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同等学力员申请硕士学位
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练习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是__________
A.高原现象           B.负迁移现象
C.语文运动迁移现象      D.运动运动迁移现象
2.社会心理学中著名的模拟监狱实验因违反了心理学研究中应遵循的________而受到批评。
A.客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伦理性原则
3.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与功能单位是______________
A.神经元    B.突触     C.神经胶质细胞 D.反射弧
4.差别感觉阈限与原来刺激量之比为一个常数是由___________发现的。
A.韦伯     B.费希纳    C.冯特     D.荣格
5.电影和霓虹灯活动广告是按照___________原理制作而成的。
A.似运知觉   B.真动知觉   C.错觉     D.荣格
6.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是______________
A.判断     B.定势     C.概念     D.自主知觉
7.印象管理是指__________
A.对别人的认知         B.对自己的认知
C.对别人印象进行调整      D.调整自己给别人的印象
8.过度理由效应指____________
A.内在动机转移 B.动机强度过度 C.外部原因不足 D.内部理由过度
9.“最近发展区概念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________提出的。
A.鲁利亚    B.维果斯基   C.达维多夫   D.列昂节夫
10.艾里克森人为,青少年(12-18岁)人格发展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
A.自主感对自卑感        B.亲密感对孤独感
C.自主感对同一感混乱      D.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
11.智力结构三成分(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理论是由_________提出的。
A.弗拉维尔   B.斯腾伯格   C.韦克斯勒   D.吉尔福特
12.若随机变量X服从二项分布,即X~2001/2),则该分布的数学期望为_________
A.200      B.150      C.100      D.50
13.在多元线性回归中,已知复相关系数Ryx1x2,则变量Y的变异由变量X1X2的回归所决定的比例为________
A.0.803    B. 0.802    C.0.80    D.0.800.5
14.实验设计时设立对照组的主要目的之一是______________
A.操作自变量          B.测量因变量
C.控制无关变量         D.增加实验被试
15.在因素分析中,每个因素在所有变量上因素负荷的平方和称为该因素的________
A.贡献率    B.共同性    C.特征值    D.公共因素方差
16.如果一个测验与将来的实际业绩相关很高,比如机械倾向测验与汽车训练课程成绩相关很高,则这种测验的_________很高。
A.表面效度   B.效标关联效度  C.构想效度   D.绩效效度
17.能确切地反映预测性测验中个别项目质量的是___________
A.该项目间隔2个月后再测得分的一致性
B.该项目与其它项目的相关系数的平均值
C.项目分数与总分的相关系数
D.效标得分的低分组和高分组在该项目上通过率的差值
18.下列测验中属于情境测验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A.主题统觉测验          B.卜氏儿童社会行为量表
C.品格教育测验(CEI)      D.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
19.负强化是指___________
A.呈现一个刺激以增加一个反应发生概率的程序
B.呈现一个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概率的程序
C.撤消一个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概率的程序
D.撤消一个刺激以增加一个反应发生概率的程序
20.以下说法含有学习迁移观点的是___________
A.复习是成功之母         B.触类旁通
C.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D.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
1.语言表征
2.先行组织者
3.去个性化
4β.错误
5.元记忆
6.守恒
7.分半信度
8.项目特征曲线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6分)
1.简述知觉特性。
2.简述造成遗忘的原因。
3.简述皮亚杰关于智力发展机制的观点。
4.简要说明投射测验的优缺点。
5.在一个两因素实验设计中,因素A2个水平,因素B3个水平,且要求接受每种实验处理条件的被试人数为4人。试确定:在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和被试内设计两种条件下,各需要多少名被试?
