1991年国家体委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还获得1993年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特等奖。他近年来主要从事药物代谢研究,完成了丁苯酞类化合物的体内外代谢及代谢产物研究工作,阐明了其氨基衍生物活性异常的原因。由于他在发展我国科技事业中取得的这些重要成绩,1997年荣获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
几十年来他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其他科技人员,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与参加编写专著、书籍和词汇7部。由他与其他同志共同编著的《仪器分析及其在生理科学中的应用》一书已成为我国医药界第一部全面介绍分析化学新技术新方法及其应用的专著。此外,《纸谱和薄层谱》一书曾获新闻出版署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二等奖及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9年北京市授予他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称号,1990年荣获首都劳动奖章,当选为北京市宣武区人大代表,1992年再度荣获首都劳动奖章,并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199
5年又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他的名字已载入《中国文化名人辞典》、《中国当代文化名人辞典》和1986年英国的《国际医学界科学家名人录》。
梁晓天,男,1923年7月生于河南舞阳,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化学药物合成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46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1947年考取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化学系研究生,1951年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哈佛大学任博士研究员。1954年他摆脱美国政府阻挠,毅然回到祖国,受到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并被安排在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系(后为药物所)工作,
历任研究员、合成室主任。先后兼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质谱学会理事长,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药学组成员,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协调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顾问,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兼职教授,北京市医药总公司技术顾问,《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有机化学》、《中国化学》、《化学学报》编委,《药学学报》副主编,《中国化学快报》主编,联邦德国药用植化学会会员和《药用植物》(Planta Medica)编辑顾问,《四面体》(Tetrahedron)及《四面体通讯》(Tetrahedron Letters)顾问编辑。1981年被选为中
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常委,1982年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他的名字已载入《中国名人词典》和《中国当代自然科学人物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