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讨论
【摘要】目的:讨论揭示针对基于动静脉内瘘护理的血液透析患者运用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的临床效能。方法:2020年4月-2022年2月,将我院78例基于动静脉内瘘护理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两组,每组各39例,参照组运用常规管理模式,研究组运用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测算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度衡量项目、生活质量衡量项目,以及接受护理干预前后的SAS衡量项目和SDS衡量项目。测算对比两组的内瘘失效例数。结果: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衡量项目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的生理功能衡量项目、生理职能衡量项目、社会功能衡量项目、情感职能衡量项目、生命活力衡量项目、躯体疼痛衡量项目、一般健康状况衡量项目,以及精神健康衡量项目均高于参照组(P<0.05)。护理前,研究组的SAS衡量项目,以及SDS衡量项目均与参照组大致相当(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SAS衡量项目,以及SDS衡量项目均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的内瘘失效例数少于参照组(P<0.05)。结论:为基于动静脉内瘘护理的血液透析患者运用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护理;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临床作用效能;测算分析
    动静脉内瘘结构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中最为常用的血管通路结构形式,动静脉内瘘结
构实际具备的质量优劣状态,能够深刻影响制约终末期肾脏器官疾病患者的血液透析环节实施质量和生存过程持续时间[1]。立足于血液透析活动的具体推进过程,优质推进针对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处置干预环节,维持保障血管通路结构的高度通畅性,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过程持续时间,规避各类临床并发症,对于优化调整终末期肾脏器官疾病患者体的生存质量状态,发挥着极其重要且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2-3]。文章以我院部分基于动静脉内瘘护理的血液透析患者为调查对象,为其运用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测算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0年4月-2022年2月,将我院78例基于动静脉内瘘护理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两组,每组各39例。参照组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介于21-70岁,平均(45.16±3.64)岁。研究组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龄介于20-69岁,平均(45.13±3.62)岁。研究组与参照组在性别,以及年龄等基本资料方面未见差异(P>0.05)。
1.2临床护理管理方法
参照组运用常规管理模式,研究组运用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
1.3临床观察指标
    测算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度衡量项目、生活质量衡量项目(生理功能衡量项目、生理职能衡量项目、社会功能衡量项目、情感职能衡量项目、生命活力衡量项目、躯体疼痛衡量项目、一般健康状况衡量项目,以及精神健康衡量项目),以及接受护理干预前后的SAS衡量项目和SDS衡量项目。测算对比两组的内瘘失效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择取统计学软件包——SPSS19.0,计数资料卡方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P<0.05,组间数据有差异。
2结果
2.1两组的护理满意度衡量项目比较
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衡量项目高于参照组(P<0.05)。详情参见表1:
表1  两组的护理满意度衡量项目比较(n,%)
组别
患者例数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护理满意度衡量项目
研究组
39
28(71.79)
9(23.08)
2(5.13)
37(94.87)
参照组
39
17(43.59)
10(25.64)
12(30.77)
27(69.23)
卡方
8.705
P值
<0.05
2.2两组的生活质量衡量项目比较
研究组的生理功能衡量项目、生理职能衡量项目、社会功能衡量项目、情感职能衡量项目、生命活力衡量项目、躯体疼痛衡量项目、一般健康状况衡量项目,以及精神健康衡量项目均高于参照组(P<0.05)。详情参见表2:
表2  两组的生活质量衡量项目比较(±s)
组别
患者例数
生理功能衡量项目
生理职能衡量项目
社会功能衡量项目
情感职能衡量项目
生命活力衡量项目
躯体疼痛衡量项目
一般健康状况衡量项目
精神健康衡量项目
研究组
39
11.31±1.03
11.53±1.20
9.44±0.86
8.25±0.64
6.34±0.86
8.23±0.40
12.61±1.04
12.65±1.33
参照组
39
8.20±1.34
8.12±1.16
7.55±0.33
6.42±0.51
5.07±0.21
7.10±0.05
9.77±1.22
9.50±1.16
t值
11.491
12.759
12.814
13.965
8.959
17.506
11.063
11.14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的SAS衡量项目以及SDS衡量项目比较
护理前,研究组的SAS衡量项目,以及SDS衡量项目均与参照组大致相当(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SAS衡量项目,以及SDS衡量项目均低于参照组(P<0.05)。详情参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的SAS衡量项目以及SDS衡量项目比较(±s)
参照管理
组别
患者例数
SAS衡量项目
SDS衡量项目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研究组
39
52.21±4.16
42.08±3.24
58.24±5.33
44.57±4.12
参照组
39
52.18±4.22
46.57±4.10
58.25±5.30
53.28±5.07
t值
0.032
5.366
0.008
8.326
P值
>0.05
<0.05
>0.05
<0.05
2.4两组的内瘘失效例数比较
研究组的内瘘失效例数5.13%(2/39)少于参照组23.08%(9/39),组间有差异(卡方=5.186,P<0.05)。
3讨论
    在终末期肾病患者接受血液透析过程中,选择适当方法做好针对动静脉内瘘的护理管理干预环节,能支持患者获取良好临床效果[4-5]
    本项调查证实,针对基于动静脉内瘘护理的血液透析患者运用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能支持获取良好效果,值得引起关切和推广普及运用。
结语:
    在肾脏内科临床领域,针对基于动静脉内瘘护理的血液透析患者运用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对比为其运用常规管理模式,能改善患者的护理效果,优化患者的生存状态,适宜普及。
【参考文献】
[1]马丽丽.非热康谱仪联合人性化护理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维护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22,35(02):133-134.
[2]严紫威,曾洁纯.吲哚布芬联合预防性护理干预对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2,6(02):122-125.
[3]陈芳,易伟,万来彪.集束化护理对尿毒症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障碍发生及舒适度的影响[J].透析与人工器官,2021,32(04):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