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之力 助团队发展
作者:邓秋萍
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5年第30
        摘要:为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锡山中等专业学校创建名师工作室,以名师打造名师团队。通过三年多的实践与思考,探索出了一套较为健全的工作室自我运行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名师;名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0C-0047-04
        “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为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培养一批具有良好师德修养、先进教育理念、厚实专业素养、扎实教研能力的骨干教师,加快形成核心竞争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学校教育品牌,江苏省锡山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锡山中专校)积极实施名师工程”——创建名师工作室,推动优秀教师成长。名师工作室的创建,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名、优、特教师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以名师打造名师
团队,同时为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通过近三年的实践与反思,名师工作室已真正成为推进学校教师团队发展的牵引器,教师专业成长的加速器,打造教学名师的孵化器
        一、名师与名师工作室
        (一)名师
中国总会计师协会        名师可分为两类:一是校内名师。指在教育、教学、科研、技能等方面有突出的研究成果,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和一定专业影响力的教师。这类名师的确立,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校内优质资源,充分发挥名师的专业特长和辐射带动作用,使之承担起推动课程改革、传播新课程理念、培养青年教师、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推动学校产学研结合等工作。二是外聘名师。指高校知名学者、省特级教师、学科专业带头人以及行业大师等。这类名师的聘请,得益于他们的知名度、工作经验和人脉资源,可以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指导学校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和工作室成员的专业发展,积极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引领教师的专业性成长。
        (二)名师工作室
        名师工作室是以名师姓名或专业特命名,吸引同一领域骨干教师加入而组成的教育教学研训组织,是集教研、师训、科研功能于一体的教师教学教研合作共同体。名师工作室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教师培训培养的工作机制。
        二、名师工作室的创建与活动成果
        锡山中专校自2011年起开展名师工作室建设工作以来,结合学校阶段工作要求与师资发展目标,先后成立了4个名师工作室。在每位名师的带动、辐射、引领下,培养了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取得了一批教学成果。
        (一)宏斌技能大师工作室:加强集训,提高技能
        该工作室于20119月成立,由省技能大赛装配钳工一等奖获得者顾宏斌老师领衔,主要侧重技能大赛集训、专业技能培训及考工策划。工作室成员全部取得相应工种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2012年,蒋峰老师获省技能大赛数控车一等奖,周步清老师获省技能大赛数控铣三等奖,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6项国家发明专利;顾宏斌老师被评为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蒋峰、周步清老师获锡山区技术能手称号。在顾宏斌老师的带领下,工作室成员一方面负
责学校钳工、车工、数控车等工种的学生技能兴趣小组的训练,指导学生参与各级技能集训、考工考证与技能竞赛;另一方面带领工作室成员及车间实训指导老师熟练应用各种型号的设施设备,加强技能训练,组队参加教师组的技能大赛。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各成员指导的学生考工等级通过率均在90%以上,指导的高职班学生在省技能高考中合格率为100%;指导学生白重阳参加省数控车技能大赛获二等奖,指导学生韩明明的创新作品《内、外圆轴承套圈磨床底盘及磁极改进》获省创新大赛三等奖。
        (二)裴静创新工作室:校企合作,创新设计
        裴静创新工作室于20119月成立,由指导学生创新作品获第19届全国发明展金奖的裴静老师领衔,主要侧重于创新作品的设计与参赛、青少年机器人大赛的备赛参赛、校企合作研发产品等。该团队成员充分发挥个人专业特长,带领技能兴趣班学生经常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指导他们在实践中寻创新点,进行产品创新设计,先后获得国家挑战杯三创比赛三等奖1个,获省市状元杯技能比赛奖3次,省市职教比赛奖18次,省职教创新大赛奖9项,省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三等奖1次,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4项。刘凯老师在2012年获得省两课研究课、2014年全国创新杯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一等奖,并作为副主编参与编写了职
业教育汽车类专业课程改革新规划教材《汽车空调构造与维修》;裴静参与的无锡欧阳车业公司的助力车电路设计解决了两万公里的路试难关,主持研发的基于流离技术的垃圾滤液处理新装置获得科技部立项项目;团队成员共同参与的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中职“2.5+0.5”学制下电工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研究》进入中期研究阶段;裴静老师获得无锡市五一劳动奖章
        (三)蒋漱清教授工作室:夯实基础,任务导向
