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津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津南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天津市津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布日期】2021.08.05
【字 号】津南政办发〔2021〕13号
【施行日期】2021.08.05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科技计划
正文
天津市津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津南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街镇,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津南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已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照此执行。
2021年8月5日
津南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第一章 把握科技创新发展新态势,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第二章 确立科技创新发展新方向,全面开启创新型津南之路
  第三章 加快技术攻关和资源引聚,强化科技战略支撑能力
  第四章 加强新动能引育,着力完善创新体系
  第五章 坚持“以用立业”,推动科技成果由“智”变“金”
  第六章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优良创新生态
  第七章 加强科技人才培育,强化高水平人才资源供给
  第八章 强化党的领导,落实规划实施保障
  按照《天津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与《天津市津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总体要求,牢牢抓住建设绿生态示范区、会展经济功能区、创新发展聚集区的战略机遇期和重要窗口期,进一步落实创新发展驱动战略,全面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打造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把握科技创新发展新态势,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十三五”时期,津南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投身于天津“五个现代化”建设和国内领先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为津南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基础与现状
  全力引育新动能,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全区科技支出累计达到11亿元,较“十二五”期间增长107.4%;2019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29.16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53%,位居全市第二;全区有效发明专利1744件,万人发明专利数达到
19.36件;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奖11项,其中华海清科股份有限公司获得天津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共立项国家级、市级、区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50余项,获得扶持资金3.95亿元。科技创新主体实力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企业量质提升,有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68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累计达到566家;企业成长梯度培育成效显著,“雏鹰”企业评价入库累计达到281家;“瞪羚”企业评价入库累计达到46家,均位于全市“第一梯队”,3家企业列入天津市科技领军(培育)企业认定;累计完成科技型企业股份制改造72家,其中挂牌上市37家,含新三板挂牌企业13家。国内外主要资本市场上市达3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加强,现有华易智诚等天津市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阿里云创新中心等天津市众创空间6家、技术转移服务机构8家、天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1家、高校研究院5家,累计引进创新创业企业700余家,销售收入近10亿元,引进人才650余人。
  取得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区科技创新工作还存在产业基础薄弱、产出效益不高、产教融合不畅、政策创新力度不大等短板和不足。
  二、形势与使命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
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改变经济社会的形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智能技术成为引领智能化变革的重要力量。
  “十四五”时期,天津市将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优化创新生态系统,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打造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津南区作为天津市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连接“津城”“滨城”双城的生态节点、创新节点、发展节点,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津南的新定位新要求,把科技创新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坚持科技创新在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提供更多高质量科技供给,塑造发展新优势,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
第二章 确立科技创新发展新方向,全面开启创新型津南之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
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为元为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为主线,加强新动能引育,坚持“以用立业”,推动科技成果由“智”变“金”,加快技术攻关和资源引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人才培育,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努力打造成为天津绿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新动能引育的先锋。
  二、发展目标
  深化海河教育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发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双一流大学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策源作用,高水平推进重大科研设施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造成为天津市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核心区和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标杆。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科技领军企业不断涌现,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不断迸发,“双创”集聚效应充分显现,打造成为京津冀乃至全国的创新创业新高地,基本建成创新引领、动力强劲的创新发展聚集区。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力争达到6%;全区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达到2300件;服务承接重大创新平台和科技基础设施1个,组织实施1个重大科技创新专项,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明显提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620家;评价入库“雏鹰”企业达到350家、“瞪羚”企业达到50家,科技领军(培育)企业达到10家。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0亿元。以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为依托,高水平运营大学科技园。
  ——科技创新载体作用显著发挥。全区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孵化载体数量达到15家,孵化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培育提升市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10家;充分发挥孵化载体招商功能,至少重点培育出2家招商成效突出的孵化载体。积极推动市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发展,推进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
  三、总体部署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绿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二是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把提高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放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统筹各方面力量,围绕产业高端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研究开发一批带动性强、关联度大、作用突出的关键共性技术、战略性及储备性技术,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和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三是坚持市场主导。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强化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体培育,打造“雏鹰-瞪羚-领军”高成长企业接续发展梯队。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人才引育机制,优化人才结构,大力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高层次创新团队建设,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创新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全面激发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推动社会科技进步,让科技发展惠及广大人民众。
第三章 加快技术攻关和资源引聚,强化科技战略支撑能力
  重点聚焦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人工智能大数据、新经济、会
展经济等产业,以接链补链强链为抓手,引育结合、上下联动,充分释放优质同类企业和上下游企业的耦合集聚效应,不断提升地区影响力和科技创新实力。
  一、着力增强原始创新策源能力
  (一)积极争取重大平台、项目落地实施
  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局区、院区、校区合作为抓手,加大平台、项目引进力度。发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等高校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策源作用,高水平推进重大科研设施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围绕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等重大平台建设,发挥平台的核心枢纽和龙头带动作用,推动科技信息、大型科研仪器等科技基础资源和服务资源开放共享,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战略科技力量,构建具备源头科学创新和前沿技术创造能力的原始创新策源体系。
  (二)争取更多资源布局前沿创新领域
  支持企业承担国家、天津市等高水平的重大科研项目,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全力打造一批能够承担天津乃至国家战略任务,体现津
南创新实力的战略科技力量。认真落实《天津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行动计划》和《天津市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化转型发展,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跃升。充分发挥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的领头羊作用,瞄准量子科技、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加快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积极融入国际国内市场生产供应体系,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