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材教法考试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班主任要善于将学生偶发问题)转化为促进其自我教育的契机。
2.有经验的教师,善于用学生的(闪光点)去影响、感染别的学生。
3.批评艺术中的缓一缓指的是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地点,避一避指的是保护其自尊与隐私,冷一冷指是要心平气和,绕一绕指的是(正面冲突不可要,旁敲侧击效果好
4.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需要立即(批评),有些事情放一段时间后再处理,效果比当时处理要好很多。
5.即使学生犯了再大的错误,其(人格尊严)也都应受到保护。
6.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和欣赏的眼光寻学生错误中的(亮点)。
7.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发展,批评只是教育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教育的(目的)。
8.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9.没有爱是苍白的教育,而没有(偏爱考试版智慧)则是愚昧的教育。
10.教师要拥有乐观的心态,积极地(悦纳)自己和学生。
11.智慧和(爱心)是班主任获得成功的法宝。
12.教师最需要的是一种源于工作的(快乐),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
  13.班主任要善于做忠实的(听众),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
14.只有具有(童心),我们才能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才能蹲下来和孩子玩乐一起,才能悄悄地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15.教育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育人,而育心的关键是树立那些学困生和特殊学生的(自信心)。
  16.教育是一种手段,但更是一个过程,是师生(相伴成长)的一个过程。
17.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
18.学生是(发展)的人,每个孩子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谁也无法预测他们的未来;班主任要善于因势利导,用爱心和智慧点燃孩子生命的灯塔。
19.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将问题转化为(机会)。
20.优秀的班主任往往都懂得(放权),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和创造一些锻炼、成长的机会。
  21.学科整合的方式有: 嵌入式、延伸式  缝合式、重组式。
22.课堂教学导入应具有思考启发性、趣味生动性、形式多样性、简明扼要性、知识联系性。
23.教师的教学语言表现形式主要有课堂口语、书面语言身体语言
24.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具有 科学性、启发性、适度性、 互助性、开放性。
25.板书设计的“五要”指:要有计划性、要有规范性、要有 完整性、要有针对性、要有艺术性。
26.板书设计的形式有提纲式、线索式 总分式 、版图式、对比式、合作型板书。
27.教师多媒体的使用,应辅在学生经验的 ,知识的盲点 ,思维的堵塞处,情感的模糊处。
28.课堂讨论的组织形式一般可以分为 集体讨论小组讨论  两种。
29.课堂教学中发生偶发事件时的应变方法有:顺水推舟法、另辟蹊径法、以变应变法自我剖析法 、以静制动法、将错就“措”法、爱心感化法、巧妙暗示法、暂时悬挂法等。
30.老师在作业设计时必须做到“三个结合”:结合重点、 结合难点结合学生
31. 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组织的学习形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式学习。
32.评价合作学习最终的目标和尺度是尊重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
33.课堂自主学习有效策略:一课一专策略、一课多能策略、因材施教策略 、生活经验策略、串珠引线策略。
34.课堂上出现的一些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它恰恰是知识的 生长点 、教学的拨发点
35.串珠引线策略就是指设计问题中心,将其他问题统领起来,通过问题中心的突破,从而带动其他问题依次突破。
  36.有效教学需要以学生付出努力愿意跟随和效法教师为前提。
37.教学能否到原有经验的起点,实际上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38.时间应该是衡量教学效率的主要指标。
39.严格要求 是教师对教学、对学生负责任的基本表现。
40.建设进取、合作、民主、创新的教师文化既是观课议课的目标,又是有效观课议课的基础
41.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42.课程标准的前言一般包括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
43.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
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44.实施建议:主要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等。
4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
二、选择题。
1.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是告诫老师们要关注教育教学的(A)。
      A.细节      B.关键      C.整体   
2.对学生的(C),是教育智慧产生的一个重要源泉。
      A.关心    B.理解    C.充分了解 
3.教师的主要工作是(A)的工作。
        A.育心    B.做研究    C.教学   
4.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 A
      A.针对性   B.逻辑性    C.知识性    D.创造性
5.批评学生时的“四少四多”:少直接,多铺垫;少当面,多书面;少批评,多赞美;少(不)批人,多---( A
      A.多批事      B.多批物        C.多表扬   
6.(A)是对学生良好思想行为的肯定性评价,是一种正强化过程,其目的在于巩固良好行为,鼓励良好行为的再发生。
      A.表扬      B.惩戒        C.惩罚 
7.面对千差万别的生命个体,面对内容和实质各不相同的学生问题,教育者必须讲究批评的(C)。
      A.方法      B.地点      C.艺术 
8.怎样表扬学生(ABC
      A.教师要了解学生,善于发现美。
      B.教师要挖掘学生不明显的优点,加以赞扬。
      C.最少期望时赞扬学生效果有时更好。
  9.每个教师应该至少将自我一分为三:一个在实践,体验劳动的艰辛,享受教育的过程;一个在思考、指引实践的方向,规划自己的成长;另外,还需要一个“我”,站在一旁(B)和评价、收集生活的阳光。
      A.埋怨  B. 欣赏  C.表扬 
10.在下列教师行为中,属于健康心理表现的是 (B
      A、交往中,将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
      B.冷静地处理课堂环境中的偶发事件
      C.将生活中的不愉快情绪带入课堂,迁怒于学生 
D .偏爱甚至袒护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11. “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的课程理念是(B
A、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收获 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C、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D、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13.解决教育问题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的(B)。
        A.爱心    B.专业能力    C.耐心 
14.教育智慧体现在(A)、(B)的学生管理实践中。
        A.民主      B.科学    C.友好 
15.在教师成长过程中,(A)大于苦干。
        A. 反思B.巧干C.认真
16.课堂组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需要教师灵活、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它事关教学质量的(A)和教学效果的(A)。
      A.高低、好坏  B.提高、体现  C.改变、突破
17.课堂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的现象,教师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A)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兴趣  D、知觉
18.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 C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19.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                (B)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D.情境—陶冶式
20.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      (BCD)
          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
21.“融为一体”,更多地强调师生在(B)上的协调一致性,而不是说师生之间应没有距离。
        A.方法      B.目标和情感      C.关系 
22.教师要做(B),与学生一起分享忧与乐。
        A.严师      B. 老顽童      C.长辈 
23.教师具备亲和力有以下哪些特征( A
      ①.是教育工作者在教书育人各个环节中的思想情感、语言行为与受教育者的融合程度
    ②.是教师在身教、言教等育人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让学生感受到的亲切感及信赖感。
    ③.亲和力的强弱反映学生对教师的接纳程度。
    ④.亲和力是教师道德素养的基本要求,是爱学生尊重学生的具体表现
      A.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②③④ 
24.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是  (D
    A 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B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课堂统一
C让学生学会知识  D师生的交往互动
25.所谓“一视同仁”是指(C
    A.是教师要合情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
    B.是指老师象圣人一样对百姓同等看待,同施仁爱。
    C.是指教师不能因为学习成绩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在对待学生时加以个人偏好。
26.如果班干部是通过学生(A)选举产生的,就能得到学生的信赖和支持。
A.民主    B.自我推荐
27.对学生爱的更高层次,应该是理解、信任和(A)。
A. 尊重  B.认可 
2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  ( 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