        该工作室成立于20145月,由江苏省总会计师协会理事、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国际商学院副院长、会计专业带头人蒋漱清教授领衔,主要侧重于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该工作室成员中有3位老师是转行到会计专业,其余皆为年轻教师,成员中既没有高级教师、学术荣誉获得者,也没有在省市级技能大赛中获过奖,课程建设也很薄弱,缺乏专业领头羊。工作室成立后,蒋教授结合各成员的实际情况,指导制定个人发展目标、工作措施、阶段任务,以讲座、沙龙、培训的形式,推动全员教研,夯实专业基础,以具体的任务为导向,指导课程建设、课题研究、教学设计等活动的开展,使每个成员人人有目标,个个有任务,事事有落实,件件有成效。目前,赵淑华老师作为副主编参与编写了中高职教
材《会计基础知识与应用》,在2014年无锡市技能竞赛中获珠算第三名,王凌云老师获会计手工账务第六名;邓一花老师在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板书设计竞赛中获一等奖;赵淑华、俞迎新、邓一花、惠鋆镭等老师结合任教的单招班会计课程分别汇编导学案集。
        (四)张忆雯特级教师工作室:拓展资源,发展专业
        该工作室成立于20145月,由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市职中制图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教育部中等专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加工制造专业)评审专家组成员张忆雯老师领衔,主要侧重于机械专业课程建设、教师技能提升与教师梯队培养。该工作室青年教师居多,张忆雯老师两次到学校指导工作室工作,在互动交流中,分享自身成长轨迹,就教师专业成长要素、课题组织实施、课程资源建设、论文写作等进行详细指导。在市技能大赛之前,张忆雯老师亲自带领两位省技能竞赛金牌教练来校指导成员的技能训练,指导成员参与无锡市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工作。在她的悉心指导下,钱敏冲老师在2014年无锡市技能竞赛中获得了工业设计CAD第二名,进入省赛;须文雅负责主持的《机械制图与CAD》被评为无锡市职业教育精品课程资源;石建梅老师在校级两课评比中获一等奖,进入市赛;王静老师在锡山区教师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须文雅老师主持的区规划课题、石建梅老师主持的市陶研课题、蒋文亚老师主持的市教师教研课题在2014年顺利结题。
        三、名师工作室的实践与思考
        (一)提供扎实的组织保障
        锡山中专校制定了《名师工作室实施意见》,规定了工作室申报条件、申报程序、成员工作任务与职责、考核评价方式等;设立工作室专门工作场所、专项研究经费、工作室领衔人岗位津贴;适当减少工作室成员的课务量;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培训考察、评优晋级等。
        (二)配备高素质的教师
        符合名师条件的教师自主申报建立学校名师工作室,工作室成员由领衔人具体负责遴选,遴选条件为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上进、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具有一定培养潜力的专业教师,双向选择确定。原则上,工作室领衔人1名,成员5名左右,实行3年任期制。
        (三)开展高效的运行管理
        要想让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有序、有为、有效,就必须理清工作室运行的基本规律,形成健全的工作室自我运行机制,实施规划化管理。
        1.建立成员档案。学校为工作室每个成员建立了专门的业绩档案,包括成员进入名师工作室以前的各项教学基本信息、进入名师工作室后各方面的变化发展情况,并收集整理其有代表性的特长、成绩、成果、荣誉等资料,按照学期、学年定期记录归档,可以用光盘、文集、专辑等形式物化保存。
        2.制度目标计划。学校制定了《工作室目标任务书》,明确工作室及个人工作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思路、总体任务和具体要求,并将总体规划与目标分解到学期、学年,制定好具体的阶段目标、落实方式、成果形式和实现时间,按照《行事历》逐项开展与落实,及时做好台账资料,每学年完成1本《名师工作室活动记载本》。
        3.活动纪律管理。工作室在参观学习、学术研讨、观课议课、课题论文等方面,有时间、地点、方式、效果等规定和请假制度,工作室成员应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否则导师应及时提醒与批评。
        (四)组织开展多样的活动
        学校结合各工作室的不同性质与作用,构建多样化的活动机制,以促进工作室各项工作全面、深入发展。
        1.专业引领。由工作室领衔人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和工作经验、工作室目标任务书、成员特点等,为每位成员确立发展方向,给定学习、研究专题和任务,指导方法,提供平台,提出建议。
        2.同伴互助。成员间就某个教学、技能难点、研究课题、竞赛项目、教学理论等交流心得体会,分享资源信息,相互合作共进。
        3.交流学习。成员在阅读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学术论文的基础上,组织读书交流会,交流学习心得、理论应用设想与应用效果等。
        3.课题研究。由工作室共同承担某项课题研究,全体成员参与,研究成果全员共享,并向外推介、辐射。
        4.教学研讨。开展立足课堂、面向现场的教学研究、专业实践,将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提升到教学研究层面,整体推进教研工作的开展和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
        5.活动参与。积极参与技能大赛、创新大赛、两课评比、信息化教学大赛等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形成参赛团队;推荐参加省领军人才、学科中心组成员、专家评审组等申报工作;
加骨干教师培训、出国考察学习,在各种活动的参与中得到锻炼、展示与提升。
        6.成果推广。工作室将各项研究成果以报道、论文、专著、讲座、报告会、研讨会、公开教学、观摩指导、编写教材等方式在全校、全市乃至更大范围内予以推广、辐射,扩大影响力。
        (五)开展科学的评价考核
        1.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工作室的工作成效给予全面、客观、多元的的评价。外部评价,由学校教育教学委员会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谈、成果展示等方式,从组织管理、活动开展、关系协调、经费使用和理论建树、操作方法、教育教学实效、成员辐射发展等方面对工作室进行考查评价;内部评价,由各工作室成员结合工作小结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结合外部评价意见,进行自我反思与整改;过程性评价,包括相关领导随机深入工作室对某项活动给出的即时评价,以及在学年末进行专项的或全面的定期性考核评价;终结性评价,在工作室届满时进行,按照工作室预定目标,综合、全面地考量工作室履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