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四五”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青海省科学技术厅
【公布日期】2022.05.06
【字 号】青科发外〔2022〕28号
青海人才市场网∙【施行日期】2022.05.06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科研机构与科技人员,科技计划
正文
青海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四五”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现将《青海省“十四五”科技人才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22年5月6日
青海省“十四五”科技人才发展规划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聚焦生态文明“高地”、产业“四地”建设和创新型省份对科技人才的需求,根据《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青海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开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新篇章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青海省充分利用科技资源,深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人才政策体系不断健全,科技人才管理体制机制不断优化,科技人才资源发展平台和发展空间明显拓展,优质人才资源集聚度和开放度逐步提高。通过实施各类人才计划,加大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
努力营造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社会环境,科技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事业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20年底,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达7773人,较“十二五”末增长16.4%。累计引进各类外国人才1170人 次,选派因公出国(境)培训人员2574人。在青工程院院士1人,累计入选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科技创业领军人才4人;“昆仑英才·青海学者”10人;省级高端创新创业人才1019人、39个创新创业团队;省级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459人。科技人才环境不断优化,出台《关于青海省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二十条》《青海省关于优化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提升创新效能的若干措施》等举措,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深化省级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优化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流程,加大科研人员财政科技资金使用自主权,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将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已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59个,省级各类创新平台231个,发挥了显著的聚人育人作用,吸引聚集了万余名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服务国家和全省各类科研任务。每年选派1000名“三区”人才和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开展科技服务,培训农牧民1.1万人次。
  青海省坚持科研攻关和人才培养并举,坚持引育并重,全面加强党对科技人才工作的领导,
不断强化科技人才服务保障,积极为各类科技人才搭建事业发展平台,为高层次人才创造较好的科研条件和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科技人才队伍持续发展壮大,人才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人才创新能力逐步提升。
  (二)发展机遇与面临的挑战
  全球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国家为了赢得竞争主动,通过立法修法、调整政策、放宽国籍和移民门槛、提供巨额经费支持等举措,加大吸引留置优秀人才力度。全国各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调整人才发展战略,扩大人才政策开放度,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力度前所未有,对我省吸引和集聚人才带来较大压力。“十四五”时期,我省将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围绕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科技人才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一些突出矛盾和瓶颈制约亟待破解,突出表现在人才总量不足,科技人才支撑发展能力不强;院士、首席科学家、学科带头人、领军人才等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主要集中在医疗和教育领域,产业领域人才偏少;年龄结构性问题突出,人才断层问题凸显;科技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尚需进一步健全,人才配置、评价、流动、激励等领域的改革需大力推进。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和党中央及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坚持党对人才工作全面领导,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和人才引领发展战略,不断完善“项目+人才+平台”人才培养模式,围绕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为目标,大力培养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创新人才体制机制,以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对接融合为主线,推动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牢固树立人才工作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服务意识,围绕“育才”“养才”“用才”,把握好科技人才工作、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方法和方向。
  坚持引育并举。持续实施人才优先发展主战略,充分发挥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引领作用。按照高水平、均衡性、增优势的要求,坚持人才数量和人才质量并重,引进和培育并举,统筹推进各类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引进“四地”建设急需紧缺人才,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形成人才虹吸效应。
  坚持制度创新。进一步破除阻碍科技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探索科技人才工作新思路、新举措,逐步形成科技人才培养、引进、评价、服务、激励的体制机制,努力创造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合作交流机制、人才需求发XXX招募机制、人才合作成果发布机制。
  坚持服务发展。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发展政策,构建人才资源发展与高质量发展协同体系。用人才发展支持产业发展,以人才发展服务创新需求。提升人才供给与青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配性,以服务青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人才、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高层次科技人才集聚水平明显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不断增强,围绕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领域集聚一批战略科技人才、领军人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实现在建设重点领域产业人才高质量集和发展赋能上有所突破,在构建区域一流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上有所突破,在破解一系列“卡脖子”技术人才问题上有所突破,形成育才为基础、养才为关键、用才为根本的科技人才之路, 谱好新时代青海科技的“人才篇”,为全面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人才总量持续增长。到2025年,全省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R&D )人员超过10000人,持有效工作许可的外国人才达150人,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结构素质更加优化。到2025年,全省万人研究与发展试验(R&D )人员达30人,其中企业R&D 人员占比超过65%,有力推动我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人才质量不断提升。到2025年,引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1000名以上、创新创业团队30个;遴选学科带头人100人左右;培养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000人左右;高学历科技人才达到3000人左右;科技人才能力素质明显提升。
  ——创新环境逐步优化。到2025年,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产学研用合作企业数量持续增加,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更加优化,创新创业活力日益增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力争达到10%。
  三、建设高质量的科技人才队伍
  (一)大力引育战略科学家。立足国家和全省重大战略,依托国家级平台和国家重大人才计划等,以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实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为导向,培养引进一批战略科学家。对急需紧缺的战略科学家特事特办,实行“一事一议”直接或柔性引进。健全战略科学家负责制,明确权责清单,充分发挥战略科学家科技帅才作用,支持其围绕重点领域和产业需求,整合科技创新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并辐射带动我省科技人才成长和形成稳定的创新团队。每年通过实施“帅才科学家负责制”“揭榜挂帅制”,支持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二)着力培育科技领军人才。聚焦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面向生态安全屏障支撑、特产业高质量发展、民生福祉改善、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支撑领域,充分发挥国
家和省级创新平台,培养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围绕“碳达峰碳中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盐湖、新能源、新材料、特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绿有机农牧业等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在重大科研任务中培养、发现和引进人才。每年通过国家和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培养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