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秋季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01【课标全国卷】
历  史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周王分封了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诸侯国又产生了众多卿大夫的采邑,采邑又被分成无数大大小小的禄田。诸侯国、采邑(邑、关)、禄田(乡、亭)的名字转变成了“氏”,中国人的姓氏遍地开花。材料反映出
A.周王室注重强化宗法影响    B.宗法制削弱了分封制影响
C.中国的姓氏起源于分封制    D.分封制深刻影响姓氏文化
【答案】D
【详解】依据“周王分封了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诸侯国、采邑(邑、关)、禄田(乡、亭)的名字转变成了‘氏’”可知中国人的很多姓氏与分封制有关,据此得出分封制深刻影响姓氏文化,D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分封制对我国姓氏文化的影响,没有体现周王室注重强化宗法血缘关系,A排除;题干也没有体现宗法制削弱了分封制的影响,B排除;分封制影响姓氏文化,但不表示中国的姓氏一定起源于分封制,C排除。故选D。
2.《管子》大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李学勤《齐国治国思想讨论会论文集序》说:“《七略》在法家,《汉志》改人道家。实际管仲其人,与后来两家都没有学派的统系,
《管子》书辑录著作的性质更属庞杂。”这反映了《管子》
A.与诸子百家求同存异    B.适应时代与国家需要
C.为建立封建统治服务    D.与诸子百家殊途同归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管子》一书内容很庞杂,西汉刘歆的《七略》将其收录于法家体系中,东汉班固的《汉志》又将其录入道家思想体系,而实际管仲其人,与后来两家都没有学派的统系,这说明《管子》一书包罗万象,迎合了社会转型时期统治者的需求,反映了《管子》适应时代与国家需要,故B项正确;材料只强调法家和道教思想均录入了《管子》,未体现《管子》与诸子百家求同存异,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为建立封建统治服务,故C项错误;材料只介绍《管子》一书辑录著作性质的庞杂,未体现“与诸子百家殊途同归”,故D项错误。
3.秦朝的地方行政设置中,县、乡一级的正式官员是县令和乡啬夫。但《里耶秦简》中却记载秦统一后在东方六国的故地大量使用了守丞,乡守这种临时性的代理官员。这说明秦朝
A.地方官员权力被削弱    B.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C.尊重东方六国的传统    D.官僚制度尚不完善
【答案】D
【详解】这种临时性的代理官员大量出现说明了秦朝的官僚制度尚不完善,故D选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地方官员的权力变化,故A选项错误;行政效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选项;题干中虽然提到了东方六国,但并无法体现使用临时官员是东方六国的传统,故排除C选项。
4.文帝和景帝时期,西汉社会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动:从产业结构上看,“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现象逐渐兴起;从区域经济结构来看,经济发展的区域特逐渐丧失;从消费结构来看,按爵位等级享受消费权力的体系逐渐走向混乱。西汉政府为改变这些现象
A.加大对私营工商业的投入    B.强化了政府对工商业的垄断
C.建立了不同的区域性市场    D.采取“无为而治”的治理模式
【答案】B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文景时期的商业发展对传统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此西汉政府强化了对工商业的控制,B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的私营工商业发展受到限制,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汉武帝统治时期改变了“无为而治”的治理模式,D排除。故选B。
5.锁院制度是宋代贡举考试过程中实行的一项重要措施。宋人赵异曰“凡言锁院者,机密之谓也。故试士、撰麻皆如此。”同时宋神宗也规定“应发解、省试,于锁院一月前不许官员乞假出外,差官毕仍旧”。这反映出,当时
A.实现了考试公平公正    B.杜绝了考官的徇私舞弊
C.科举制的日益严密化    D.理学成为考试主要标准
【答案】C
【详解】根据“凡言锁院者,机密之谓也。故试士、撰麻皆如此。”“应发解、省试,于锁院一
月前不许官员乞假出外,差官毕仍旧”可得出其强调科举考试的保密性,反映出其管理日益严密,C正确;实现的说法错误,排除A;B项太绝对,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理学,排除D。
6.宋代风俗画繁荣,以描绘普通百姓日常生产生活为主题,以工笔写实为特点。很多士大夫画家绘制了大量风俗画如《清明上河图》《货郎图》等。宋代士大夫阶层绘制风俗画
A.受理学社会责任意识影响    B.体现了民富国强的特征
C.标志着中国绘画走向成熟    D.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壮大
【答案】A
【详解】据材料可知,宋代风俗画的特点是工笔写实,以描绘普通百姓日常生产生活为主题。联系所学知识,宋代理学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使得士大夫开始洞察百姓生活,并反映在艺术上,故A选项正确;材料提到,宋代风俗画是以描绘普通百姓日常生产生活为主题,“体现民富国强的特征”表述错误,B选项错误;战国时期中国绘画艺术已经从萌芽走向成熟,C选项错误;宋代风俗画是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壮大,而不是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D选项错误。
7.明清时期徽商实力勃兴,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无徽不成镇”的谚语。部分徽商还把经营方向发展到海外,嘉靖倭患的一些著名首领都是徽商出身。这反映了
A.民间贸易的空前繁荣    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C.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答案】A
【详解】明清时期徵商实力较强,还将经营方向发展到海外,说明民间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故A正确;“松弛”的说法不能从材料中证明,排除B;商人的政治地位并没有提高,而只是社会地位有所上升,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D。