6.某研究测量了某组学生的身高和体重,已知平均身高(X1165cm,标准差(Sn110cm;平均体重(X250kg,标准差(Sn2)。试比较身高与体重分布的离散程度。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说明当代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取向。
2.什么是心理学研究的外部效度?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D3A4A5A6C7D8A9B10D11B12C13B14C15C16B17D18C19B20D
二、名词解释
1、语言表征
答:语言表征是指语言在人的记忆系统中的存储形式,它分为形式表征和语义表征两个层面。形式表征指语言符号在记忆中存贮与提取的方式,它可以区分为正字法表征、语言表征和语义/句法表征等三种方式。语义表征有两种结构,一种是按层次一网络的方式进行语义表征,一种是按激活扩散网络的方式进行语义表征,这种表征强调一个语义单元与另一个误义单元之间的关系,随着单元数量的增多,网络的范围将不断扩大。
1、 先行组织者
答:先行组织者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学习新材料之前级学习者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可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认知桥梁”。其抽象性、概括性、包摄性比将要学习的新材料更高,以便为即将学习的更具体、更详细的材料提供固定点。奥苏伯尔认为,先行组织者有助于学生明确地意识到新旧经验之间的关系与联系,进而促进有意义的学习。它分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前者是上位的有关材料,后者是增加新旧经验的可辨别的材料。之后的研究者扩展了该概念,认为组织者既可在学习材料之前呈现,也可在学习材料之后呈现,其概括性、抽象性和包摄性水平既可高于学习材料,也可低于学习材料。
3、去个性化
答:去个性化的概念是由费斯迁杰于1952年提出的,它是指个人在体中因丧失个性特征、自我理性和责任意识而表现出来的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无理智状态。可使人处于个性化状态的原因有:1、匿名性。在临时聚成的体中,个人的身份特征不为他人所知,行为上的约束力减少;2、责任感丧失。在集情境下,个人往往把行为
后果推给到体身上,不像平日单独行动时那样考虑自己的责任;3、情绪感染。由于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个体的自我意识变弱,表现出与其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4、极端自我卷入后暂时的心理活动高度集中于外界事物;5、药物、酒精或催眠等。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考试报名4B错误
答:B错误是指在零假设H0本来不真的情况下,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落入接受域而接受H0犯的错误。B错误是假设检验的术语,与“a错误”相对,亦称“纳伪错误”、“第一类错误”。不能预先确定,其大小受下列因素影响:参数的实际值与假设之间的距离越大,B值越小;a值越大,B值越小。在实际情况中,需要在规定a的同时,减小值,通常靠增加样本容量来实现。
5、元记忆
答:元记忆是元认知的一种形式,它是指人对自身记忆活动的认识、评价和监控过程。元记忆包括元记忆知识、元记忆监控、和元记忆体验,其中元记忆知识又包括有关记民主体方面的知识,有关记忆任务方面的知识和有关记忆策略方面的知识。它的主要表现是确定学习或识记的目标和计划,确定学习的时间分配,选择加工策略,启动、继续或终止识记或提取程等。元记忆技能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主要随语义记忆的发展而逐渐提高。
6、守恒
答:守恒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术语,它是指个体对物体在形态、形状、排列方式、量度等性质上发生改变而实质不变情况下仍知觉为保持不变的心理倾向。守恒主要包括液体守恒、数量守恒、物质守恒、重量守恒等。皮亚杰认为,守恒一般到具体运算阶段才出现,它是该阶段的重要标志。
7、分半信度
答:分半信度是测验信度的一种,是指在测验没有复本且只能实施一次的情况下,采用分半法(常为奇偶分半法)估计得到的信度系数。分半信度的具体计算方法是将测验题目分成对等的两半,根据各人在这两半测验的分数,计算其相关系数,来作为信度的指标。把测验分成两半相当于在最短时距施测了两个平行测验,这样就考察了两半题目之间的致性,所能分半信度又叫做内部致性系数。
8、项目特征曲线
答:项目特征曲线是表示项目反应与效标或测验总分基本关系的图像形式,是项目分数对于
能力分数的回归线。项目特征曲线描述了效标分数不同的受没者在该项目上的通过率。如果该项目的通过率在效标分数的低端很低,在效标分数的高端很高,说明这个项目对于不同水平的受测者有较高的区分度。一般说来,曲线坡度越陡,鉴别能力越好,预测的误差越小。当坡度为900时,区分度为1(最高),当坡度为00时,区分度为0
三、简答题
1、简述知觉特性。
答:知觉的特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由于人的知觉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在这个意义上,知觉先择过程是从背景中分出对象的过程。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这就是说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认识刺激物的个别属性,而是认识事物的整体和关系。知觉的整体性是知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
3)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的加工过程。知觉的理解与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有密切的关系。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理解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理解帮助熟悉的东西,容易当成一个整体来感知。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人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仍然保持稳定性的知觉特征。知觉恒常性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时的一个重要特性,对于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重要意义。知觉恒常性包括开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恒
常性。知觉恒常性除了能够使人获得对物体本身特点的精确知觉而不受外回归估计变化了的条件影响外,也是人类适应周围环境的一种重要能力,它既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是人类长期实践活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