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秋季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02【课标全国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代官职如史、祝、卜巫的职责几乎都与祭祀相关,都是祭神知天意,传达上帝、神对人间的指示。史、祝、卜、巫本身就是王室的重要成员,他们甚至还可能获得王位;在整个周代,史、祝、卜、巫等神职人员的工作由直接“祭天”、“问天”变成了对天子的祭祀活动的诠释,这一变化
A.反映了神权政治的淡化    B.适应了诸侯争霸的需要
C.促进了专制王权的形成    D.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商代实行神权政治,史、祝、卜巫的职责几乎都与祭祀相关,都是祭神知天意,传达上帝、神对人间的指示,统治者借助神的名义维护统治;但在整个周代,史、祝、卜、巫等神职人员的工作由直接“祭天”、“问天”变成了对天子的祭祀活动的诠释,说明周朝统治淡化了神权政治,更具人治彩,故A项正确;材料与诸侯争霸无关,故B项错误;这一变化有利于加强世俗王权,但形成不了“专制王权”,故C项错误;秦朝“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2.由于秦之统一,从前华夏夷狄之分而治之之局面亦随即消融,而成为一个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社会。全国人民生活于同一版图,沐浴于同一文化。这主要说明秦的统一
A.使各民族生活习俗趋同    B.扩大我国疆域并形成基本格局
C.促使我国人口数量增加    D.使中华民族遂融凝会合成一体
【答案】D
【详解】据题意可知,秦统一后逐渐消弭了各地之间的差异,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说明中华民族逐渐融合为一体,故选D;习俗趋同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秦统一后中华民族的合,没有涉及疆域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多,排除BC。
3.唐代饮茶风气盛行,促使大量瓷质茶具的制造,从而使瓷器茶具在社会上普遍使用,并在茶具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这表明唐朝
A.市民阶层追求清新雅致的生活    B.瓷器制造水平有了极大提升
C.社会习俗影响了手工业的发展    D.百姓开始认识瓷器的实用性
【答案】C
【详解】依据“唐代饮茶风气盛行,促使大量瓷质茶具的制造,从而使瓷器茶具在社会上普遍使用,并在茶具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说明饮茶之风的盛行影响制瓷业的发展,据此推知社会习俗影响了手工业的发展,C正确;题干没有说明饮茶风气反映了市民阶层追求清新雅致的生活,A排除;题干反映了受饮茶风气的影响,瓷器茶具在茶具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没有说明瓷器的质量或制造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B排除;仅凭题干信息不足以说明唐代时百姓才开始认识瓷器的实用性,D排除。故选C。
4.《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两段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宋坊市制度的变化。下列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A.前者是正史,后者是文学体裁,应以前者为准
B.前者是后世人编撰的,后者写于唐代,应以后者为准
C.两者记载的史实相互矛盾,必有其一属于伪史
D.两者所载内容均需经过进一步考证才能确定史料价值
【答案】D国二考试时间2021考试时间
【详解】“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京都街鼓今尚废”等信息说明唐朝坊市制度被破坏,但二者属于文献记载,作为史料需要进一步进行考证,故选D;二者属于文献记载,都不是一手史料,都需要进一步进行考证,排除AB;材料两则史料都反映了唐朝坊市制度被破坏,并非相互矛盾,排除C。
5.明代首辅张居正将原来力役与银役两种差役改为一律征银,力役改为雇役,役户只要缴纳一定银两,便可免除役劳,而由官府雇人代役。以银役代替力役,在客观上
A.除弊振衰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B.推动了丁役摊入土地征收
C.推动赋税征调方法上化繁为简    D.动摇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答案】D
【详解】材料“役户只要缴纳一定银两,便可免除役劳,而由官府雇人代役”体现的是一条鞭
法的推行,松弛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正确;AC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排除;摊丁入亩是在雍正时期推行的,B排除。故选D。
6.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    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
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    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
【答案】A
【详解】根据“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婉言矩行’等意”可知明代生员的服饰中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说明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故选A;科举制是有利于社会流动的,排除B;根据服饰的差别不能说明社会等级日益固化,排除C;生员的服饰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市民文化无关,而且也不能说明市民文化突破了礼制从限定,排除D。
7.明朝灭亡、清代继立之后,一些学者对理学“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恶劣学风深恶痛绝,并认真思考“社稷沦亡、天下陆沉”的原因。这体现出
A.统治者重视吸取明亡教训    B.社会风气的日益恶化
C.学者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D.理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答案】C
【详解】材料信息体现了学者们对理学恶习的深恶痛绝和对明朝灭亡的思考,这说明学者们关注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C项正确;材料中的学者不是统治者,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学风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风气,排除B项;D项所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8.西著名图学家裴秀确定了绘制地图的重要原则——“制如图体”。但中国古代地图却没有固定方位;若地图中陆地在上,海洋在下,是从船上望向大陆,服务于沿海航行;若海洋在上,地在下,则是在陆地上观察大海,以备海防。由此可知中国古代的地图绘制