8.就其内容及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和影响来说,它并没有完全失败,原因有二:一则它的许多内容在民国的历史上得以继续;二则它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和影响与辛亥革命的方向,最终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是并行不悖的。它
A.是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    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没有为中国到真正的出路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答案】C
【详解】材料说的是清末新政,其虽然有进步之处,但最终失败,说明的是它没有为中国到真正的出路,故选C;A是戊戌变法的意义,B指辛亥革命的意义,D指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排除。
9.1896年创刊的《时务报》,以刊发政论文章为主,销量最多时达到每期1.7万份,出现了“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的情形。促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民众获得出版自由    B.民族意识得以觉醒
C.文学革命影响深广    D.新式学堂纷纷创办
【答案】B
【详解】《时务报》创刊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的背景下。通过刊发政治性文章来宣传维新变法,其销量增加和影响扩大反映了当时国人变法国强的追求,所以是民族意识觉醒的体现,
故选B;中华民国的《临时约法》给予了民众出版等权利,排除A:文学革命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C;新式学堂纷纷创办是在1905年度除科举后,排除D。
10.1903年,知识分子汉驹在《新政府之建设》中提出“荣矣哉建设新政府,耻矣哉不建新政府”“急矣哉建设新政府,危矣哉不建新政府”;同时,留日人士江天铎在其《政体进化论》中大胆预测“二十世纪中,必现出一完全无缺之民族的共和国耳”。可见,他们
A.学习日本建立民主政府    B.都主张变革国家政治制度
C.主张以革命推翻旧制度    D.将民族主义作为政治目标
【答案】B
【详解】根据“荣矣哉建设新政府,耻矣哉不建新政府”“急矣哉建设新政府,危矣哉不建新政府”“二十世纪中,必现出一完全无缺之民族的共和国耳”可得出其强调建立新政府,即新政治体现的重要性,说明都主张变革国家政治制度,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日本,排除A;材料只涉及到政治变革,并没有一定主张革命,排除C;材料涉及的是民主政治,并不是民族主义,排除D。
11.冯友兰先生在《“五四”前的北大和“五四”后的清华》中指出,当时的北大,就文科方面说,所讲的虽不是应科举考试的“举世”那一套,但多数学生思想仍停留在科举时代,还是以学校毕业作为博取功名利禄的手段。这一现象反映了
A.旧北大重培养政治人才    B.旧北大学生热衷于功名利禄
C.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艰难    D.新北大学生眷恋旧科举时代
【答案】C
【详解】材料反映了科举制虽然被废除了,但多数学生思想仍停留在科举时代,还是以学校毕业作为博取功名利禄的手段,说明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反映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艰难,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北大培养人才的方向,排除A;B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但设问强调本质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艰难,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学生渴望回答科举时代,排除D。
12.1919年8月,李大钊在《再论问题与主义》鲜明地提出:“大凡一个主义,都有理想与实用两面。例如民主主义的理想,不论在那(哪)一国,大致都很相同。把这个理想适用到实
际的政治上去,那就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有些不同。社会主义,亦复如是。”这说明李大钊
A.开启中国科学理论研究的先河    B.寻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国二考试时间2021考试时间
C.积极宣传正确的社会主义思想    D.指导五四运动向纵深发展
【答案】A
【详解】据材料可知,李大钊认为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一样,在适用到实际的政治上去,会“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有些不同”,这说明李大钊倡导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开启了中国科学理论研究的先河,故A选项正确;据材料“社会主义,亦复如是”可知,李大钊此时已经寻到了革命道路,B选项错误;材料提到,“把这个理想适用到实际的政治上去,那就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有些不同。社会主义,亦复如是”,可见李大钊旨在强调理论要与实际结合起来,而不是强调理论正确与否,C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李大钊指导五四运动的信息,D选项错误。
13.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
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初,武汉三镇尤其汉口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工商业较发达,结合史实武汉工业基础较好,资本主义发展较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了条件,故D正确;根据材料“汉口……其盛不亚于上海”只能看出汉口商业发达,并不能得出航运业发展水平超过上海,故A错误;材料不涉及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故B错误;20世纪初,长江沿岸没有重新布局工业,故C错误。
14.中共八大指出,必须加强党内和党外的民主监督,必须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必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这说明中共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