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海南省昌江县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昌江矿区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 某出土的青铜器上有铭文,大意为:周王说:“太保(指周召公),你贤明和畅达,你向我进献的治国安邦的道理,我完全同意。(我)任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该考古成果可用于研究
A.禅让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郡县制
海南省2022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
2.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这些规定体现了
A.军权高于行政权
B.分权与相互制衡
C.总统权力至上
D.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3. 1941年在《陕甘宁边区》一文中指出: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自治区,尊重蒙、回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这一政策( )
A.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
B.注重保障各民族的独立与发展
C.践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D.推动人民众参加反蒋的斗争
4. 德国媒体曾评价说:这是一个转折点,此前中国已经有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现在是决定对其进行大规模改革。……这不是市场经济的发令,而是有关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这一评价针对的是
A.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1992年中共十四大
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D.1997年中共十五大
5. 唐太宗看到进士科人才济济,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此言本质上反映了
A. 察举制网罗了天下英才
B. 中央官学培养大量政治人才
C. 科举制适应了专制集权
D. 科举制推动选官制度的发展
6. “那些其才能使他们没有希望在其职业中取胜的人一因为在那些职业中他们必须与他们的同年代人竞争一和那些天性懒惰或体质虚弱而不能积极奋发的人”就被安排为文官。这样他们只需很少的劳动和不胃风险,就能得到谋生之道。材料强调
A.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B.英国民主政治发展较快
C.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可行性
D.英国社会竞争意识淡化
7. 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务员制度经历了1984年《干部管理条例》、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颁布和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实施,直至2008年国家公务员局的正式成立,实现了从初期的摸索阶段到目前的科学化、专业化阶段。这反映了我国
A.公务员管理体系已十分健全
B.公务员录取工作的公平公正
C.国家机关廉政建设成绩显著
D.公务员制度走向法制化轨道
8. 康熙帝颁布“十六条圣谕”,强调“重人伦”“重农桑”“端士习”“厚风俗”,要求在乡村每半月进行一次宣讲,以教化百姓。这说明清朝
A.以道德准则稳定乡村社会秩序
B.以“十六条圣谕”为乡村律法
C.儒家思想开始在乡村得到普及
D.中央集权统治在乡村得到强化
9. 罗马法被称为“世界共同的法律”,是世界性的模范法,后来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是按照罗马私法的模式建立的自己的法律制度,从而构成了所谓的“罗马法系”或“大陆法系”。这反映了罗马法
A.是近代民权理论的起源
B.为近代国家的法律制定所借鉴
C.具有世界性法律的特点
D.与欧洲大陆法系互为表里
10. 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并决定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说明
A.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B.计划经济体制助推法制建设
C.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了新阶段
D.民法典上升为国家根本大法
11. 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B.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
C.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12. 宋朝时期,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未中断过。辽兴宗曾在给宋仁宗的信中写道:“封圻(疆土)殊两国之名,方册(典籍)纪一家之美。”第二年他又写道“两朝事同一家”。其意在表达辽和宋( )
A.政治上亲如一家
B.文化上有认同感
C.经济上有互补性
D.关系上相互依赖
13. 1919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条原则”参加了巴黎和会,其中第14条是“根据旨在国家不分大小、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特别盟约,设立国际联合机构。”后来据此建立的第一个国际性组织是
A.联合国
B.国际联盟
C.欧洲联盟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4. 2022年7月12日至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要推动各族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表明新时代党和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 )
A.凸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B.促进各民族全方位的一致
C.确保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D.重视基层民主制度的建立
15. 1949年以来,不断有国家提出议案,建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但均因票数不够被支持美国的国家否决。1960年后,支持新中国的国家越来越多,最终占压倒性多数。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 )
A.美国对华态度逐渐友好
B.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浪潮
C.联合国的投票机制改革
D.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优势
16.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 (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势力大增,迅速跃居经济生活的中心位置,他们要求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以促进经济发展。但这一时期,由于政府管理职能日益扩大,机构设置不断增加,文官队伍迅速膨胀,显官贵胄竞相在政府中安插亲近,文官素质每况愈下,批评谴责之声不绝于耳。同时随着两党轮流执政,内阁频繁更换。某党一旦掌权,便极力安排本党骨干分子,占据要害职位,编织关系网络;如果有人无视政党利益,必将遭到本党党徒的攻击和社会非议,而另一党上台后如法炮制,并有意更改前任政策如何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成为统治阶级中有识之士倍加关注的问题。
材料二 实行公开党争考试录用制,严格文官工作考核,实行政绩晋升制,奖优汰劣,奖勤罚懒,文官一旦应聘,若无严重过错或其他意外,便可终身任职。两党制下,多数政务官没有足够时间积累足够经验来制定稳妥适当的政策,在许多情况下,他们不得不依靠常任文官的经验和才干,根据文官的建议来领导部门工作。按照常规,文官只是在内阁大臣的领导下,默默无闻地从事自己的分内工作,不公开向大臣提出忠告和建议,一切主要责任,包括功过褒贬,均由大臣承担,禁止文官参加议会竞选和类似活动,某文官若有志进入政界,必须辞去文官职务;任何文官不得因政治观点有别而反对大臣、违抗命令。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英国文官制度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积极作用。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法治是目前人类能够认识到的最佳治国理政方式。回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法治建设改革展之路,既为中国特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保障作用,又
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摘自宋婷《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法治建设成绩斐然》
回顾新中国的法制建设进程,结合相关史实,撰写一篇历史演讲稿。(要求:主题清晰,逻辑严密,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即已提出民族区域自治的主张。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建立蒙、回民族自治区。此后分别在关中正宁县建立了回族自治乡,在城川建立了蒙古族自治区。
材料二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民族自治机关。”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第三条 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推进民族区域自治的积极作用。
(2)与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规定有何突出变化?这些规定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