A.铁乏相应制图学理论    B.更注重地图的实用性
C.受到小农经济的约束    D.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地图却没有固定方位:若地图中陆地在上,海洋在下,是从船上望向大陆,服务于沿海航行;若海洋在上,陆地在下,则是在陆地上观察大海,以备海防”可知,由于古代地图绘制没有固定的方位,要根据地图的用途绘制,体现了实用意义,故B项正确;题干中绘制地图的重要原则为“制图六体”,是地图绘制的理论基础,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小农经济对地图绘制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地图绘制受用途的影响,而不是地理环境的影响,排除D项。
9.瞿同祖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指出:官僚系统越完备,对君主个人的品德、才能要求就越低,“君主”也就愈表现为一个纯粹的权力符号,只靠他一人的血缘身份便可以推动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瞿同祖意在说明,官僚制度
A.密切了君臣之间的关系    B.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治
C.加强了社会治理的力量    D.提高了官员的办事效率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官僚系统越完备,对君主个人的品德、才能要求就越低”、“‘君主’也就愈表现为一个纯粹的权力符号,只靠他一人的血缘身份便可以推动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可知,官僚制度弥补了君主执政能力的不足,保证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有利于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所以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臣之间的关系,所以A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官僚制度有利于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并没有体现社会治理力量的加强,所以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办事效率的提高,所以D错误。
10.1918年以后,知识界和报界积极关注劳工问题,他们改造劳工形象、开展劳工调查、组织劳工教育,并思考“劳工解放”的根本性问题,乃至要让劳工“成为世界的主人”。这反映出
A.新文化运动思想导向的转变    B.知识分子开创中国式革命道路
C.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深入传播    D.知识精英与劳工形成统一战线
【答案】A
【详解】材料中“1918年以后,知识界和报界积极关注劳工问题……乃至要让劳工‘成为世界的主人’”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的内容,因此这反映了1918年以后,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导向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的民主与科学变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故A正确;中国式革命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十年内战时期开创的,并非知识分子,排除B项;民主和科学针对的是专制与迷信,劳工问题不属于其思想范畴,且1918年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知识界和报界对劳工问题的关注,但并未提及劳工对知识界的态度,无法看出他们是否形成了统一战线,排除D项。故选A。
11.从19世纪以来,中国很多城市逐渐形成给排水管网,新式马路、铁路、轨道交通、电线等各类近代设施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代中国城市的变化反映了
A.社会生活文明化趋势明显    B.城市基础设施已完备
C.城市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D.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答案】A
【详解】依据题干“中国很多城市逐渐形成给排水管网,新式马路、铁路、轨道交通、电线等
各类近代设施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交通、通讯工具传入中国城市,这种变化体现了近代工业文明影响了中国城市化或者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生活文明化趋势明显,A正确;仅凭题干信息不足以得出城市基础设施已经完备,B排除;题干没涉及近代中国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C排除;题干反映了近代中国城市化,但没有体现其进程发展迅速,D排除。故选A。
12.下表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这一现象造成
A.民族资本主义棉纺织企业发展
B.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C.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列强控制了中国棉纺织业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表格数据可知1843—1858年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不断下降,这有利于西方棉纺织品在我国的倾销,将使中国的家庭棉纺织业陷入困境,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故A项错误,C项正确;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是在三大改造之后,故B项错误; D项在题干信息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13.1938年11月,外国观察家指出:“日人初欲利用阶级间之仇视,将各地士绅组织所谓联庄会,惟此已失败。今则努力于离间人民与游击队之工作。彼等已不再烧杀奸淫,对农民深为慈祥,对游击队则取严酷手段。此法未必定能成功,然亦颇有加以考虑之必要”。日军此举意在
A.迫使国军迅速投降    B.消灭敌后抗日武装
C.改变侵略中国策略    D.分化中国抗日力量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10月,广州、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此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开始上升为主战场,对日军产生较大威胁,因此这一时期日军的主要作战目标是消灭敌后抗日武装,B正确;AD与材料无关,排除;日本并未改变侵略中国的政策,C排除。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