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心理健康教育
考点1 心理健康概述
1.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根据研究者的不同观点,可以归纳出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
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心理健康的学生,虽然智力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但一般都能把自己的智慧与能力有效地运用到学习上。能客观地看待问题,正视现实,能力求有效地认识和改造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困难和矛盾,既不逃避现实,也没有想入非非的困扰。
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一个人具有正确的自我观,就意味着他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既不高估也不低估自己的能力;既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和各个方面的条件,又能正确地把握和对待自身的变化。对于自己的潜能和长处能发扬光大,对于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也能努力改正和克服。因而,他们不会同自己过不去,不会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过大,而产生自责、自怨或自卑等不健康的心态。
③自我调控的能力
心理健康的学生能以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一旦发现自己的需要、行为与社会要求相冲突时,即能修正或放弃自己的行动,能根据活动的要求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动。
④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维护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而且也是心理健康的内在需要。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能以信任、礼貌、诚挚、谦让的态度与他人相处,保持和发展融洽的关系,并能从中寻求生活的
乐趣,获得友谊;能客观地了解他人的情感、需要、兴趣和个性品质,尊重他人的权益与需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是与别人没有任何矛盾,而是在发生矛盾时能积极、有效地去解决矛盾,重新让别人理解自己。
⑤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为人诚实正直,襟怀坦荡。对学习、劳动、工作认真负责;自尊、自重、自信。在情绪方面,也能做到既恰当又适度,并能保持个体的独立性,保持认识、情感、意志行动的协调一致。
⑥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开朗、自信和满意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在工作上,也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工作效率高。
3.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焦虑症
①定义
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是中学生情绪障碍的一种,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这是将焦虑作为一种独立的神经症来看。另一方面,焦虑也是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等在内的各种神经症的共同特征。
②表现
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交织而成的一种情绪状态。正常人在面临压力情境特别是在个人自尊心受到威胁时,也会出现焦虑反应,但他的焦虑与客观情境的威胁程度是相适合的。
焦虑症的表现:紧张不安,忧心忡忡,集中注意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作过度反应,难以做决定。在躯体症状方面,有心跳加快、过度出汗、肌肉持续性紧张、尿频尿急、睡眠障碍等不适反应。
③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考试焦虑
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
(2)抑郁症
①定义
抑郁症又称抑郁性神经症,是指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的神经症。过度的抑郁反应,通常伴随有严重的焦虑感。焦虑是个人对紧张情境的最先反应。如果一个人确信这种情境不能改变或控制时,抑郁就取代焦虑成为主要症状。
②主要表现
a.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不愿与人交往,孤独离,对身边的人和事表现得十分淡漠,缺少热情。
b.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好责难自己,对未来不抱多大希望,动机缺失、被动。一些学生总认为自己笨,同时又十分敏感,总将老师或他人对第三者的批评揽上自身,久而久之悲观低落情绪缠绕心头而失去进取心。
c.具有周期易发性,个别患者会表现得固执,烦躁不安易发脾气,周期性的喜怒无常,
且发作前无先兆,有时甚至伴有挑衅行为和破坏性(攻击性)行为倾向。
d.伴随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消瘦、全身游走性瘙痒或疼痛等。
③造成抑郁症的原因
a.感情上受到巨大打击,如亲人过世,父母关系紧张,好友离去等带来的情感负担过重;
b.自尊心自信心受挫,如学业不好,特别是在关键考试中;
c.不良性格的影响,如过于内向,孤僻。
(3)强迫症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是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是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它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4)恐怖症
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的惧怕。恐怖症可分为单纯恐怖症、广场恐怖症和社交恐怖症。
(5)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
(6)性偏差
性偏差是指青少年性发育过程中不良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7)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贪食和异食癖等。神经性厌食是一种由于节食不当而引起的
严重体重失调。
(8)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思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
4.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辽宁中小学教师招聘网(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有关调查表明,我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近年来我国各地中小学教师自发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动因是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学生在成为一名独立的社会成员之前,会经历一系列发展中的矛盾与人生课题,儿童所经历的心理冲突、矛盾和困扰,是比较特殊的,儿童迫切希望教师在尊重他们日益增长的独立性的前提下,给予他们人生之旅以真诚的指导和帮助。从更积极的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是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地发展。
(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学生心理素质,可以为有效实施日常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而且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动机和人格特征,可以间接地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智力的发展,并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
考点2 心理评估
1.心理评估及其意义
(1)心理评估的含义
心理评估是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
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2)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
①健康模式
健康模式的心理评估旨在了解健康状态下的心智能力及自我实现的倾向。健康模式的心理评估关注的是人的潜能、人的价值实现的程度,人的心理素质改善的程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受到高度重视。
②疾病模式
疾病模式的心理评估旨在对当事人心理疾病的有无以及心理疾病的类别进行诊断。
(3)心理评估的意义
①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与咨询是一项高度个别化的教育工作,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制定正确的辅导与咨询方案,首先必须正确出个体的问题症结,了解他所处的环境的特征,准确地把握他认识世界的独特的观念系统。否则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只能是无的放矢。
②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
心理评估不但是了解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及其行为表现的工具,也是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绩效的工具。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如何,只能通过学生个人或体的心理症状的减轻、心理素质的改善来加以确认。
③增强学生自我认识的途径
辅导教师如果能采用恰当的方式就评估中了解到的事实与当事人进行交流,引导学生用新的思维方式对过去意欲逃避的生活经历重新加以领悟,将有助于心理障碍的消除。因为心理障碍、情绪困扰往往是由于当事人缺乏自知、拒绝接受某种情感而产生的。从积极方面讲,学生从评估结果中可以了解自己的潜能与优势,也有利于他们在这些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