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历史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______。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2、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规模较小,几百乘战车、几千人参加的战争已经算是大战。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动辄用兵十万甚至数十万,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导致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是______。
   A.诸侯国数量的增加    B.郡县制的逐渐推行
   C.各国对统一的渴望    D.科技发展武器改进
3、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道高远,普通人不能领会,天子是天与人之间的媒介。这反映了董仲舒的______。
   A.以刑辅德的思想    B.“大一统”思想
   C.三纲五常的思想    D.君权神授的思想
4、纸的出现是人类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下列人物中与纸的生产工艺改进直接相关的是______。
   A.屈原    B.张衡
   C.蔡伦    D.郦道元
5、221年,刘备亲率蜀军攻打吴国,结果蜀军“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骨漂流,塞江而下”。造成这一惨败景象的战役是______。
   A.官渡之战    B.犹亭之战
   C.淝水之战    D.长陵之战
6、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禄山等叛军在叛乱初期攻下军事重镇潼关,进占洛阳和长安,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这说明______。
河南教师资格考试网
   A.统治者昏庸无能
   B.前方将领指挥不力
   C.安史叛军实力强大
   D.军事上的溃败反映出当时各项制度遭到破坏
7、张居正为解决当时的财政困难,推行“一条鞭法”。下列有关“一条鞭法”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①缓解财政紧张状况
   ②简化了征收手续
   ③一定程度上减轻人民负担
   ④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8、下列历史事件中,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是______。
   A.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B.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C.战争    D.洋务运动
9、1899—1900年,美国先后两次发出照会,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并要求其他列强“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干涉”“保全中国领土及行政的完整”“世界各国可以获得同等和公正的条件,在清帝国从事贸易”等。题干中的照会______。
   A.反映出美国意在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维护中国的利益
   B.协调了列强在华利益的矛盾,促进了中国局势的稳定
   C.危及了西方列强在华的根本利益,美国与列强关系迅速恶化
   D.反映出美国成为列强在亚太地区竞技场上角逐的主角之一
10、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国歌》,歌词唱道:“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从歌词含义并结合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亚洲国家史实,可知中国在亚洲最早______。
   A.走上宪政之路    B.建立民主共和制国家
   C.全面接受西方文化    D.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1、胡适和蒋梦麟在五四运动一周年之际提醒学生,最不可少的精神之一是在团体生活中要容纳反对的意见。二人认为当时学生会议的会场上,对于不肯迎合众心理的言论,往往有许多威压的表示,这是暴民专制,不是民治精神。这里所说的“最不可少的精神”主要是指______。
   A.自由精神    B.平等精神
   C.民主精神    D.科学精神
12、《抗战胜利的代价》一书中写道:“当日军登陆成功后……(日军)主力部队,应指向太仓地区,该方面为中国军队侧翼,且兵力薄弱,日军可由该地区直趋京沪线,截断中国军队主要补给线,或可达到歼灭大部分中国军队的目的。”题干反映的这场战役,对中国的影响是______。
   A.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
   C.为整个抗战争取了时间
   D.成为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
13、美国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认为:“万隆时代,对在中国之外的形象,是个丰收的时代,因为无数第三世界国家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在这个时代,脚踏两只船。”“脚踏两只船”是指______。
   A.既坚持“一边倒”的方针又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既同苏联友好又同美国密切接触
   C.既同社会主义国家又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D.既参加五大国会议也参加亚非会议
14、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______。
   A.实行公司制    B.实行股份制
   C.包产到户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5、伯里克利改革将国家所有公职向全体公民开放,但一贫如洗的平民,即便幸运地被选上了,也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公务。这说明______。
   A.雅典民主政治徒有其表    B.公民体政治素养有限
   C.民主运行机制脱离实际    D.贵族阶层操纵民主政治
16、20世纪中期,有作家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追踪它们的这种运动模式”。该作家主张______。
   A.以写实手法来塑造人物    B.注重描写社会底层心声
   C.弘扬启蒙时代理性精神    D.发掘人内心深处的奥秘
17、克里奥尔语是近代殖民帝国退出殖民地后的遗留物,散布于世界各地。克里奥尔一词原意是“混合”,泛指世界上那些由葡萄牙语、英语、法语以及非洲语言混合并简化而生成的语言。这种语言产生的经济根源是______。
   A.欧洲工业革命纵深推进    B.欧洲国家加速商品输出
   C.文艺复兴在西欧的扩展    D.西欧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18、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以电为动力的新发明层出不穷。其中,电话的发明者是______。
   A.马可尼    B.贝尔
   C.肖尔斯    D.西门子
19、1933年11月,美国民间工程署成立,获得联邦政府33亿美元拨款,用于完成18万项工程计划。此外,联邦政府组建民间自然资源保护队。这些举措先后吸收一百多万名男性青年从事名目繁多的市政建设工作。上述举措属于罗斯福新政中的______。
   A.整顿金融行业,恢复经济信誉
   B.刺激工业生产,恢复生产活力
   C.兴办公共工程,实施“以工代赈”
   D.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救助困难民众
20、1957年3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签订条约,组建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下列选项中与之相关且对应关系正确的是______。
   A.《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罗马    B.《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布鲁塞尔
   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里斯本    D.《北大西洋公约》—华盛顿
21、“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战略紧张的一个方面是中国人担心美国企图遏制中国;同样,美国人担心中国试图把美国赶出亚洲。太平洋共同体建设能够缓解双方的担心。美国、中国和其他国家都参与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发展,日本、印尼、越南和澳大利亚等其他主要国家也将能够参与这一体系的建设。”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______。
   A.亚太地区成为中美的战略争夺重点
   B.中国的崛起挑战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C.太平洋共同体建设消除了中美分歧
   D.新兴力量崛起促成多极化格局形成
22、1995年11月,美国财政部长在一次会议上说:“这么多的国家转向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也许是更震动、更大的变化。这是一场把亚洲、东欧、拉美和非洲几十亿人送上通往繁荣的快速电梯的运动。”美国财政部长评价的事件是______。
   A.欧洲联盟的成立    B.北美自由贸易区诞生
   C.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D.亚太经合组织成立
23、下列不属于口述史学优点的是______。
   A.生动性    B.广泛性
   C.民主性    D.主观性
24、下列选项中与《史记》《汉书》合称“前四史”的是______。
   A.《隋书》《周书》    B.《三国志》《后汉书》
   C.《后汉书》《隋书》    D.《国语》《春秋》
25、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这里所讲的“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______。
   ①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②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
   ③重要的历史概念
   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简答题
(共30分)
26、简述罗马共和国早期对外征服的过程。
27、简述乡土历史教学的功能。
28、简述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使用讲述法时应注意的原则。
三、材料分析题
(共48分)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其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顺德,集小以高达。
   
——《周易大传》
   材料二  朱熹的《玉山讲义》记载:“盖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
   张载在《西铭》中提道:“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材料三  清代末年屡次对外战争失利,中国人民遭遇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时刻,传统文化更处在动摇之中。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人们发出了“新文化”的号召。于是儒学、经学、理学三位一体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基本结束了,中西文化的异同优劣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主要论题。新的文化传统虽然没有建立起来,但已开始酝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