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视角下河南省科技人才培养研究
河南省人才网作者:闫兵
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7年第9期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随着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河南省科技人才供需矛盾更加凸显,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机制。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现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创新主体协作,把理论学习、社会实践、企业需求等有机融合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坚持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机制,是经济新常态下推动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河南省科技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一)推动河南省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
      当今时代,科技创新进步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推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河南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5》显示,河南省在全国
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中仅位居17,这表明河南省当前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还相对薄弱。加强科技人才培养是推动河南省创新体系建设、实现创新发展的源动力。
     (二)高科技人才短缺亟待弥补
      为推动区域平衡发展,我国实施了“中部崛起”战略,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了明显的增强。近些年,国家不断加强对河南省发展的战略规划工作。2011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2年,我国第一个内陆开放实验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在河南省设立。2017年3月31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2017年4月1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随着系列国家发展规划战略、河南省发展规划战略的实施,河南省迎来重大发展机遇。而河南人才市场供求报告显示,河南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人才缺口,尤其是高科技人才。
      (三)转变人力资源存量为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有着较大规模的人力资源存量。《2016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全省研究生招生14 206人,在学研究生39 525人,毕业生11 954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60.60万人,在校生187.48万人,毕业生48.69万人。”如何把人力资源存量通过人才培养转化成河南新的
竞争优势呢?关键在于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机制。科技人才培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社会网络化、信息化发展,企业、产业人才需求层次性多、复杂性增加。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并不能及时对市场需求作出反应,而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产业需求为基础的协同创新育人机制,是落实中央人才战略要求,推进河南省人才建设的必然选择。
      二、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与科技人才培养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是“产学协同”“产学研”合作机制在认识上、实践上的进一步深化。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引入西方国家“产学协同”人才培养机制。90年代以后,上海成立了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会,标志着我国产学研正式开展“产学研”协同教育的探索。“产学研”即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协同合作的育人模式。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已经在我国高校得到广泛的实践。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知识社会的到来,“政”和“用”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巴纳德指出,学术的、企业的等各级别、多种类型的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的系统。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认为,创新系统的整体效率依赖于各创新活动主体是否具有良好的运行机制。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中,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即政府部门、科研机构、教育机构、企业等。在科技人才的培养活动中,需要凝聚各创新主体的作用。这是由于科技人才的主要特征是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专业操作水平,能够
进行创造性劳动。伴随着高新科学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及专业化分工程度的提高,在科技人才培养问题上,政府部门、科研机构、教育机构、企业都有着协作的意愿和共同的目标。
      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中,政府扮演着宏观管理和指导的角,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科技人才培养的具体参与者和实践者,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现社会经济发展对科技人才的市场需求,目标体即是人才培养的对象。人才培养的对象在协同创新机制中发挥着融合、中介的作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围绕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集合了政府主导、企业、高校培养、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等多方因素,实现了科技人才创新培养全过程的覆盖。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既发挥“产学研用”结合模式中市场“无形的手”的作用,又充分发挥政府在多方合作中“有形的手”的作用,实现多方主体在科技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协调与稳定。其次,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推动科技人才培养工作既能获得政府政策、资金支持,充分发挥企业、科研机构在科技人才培养上的优势,又能够实现以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高校教育方式和以生产实践、科学研究试验为主的企业、科研机构有机结合,能够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科技人才,解决人才需求供需矛盾问题。
      三、“政、产、学、研、用”在科技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定位
      2010年9月,河南省推进百校千企合作工程,组织一百多所院校与1169家企业合作,形成校企合一、
工学一体的技能人才培养新机制。2014—2017年,河南省连续举办了四届“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合作机制构建中,需要明确“政、产、学、研、用”在科技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定位
      (一)以“政”为先导和纽带
      政府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构建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具有核心作用。首先,政府在科技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中具有宏观管理职能,政府给予科技人才培养以政策、资金支持,能够通过政府职能的发挥,创设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并且为科技人才培养做好基础服务工作。第二,充分发挥政府在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中的纽带作用,统筹协同合作、保障与监管工作,促进协同主体之间良性、高效的沟通互动。第三,加强科技人才培养计划研究和出台,加强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人才的推荐评选工作,通过政策引导,激励各主体推进科技培养工作。第四,政府通过加强教育经费、科技经费监管,能够进一步规范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发展。
      (二)以“产”为主线和方向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把握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运用高新科技产业替代传统产业,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互联网+”、绿产业发展引发了市场对高科技人才、环保技术人才等的巨大需求。而这一类型人才必须通过企业技术培训与实践才能进入生产领域。产业发展对市场需求反应最灵敏,因此,坚持以推动产业升级,与科技融合为主线,才能明确政产学研用
协同发展的方向,才能集聚“政”“学”“研”“用”的力量,推动科技人才培养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三)以“学”为主体和核心
      高等院校是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关键主体。高等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与企业主动接轨、协同育人,是一种双赢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中,政府出面引导,对高等院校和企业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可以在二者之间搭起合作的桥梁。而合作的前提和基础是高等院校依据办学定位、学科特和地方经济发展情况,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市场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四)以“研”为基础和推进
      科研院所有专职技术研究人员从事技术难题研究,并且科研院所往往与企业已经形成良性互动机制。一方面,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兴起以来,各高等院校纷纷依据学科专业特,建立校内科研机构。这些机构成为高校学术梯队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也是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方面。
      (五)以“用”为原则和目的
      “加强实践运用、匹配市场需求”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因为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科技人才是政产学研用协同的最终目的。首先,从高等院校的角
度来看,市场的需求变化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基础,高校需依据社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第二,坚持培养具有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也是推动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基本力量。因此,以“加强实践运用、匹配市场需求”为导向,是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必须遵循的原则。
      四、推进河南省科技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协同创新和科技人才培养政策保障机制建设
      为推动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发展,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协同创新机制构建工作,加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作,科学制定相关方面的规划和政策引导,通过政策保障机制的构建,推进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工作的开展。
      (二)构建“大学城”区域创新体系
      当前河南省已经初具规模的大学城主要有:郑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城、郑东新区龙子湖大学城城、郑州北大学城、新郑龙湖大学城。河南省以政府为主导,以大学城区域内的综合性大学为引领,加强大学城内各院校的学术活动以及良性互动,推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交流碰撞,立足区域高新科技产业发展需要,构建“大学城”区域创新系统,是政产学研用协同视角下河南省加强科技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
      (三)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的约束与激励机制
      在“政产学研用协同”激励与约束机制中,应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原则,由政府部门建立绩效考核细则,全面对高等院校、企业、科研机构等主体在政策制度落实、技术创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等关键指标进行考核。建立政府财政经费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引导高等院校、企业、科研机构在科技人才培养过程中合理定位。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视角下河南省科技人才培养战略机制研究》(152400410274)。
    (作者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陈喜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