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诗篇
中国西藏
终生难忘的西藏岁月
•文/肖佑芳图/肖佑芳提供
【编者按】
1952年,肖佑芳随
中央卫生部肯批赴西藏
卫生大队进藏,后主动要
求到最艰苦的黑河(后改
称那曲)工作<1956年4
月,受到主席等党
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66
年内调冋四川如今忆起
在藏十余年的经历,肖佑
芳仍记忆犹新,在她的娓
娓道来中,那段奋斗在边
疆的西藏岁月呈现眼前。▲作者耄耋之年坐轮椅,想那曲,忆战友,写回忆。
成为首批中央卫生部赴西藏
卫生大队队员
1952年,时年17岁,以优异成绩从四川宜宾卫生学校中专班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中央卫生部首批赴西藏卫生工作大队。上级指定我们大队的全体医务工作者在重庆西南局招待所集中。全大队共58人,队员全都是从各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抽调的医学骨干、优秀医师和从各医学院校和卫校中选拔的品学兼优且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应届毕业生。队长由中央卫生部指定的北京医学院妇产科主任医师王传文担任。到
西南局招待所集中后,西南人事部领导又为我们队推选了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一位副主任医师担任副队长。全队分为五个小组,成立
了队委会。队委会成员由队长、副
队长和五个组的组长组成,我被指
定为第一小组组长。我们小组由12
名队员组成,有北京医学院的眼科
医师陈家懿、上海医学院的孙幼芳、
哈尔滨医科大的刘医师等。我们在
重庆休整了半个多月,西南局领导
对我们关怀备至,人事部领导组织
全队人员学习党的,并向
我们介绍西藏的风土人情及地理环
境。
我们离开重庆时已是1953年春
暖花开的季节,从重庆乘上刚刚修
好的成渝铁路列车到达成都,然后
改乘去西康(中国原省级行政区,管
辖范围包括今四川、西藏相关地区,
设置于1939年,共存在16年)方向
的汽车。经过风景如画、美丽迷人的
雅安、康定、甘孜。一路上呈现在我
们面前的并不都是鲜花美景,当我
们的车子翻越折多山时,山顶海拔
4000多米,除寒冷外,最让人难受的
是咼原缺氧,呼吸困难,头晕心悸。
当时康藏公路没有修到昌都,距昌
都还有200多公里就没有公路了,全
大队同志必须下车步行。幸亏这段
路沿途都有部队兵站,每到一站都
有人带着驮行李的牲口接送。经过
几天步行,我们终于到达昌都。到达
昌都后我们在此休整了半个月,为
继续步行到拉萨储备体力。
高寒缺氧的严峻考验
我们从康定到拉萨,要翻越
二十几座大雪山,平均海拔4000米
以上。越往前走,对我们每个人的意
志和精神都是极大的考验。爬山难,
脚下的路感觉越来越难走,往往是
一步一歇,走一步喘一口气。随着海
拔的升高和气温的降低,我们大队
患有高原反应及手脚冻伤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经过天寒地冻的无人区时,每天也就只能行走十多公里路,加上我们途中所带的细粮所剩无几,只能煮点稀饭给伤病同志吃,大多数人只能以糟耙和代餐食品来充饥。后来我们就捕捉地鼠来当作改善生活的美味佳肴。在我们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十八军领导给我们派来了一个骑兵排,像救星一样岀现在我们面前。他们给我们带来足够去拉萨的粮食和副食品、干菜、肉罐头和干牛肉,还给我们带来20 匹马。此后我们基本上一人一匹马,加快了前往拉萨的速度。骑兵排战士还带领我们翻越了一座进藏途中
