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测试题
姓名                  得分              .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
2.核心素养是( 课程育人价值 )的集中体现,是( 学生 )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3.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  )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
4.落实党中央、国务院( “双减” )政策要求,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 )年9522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课程设置。
5.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道德与法治课的根本任务是(   B     )
A.为国育才  B.立德树人    C.家国情怀    D.责任担当
2.道德与法治课的核心素养包括(  ABCDE  )
A.政治认同  B.道德修养    C.法治观念    D.健全人格 E.责任意识
3.学生在各学段设置的教育主题有(  ABCD  )
A.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 B.法治教育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D.革命传统教育
4.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注意的问题有(  ABC  )
A.政治立场鲜明 B.价值导向清晰  C.知行要求明确 D.学理分析透彻
5.教学案例选择要关注(  ABCD  )
A.正面引导为主    B.真实性典型性可扩展性
C.紧扣时代主题    D.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6.教学评价遵循的基本原则(  ABCD )
A.坚持素养导向  B.坚持以评促学  C.坚持以评促教  D.坚持多主体评价
7.教材编写的原则(  ABCDE    )
A.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     
B.与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创新同步推进
C.按照大中小德育一体化的要求建构内容
D.教材设计要基于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范围,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E教材设计要紧密结合中国社会现实
8.课程资源包括(  ABCD  )
A.图书  B.音像资料  C.数字化资源  D.生活案例
9.教师培训的方式有( ABCD )
A.专家引领  B.全员参与  C.分级培训  D.集中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
10.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关键在教师,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ABCDEF )
A.政治强  B.情怀深  C.思维新  D.视野广  E.自律严  F.人格正
三、判断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道德与法治课程立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
2.道德与法治的学科主题包括道德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等。(  )
3.学业水平考试以考查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为目标。( 2022年中小学生教育平台登录入口 )
4.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关键在学生。(  ×    )
5.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
四、简答题
《道德与法治》课程理念是什么?(20分)
答:
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
2.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
3.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
4.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
3
5.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
五、论述题
论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20分)
答: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
格、责任意识。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观念是行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1.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指具备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情感,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能够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认同主要表现为:
(1)政治方向。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拥护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了
5
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2)价值取向。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进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
(3)家国情怀。对家庭有深厚的情感,热爱家乡,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使命感。
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指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把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道德修养主要表现为:
(1)个人品德。践行以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热爱劳动等个人美德和优良品行。
(2)家庭美德。践行以尊老、男女平等、勤劳节俭、邻里互助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要求,做家庭的好成员。
(3)社会公德。践行以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要求,做社会的好公民。
(4)职业道德。树立劳动不分贵贱的观念,理解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做未来的好建设者。
培育学生的道德修养,有助于他们经历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知的过程,传承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维护国家
6
利益和安全,增强民族气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形成健全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发展良好的道德行为。
3.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是指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理念,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法治观念主要表现为:
(1)宪法法律至上。理解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尊崇宪法和法律。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了解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对任何人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依法予以追究,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3)权利义务相统一。理解每个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4)守法用法意识和行为。了解以民法典为代表的、与日常生活以及未成年人保护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树立法治意识,养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5)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了解和识别可能危害自身安全的行为,具备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预防和远离伤害。
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有助于他们形成法治信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4.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是指具备正确的自我认知、积极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健全人格主要表现为:
(1)自尊自信。正确认识自己,珍爱生命,能够自我调节和管理情绪,具备乐观开朗、坚韧弘毅、自立自强的健康心理素质。
7
(2)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理性表达意见,树立正确的合作与竞争观念,能够换位思考,学会处理与家庭、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
(3)积极向上。有效学习,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确立符合国家需要和自身实际的健康生活目标,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具有适应变化、不怕挫折、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4)友爱互助。真诚、友善,拥有同理心,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具有互助精神。
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有助于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提高适应社会、应对挫折的能力。
5.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指具备承担责任的认知、态度和情感,并能转化为实际行动。责任意识主要表现为:
(1)主人翁意识。对自己负责,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具备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
(2)担当精神。具有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热爱自然,践行绿生活方式。
(3)有序参与。具有民主与法治意识,守规矩,重程序,能够依规依法参与公共事务,根据规则参与校园生活的民主实践。
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有助于他们提升对自己、家庭、集体、社会、国家和人类的责任感,增强担当精神和参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