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释义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30分)
1.教育目的
答: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从所含内容主要指向来看,教育目的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或者说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是整体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等,各位次名称的含义及所产生作用的特点既有相同性,也有各自的独特性。
2.朱子读书法
答:朱子读书法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朱熹强调读书穷理,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
之要,必在于读书”。他一生酷爱读书,对于如何读书有深切的体会,并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他的弟子将其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3.课程目标
答: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
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教育目的都要以课程为中介才能实现。事实上,课程本身就可以被理解为是使学生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因此,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课程目标具有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的特征。课程目标有助于澄清课程编制者的意图,使各门课程不仅注意到学科的逻辑体系,而且还关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以及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的联系。课程目标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陈述,但一般而言,应该明确而清晰。
4.教育行政体制
答: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它主要由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及相互间的职权划分等构成。教育行政体制一般是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而建立的。教育行政体制是国家行政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家行政体制是指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行政组织系统和工作制度,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一旦建立就制约着国家的政治与经济。因此,教育行政体制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国家行政体制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5.教师专业发展
答: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包括两个方面:
①教师体的专业发展,指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专业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
地位的过程。它既是教师个体专业化的条件与保障,同时也最终代表着教师职业的专业化。2018考研政治真题
②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理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专业化过程虽然与时间有关,但不仅仅是时间的自然延续,更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专业自我的形成。
二、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
1.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答:我国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中国成立以来到现在,我国的教育目的虽几经变化,但其精神实质却很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是社会主义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源于社会需要也受社会制约。因此,教育无不带有各个时代社会的特点和要求,无不体现一定的社会性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它不同于以往历史上任何社会的教育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服务的,是为社会主义和谐进步服务的。维护社会主义利益,为社会主义服务,一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
(2)重视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我国教育目的中蕴含关于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有以下两个方面:
①明确了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将其作为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
②明确了使受教育者各方面全面发展,即在注重基本素质(德、智、体、美)形成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促进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而不应仅仅局限在德、智、体、美四方面。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我国教育目的不仅包含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且还含有对整个民族素质全面提高的要求。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其原因如下: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而要加速科技进步并用科技进步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决于整个民族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②实现社会的现代化不仅仅只是经济的巨大发展,它也意味着包括思想、道德、文化、观念等在内的社
会的全面进步。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这是我国教育的基本使命。一个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需要各级各类人才与之相适应。培养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人才,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目的所体现的基本要求。
2.试述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
答:“百家”是虚指,乃是形容学派之多。具体学派数,汉初司马谈总括为六家,即阴阳、儒、墨、法、名、道。西汉末年,刘歆又总括为十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并以为“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即除去小说家。而在教育方面颇有造诣的,则为儒、墨、道、法诸家。
诸子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是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的盛行,而养士之风盛行的原因如下:(1)士的独立意识与社会地位的提高
由于“邦无定交,士无定主”,士是一个有相当独立性的社会阶层,他们与各国执政者之间不存在人身依附的问题,合则留,不合则去。而各国执政者的竞相追捧,强化了士的独立意识,抬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孟轲曾说:“说大人,则藐之。”因为“他仗着他的财富,而我凭着我的仁;他仗着他的爵位,而我凭着我的义,我有什么不如他的呢?”鲁穆公向子思表示,愿待之以友,而子思竟表示不满,以为鲁穆公应以师礼尊之。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广大的士思想束缚很少,能够在思想学术、文化教育领域内纵横驰骋。
(2)士的聚散关乎一国的强弱与兴衰
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一国之内公室与私门的争斗愈演愈烈,养士之风大盛。各国执政者竞相养士,利用士的才智、计谋进行现实政治斗争的现状,也促成了各家各派的竞争和争鸣。各家学者为显示其学说之所长,纷纷著书论辩、驰走奔竞,以在激烈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一逞其能,因此出现了诸子蜂起、学派纷呈、百家争鸣的局面。
3.简述教育管理现代化的特点。
答:教育管理现代化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是在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管理经验基础上的创新,有以下五个相对特点:
(1)由重视学校功能管理转到学校的效能管理
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学校的功能目标,提出了学校的效能目标。在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有效的管理”理论之后,管理学界掀起了“有效热”,都热烈讨论管理的效能问题,即管理的作用不仅仅是应该做些什么,而是要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更有成效。学校存在的价值不仅仅是能够招到学生,有教学实验室、教室,教师能够按时上课,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充分发挥办学资源的效能,减少对人、财、物的消耗。现在学校管理中流行的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和教育评价等都是以效能大小作为学校管理
行为的出发点。
(2)由重视各个职能部门的优化管理转到整体优化管理
现代教育管理是以整体目标为依据的,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都要从整体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当部门利益和整体发生矛盾时,要顾全大局,不能有本位主义和小团体思想。为了实现整体目标,每个部门在整体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但各自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又各不相同。领导者在决策论证时,对重点单位或关键性部门要实行优惠政策,提供较好条件。为了整体利益,有些部门需要让步,甚至做出必要的牺牲。教育管理中的规划理论与方法、特管理、对策理论与方法都是立足于整体优化的。
(3)由重视对教育管理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为主,转到以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感为主的管理
现代教育管理把教职工视为学校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学校的工作质量和教学成就是全校人员共同创造的,是在事业心驱动下实现的。学校的质量和成就绝不是靠检查查出来的。学校管理的重点应该放在赋予教职工强烈的工作动机、主动精神和创造才能的发挥。管理者采用心理引导的方式,让教职工自我追求工作的完善,由外部激励深化为内部激励。
(4)以强调教育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为主的管理,转到以权变思想为指导的、更加灵活多变的管理
现代教育管理认为,教育存在于复杂多变的环境之中,不稳定因素往往会打破已经形成的秩序。因此教育管理者要善于识别环境和条件的变化,随机制宜地选择工作方式方法,在平时工作中要多想几种可能性,不要被标准所束缚。
(5)在教育管理方法上,由重视行政管理方法为主,转到行政方式和科学手段相结合现代教育管理认为,以法制管理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管理是必要的,但行政行为和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