最高的雪山,人称"死人山”,海拔6000多公尺。我们在攀登这座骇人
听闻的高山时,穿着厚厚的军棉衣
棉裤和军大衣,但骑在马上,身上衣
服的感觉就像一层薄纸,透心的冷。
马背上的毛都结冰了,脖子上像挂
了一小串珍珠。骑到山顶时,已经上
气不接下气,全身无力,呼吸困难,
头晕脑胀,心脏好像要蹦出来一样。
连马都和人一样,几乎要崩溃了。这
里被人们称为"死亡地带”,人都不
敢在山上久停,停久了就有可能发
生严重高原反应,有生命危险。下山
时我们拉着马尾巴,任马慢慢地一
步一步地拖着我们往下滑。
我们中央第一批赴藏卫生工作
队经过了几个月的跋山涉水,劳累
奔波,终于在1953年6月到达了目
的地一一西藏拉萨。
铁心到最艰苦的黑河(那曲)
地区工作
中央卫生部第一批赴藏卫生工
作队到达拉萨后,当地召开了欢迎|大会,西藏工委张经武书记和十八
军谭冠三政委在欢迎大会上发言。
会上张经武书记致欢迎词,谭冠三
政委作了西藏形势报告。听了谭政
▲1956年,参会西藏代表团全体成员合影(作者位于二排右二)。
委的形势报告,我们明确了方向,提
高了觉悟。多日后的早上,西藏工
委相关负责人宣布工作分配去向。
先支卫生部刘部长对我们说,工作
分配名单是经组织上慎重研究决定
的,绝大多数同志将去拉萨医院和
日喀则医院,黑河和阿里地区路途
遥远,海拔高,暂不分配人员前去。
他接着宣布去拉萨人民医院工作的
32人名单,其中有我。由于一心想
▲作者近照,手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
年纪念章。
去西藏最艰苦、最需要医护人员的
黑河或阿里地区工作,我控制不住
内心的情绪,冲上前向两位部长申
请,坚决要求去黑河或阿里。我激
动地说,"你们既然知道这两个地区
缺医少药,急需补充医护人员,难
道就因那里是高寒地区,怕我们受
冷、受冻、受苦就不派人员?请领导
干万不要低估我们进藏队员的坚强
意志和执着热情。”组织部长前来拍
▲作者荣获的奖章(部分)。
中国西藏M氓対民族团结诗篇
了拍我的肩膀,和蔼可亲地笑着说:"年轻人申请去最艰苦的地方,愿望很好,但分配方案是经过硏究慎重制定的,你还是安心到拉萨医院上班吧!”部长说话间离开了招待所。当天下午、第二天、第三天,我都到工委组织部和先支卫生部,两位领导央求前去黑河和阿里。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三天下午我刚进先支卫生部办公室,全体同志们都不约而同地望着我微笑。刘部长走进办公室,不等我开口,他便说:"小肖,组织上已经同意你到黑河十八军办事处医务室工作。”我高兴地跳了起来,举手向刘部长敬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军礼,以表达自己内心的谢意,逗得在场的同志们都笑出声来。紧接着我问刘部长:“什么时候出发?谁送我去?需要办什么手续?给医务室带什么东西?”刘部长沉思片刻后说:"小肖你可真是步步紧逼呦!你急,我们比你更着急。西藏特别是黑河的天气越来越寒冷,黑河已经开始下大雪了,往后大雪封山,寸步难行,越早走越好。黑河办事处只有一位老军医和一位助产±,为了去后尽快开展工作,抽调陈杰儒同志与你同去。”我真是意想不到的高兴。刘部长最后说:“三天后出发。”出发当天,护送我们的有两位解放军同志,同行的还有一名翻译、两名马匹饲养员,还配发了8箱药品和器械。除了每人骑行的马匹外,另配4匹马驮运药品器械。
我的第二故乡---藏北羌塘
风貌
拉萨这时已是深秋季节,近郊还隐约可见一些奇花异草,以及藏族百姓收割青棵的繁忙景象。我们跨上马,快马加鞭往前走,只见黄叶舞秋风,四周还有虫鸣声伴奏。再往北走就慢慢感觉秋风兮兮,野草凄凄,人烟稀少,大地荒芜。当我们翻越一座高山后,气候立马与拉萨有
显著差异。我们翻越第二座山峰后,
山的北面已是漫天飞雪,感到刺骨
的寒冷。第二天,漫天飞雪扑面而
来,地上早已铺上了一层雪白的、厚
厚的"地毯”。解放军同志提醒我们
把军帽、口罩及防雪墨镜带好,还要
戴上面纱防止脸部冻伤。就这样连
续行走了十四天,在一个大雪和风
沙飞舞的上午,我们终于到达了目
的地一一黑河市区。
早就听说黑河是藏北高原的大
牧区,举目望去,四周皆是冰天雪
地,未见一草一木。进入黑河市区
后,我们来到一座庄严肃穆的大院,
几位同志领着我们来到内院里的一
间小屋,房中有两张行军床,中间
放着一张长条小桌,这就是我和陈
杰儒大的宿舍。当日下午,十八
军独立支队办事处为我们幵了欢迎
会。主持会议的是办事处张平凡政
委(后改称黑河分工委书记),张
政委在讲话中多次赞扬我们两位女
同志不畏艰辛、长途跋涉,自觉自
愿到海拔4600米的藏北高原来工
作,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是值得表扬
的。他勉励我们在艰苦环境中努力
工作,为黑河的卫生事业作出应有
的贡献。正是在这次欢迎会上,我认
识了一位宜宾江安县的老乡刘景祺
同志,1957年6月我们结为夫妻。
加强藏语文及业务学习,更好
地为患者服务
医务室当时只对分工
委同志做医疗卫生保健工
作,偶尔也会为统战人士
和分工委联系密切的藏族
同志出诊。工作不忙时,
我们就在医务室自学业务
书。分工委为提高同志们
►2006年8月6B,作
者夫妇金婚,在四川宜
宾合影。
的政治觉悟和政策水平,举办政治
学习训练班,开办藏语文学习班。政
治学习训练班以《干部必读》及《政
治经济学满本书为主要教材。藏语
文从拼音学起,要求结业后,在无
翻译的情况下能听懂一般的常用藏
语。我年轻记忆力强,经过半年努力
学习,结业时考试成绩双科第一名。
平时静下心来钻研业务,学习内科、
外科、妇产科'儿科几本上海医学院
的教科书,边学边用,医护业务水平
渐渐提高。
为了工作发展的需要,也为了
机关机要部门和领导同志们的安
全,我们把医务室从后院搬到大门
内一间宽敞而明亮的大屋内,正式
开始为黑河市区和附近牧区的藏族
牧民治病。我们因而结识了一些藏
族牧民朋友,医务室成为一条联系
众的纽带。
成立黑河卫生院
1954年秋天,从天津人民医院
调来张效曾医师,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调来姚秀宁护士,还有川医毕业的外科医师罗安炯等,加上翻译白玛,黑河地区的医务人员由两人增加到九人,建立了黑河卫生院。张效曾医师任卫生院院长,他既懂业务,领导能力又强。卫生院分内外两科,主要是以门诊工作为主,还为分工委的重病人员设立了两间简易病房。我们的新医院修建在分工委大门外的右侧边,占地约600多平方米。除设药房、化验室、注射室、手术室外,还修建了三间职工宿舍,一间储藏室,一间厨房,一间厕所。内科的门诊病人较多,每天上下午不少于30人,外科可做一些小手术,如痔疮切除,疝气修补,阑尾切除等。手术室没有无影灯,我们就用锡箔纸来制作无影灯。人少事多,人人都是多面手。我既当医生又当护士,还兼任会计、挂号员,有时还去药房工作。我懂藏语,常常和统战部同志一起去给统战人士出诊看病。卫生院成立后,据不完全统计,在短短三个多月中,门诊就诊人数就有1100多人次。外科完成了一例阑尾炎手术,二例疝气修补术,两例痔疮手术,三例扩创缝合术,这八例手术无一例发生感染。药房自制蒸幅水,自配生理盐水和葡萄糖注射液。全院同志齐心协力,把这个小小的黑河卫生院搞得有模有样、有声有。1955年江孜地区遭遇洪灾,藏族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损失。张平凡书记号召黑河地区全体工作人员捐款救灾,我把自己进藏后节省下来的全部工资存款及当月所领的工资无保留地献给了江孜地区的受灾众,一共捐了500多元。
当选全国劳模受到等中央领导亲切接见
1956年3月,我被评为西藏自治区三八红旗手,出席在拉萨召开的西藏妇女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任常
务委员。1956年4月,我被评为全
国先进工作者(即全国劳动模范),
4月底我和西藏代表团的同志们一
同去北京参加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先
进工作者和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
会。我们西藏代表团全体人员受到
主席、朱德总司令、刘少奇副
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主要
领导人亲切接见。五一节那天,代
表团全体人员登上天安门观礼台观
礼。1956年6月8曰,我光荣地加
入了中国共产党。
到赤巴曰瓦部落巡回医疗
1956年夏天,分工委工作组到
那曲的赤巴日瓦部落开展工作,我
配合工作组深入牧区巡回医疗。有
一天晚上,一位壮年牧民骑马而至,
他叫强巴,他的妻子央宗正在待产,
中午起就开始腹痛,小孩生不下来,
现在腹痛难忍。他怕出人命,请我
去救人。我有点为难,因为我从未单
独接过生,如果难产怎么办?我到
牧区巡诊,只带了一个扩创缝合的
消毒手术包,其他任何接生的器材
都没有,更谈不上无菌消毒巾。但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是
自己的职责,我诚惶诚恐地答应了
他的请求。天已晚,组长叫人护
送我去。我们骑马赶到他家帐篷时,
听到产妇有气无力的呻吟声。我走
进帐篷,请坐在旁边的一位老阿妈
给产妇喂了一碗酥油奶茶。接着连
忙听胎心音,检查胎位,都正常。这
时我才放下了悬吊着的心,把扩创
缝合包打开,把消毒巾给产妇铺在
合适处,用酒精消毒双手后,戴上无
菌手套,开始接生。因为胎位正常,
我便按照教科书上的操作步骤进行
操作。大约晚上12点钟,产妇顺利
生下一男婴。完成一系列工作后,已
经凌晨一点多了。虽然离我们工作
的地方不是很远,但为了安全,主人
让我们在耗牛帐篷里留宿过夜。我
紧靠着老阿妈暖暖和和地睡着了。
组织上让我们内调
1966年初夏,我配合分工委工
作组去安多县边远牧区巡回医疗。
安多县的平均海拔很高,普遍在
4800-4900米以上,在那里我们克服
重重困难,历尽艰辛。在任务即将完
成,准备返回医院时,县委书记派人
通知我迅速返回那曲,地委专门派
车接我回那曲。回到那曲医院后,才
知道我爰人刘景祺在青岛疗养半年
四川宜宾人事考试网后,乘飞机到当雄机场,一下飞机,
就晕倒了,送拉萨自治区人民医院
检查后,医师诊断为严重的高原反
应,红细胞和血素都剧增,心室扩
大,建议调到海拔较低的地区工作。
分工委通知我即刻赶回那曲,决定
我们夫妻俩人双双调回内地工作。
离开那曲当天,那曲市许多藏
族众前来送行,他们把一条条洁
白的哈达献给我,有的把哈达送到
驾驶室放在我爱人的肩膀上。还有
些藏族百姓握着我的手久久不愿松
开。在汽车即将启程前,一位老阿妈
和她20多岁的孩子从那曲近郊区骑
马赶来和我告别。这就是我刚到黑河
不久抢救的第一个牧民小孩扎西和
他的阿妈。他手捧一大桶酸奶,一定
要我带到路上喝。这时,驾驶员催促
我们上路的喇叭声又响了,但同志们
和朋友们握着我的手,挽着我的手臂
都毫无放松之意。拖着沉重的脚步,
在依依不舍中我慢慢向那军车走去,
坐上驾驶室,握着我爱人冰凉的手与
同志们和藏族朋友们再见o汽车缓缓
开出车站,我回头转向后方,只望
见送别的人还在向我挥手,人
越来越远……有些伤感的我轻轻地
呼喊着:那曲再见,同志们朋友们
再见啦!就这样思想上毫无准备地
在1966年的初夏离开了我的第二故
乡—
—那曲。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