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
□孙天威
公务员面试过程中的心理素质评估
据重庆晚报报道,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精神科,对一年来的心理咨询者进行盘点的结果显示:在心理健康问题最多的人中,男性公务员和公司老板是成年男性心理包袱最沉重的一个体,共占了其门诊病人的35%。国家公务员排在首位,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失眠、头痛等。进一步的研究也表明虽然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关注,但大部分公务员出于各种考虑,不愿承认或回避自己的心理问题。因此,准确、规范地界定心理素质,在面试工作中进行科学的心理评估,严把入口关,是控制好公务员队伍整体心理素质的第一步。
一、我国公务员面试过程中心理素质评估的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公务员心理素质问题的日益关注,公务员心理素质评估的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地发展,但目前在这一领域仍然存在着概念界定模糊和和由此导致的评估间接性等问题。
我国现行公务员面试中心理素质测评局限在特定的公务员部门,内容主要是依据对个体心理素质结构的传统理解,这种理解认为心理素质是个体的各种心理因素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机能,即是在生理素质、
文化教育和自我修养基础上表现出来的知识、经验、品德、智能、才能和技能等个性特点。因此,对公务员心理素质评估也主要针对考生的知识、经验、智能、才能、技能、品德等六个方面进行考察。这种对心理素质理解的最大问题是注重了静态的心理品质的综合,但却忽视了心理素质结构各因子之间的动态联系和作用的机制。再者,把知识、经验、智能、才能、技能、品德等成分作为心理素质考核内容在概念界定上显得相对零散,它注重了对心理素质表现形态的分析,但却缺乏对内在的心理素质结构的探讨。在实践中,这样的以具体的外化标准来推测内在心理素质的评估方式往往造成心理素质评估结果的偏差;同时,过多的运用外化指标衡量内在心理素质也忽视了对心理素质结构因子间关系的把握,不利于整体上把握考生的心理素质。
二、公务员心理素质结构构成
所谓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的个性倾向并与人的社会性行为和创新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1〕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至少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首先,相对稳定性与发展性。心理素质是具有一定个性倾向的心理特质,表现出一定的反应的稳定性,但心理素质又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具有自我延伸的功能。其次,综合性与个体性。心理素质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品质的综合体,但心理素质不是简单的心理过程的整合。对心理素质的研究更多应基于对诸如能力、人格等个性心理品质的综合。最后,可评价性。心理素质对人的活动成效有影响,因而具有社会评价意义,其品质也具有优劣高低之分。
由以上的概念分析可以发现:心理素质是一个动态的心理品质的综合体,它反映了一定的个性心理品质。因此,可以从心理发展的原动力、个性的表现方式、表现的程度,以及表现出行为的社会适应性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来认识心理素质结构,相对应的心理素质结构应该包括心理内驱力、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适应性四个维度:
心理内驱力是指由个体的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心理因素组成的反应一定主体倾向的内在驱力。心理内驱力是个体行为的原动力,它对心理素质的各维度起到催化剂或是抑制剂的作用,特别是人生观、世界观等高层次的个性心理倾向,往往可以作为心理内驱力的目标指向。
性格品质是指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品质在个体的个性品质中具有核心意义,它总是和一定的社会评价联系紧密,在社会生活中关系到符合社会规范的适应性行为的出现。
心理能力亦即心理学中专指之能力,系指经心理学上特别技术所测量到的能力。〔2〕它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心理品质,在认知层面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创新成就,预示了个体心理素质的延伸性。
心理适应性指主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改变自身或环境的努力,使自己的心理、行为与环境的变化相一致,从而适应环境的能力。心理适应性是个体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也是个体心
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以上心理素质结构四因子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这四个维度综合作用的结果。
(解放军理工大学社科系,江苏南京211101)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公务员面试中考生心理素质评估环节重要性日益凸显的现状,分析了公务员心理素质结构的构成要素:心理趋力、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和心理适应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心理素质评估的规范化、对心理素质内在和外化指标评估是公务员面试过程中心理素质评估的核心。
关键词:公务员;面试;心理素质;评估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547(2009)03-0212-02
公务员职业道德212
2009.3
【现代管理】
三、面试过程中考生心理素质评估途径探究
心理素质的评估是一个严谨、规范的科学过程,其首要的要求就是评估的规范化,因此,要从面试考官和评估工具两个方面进行严格的规范。此外,因为一定的心理活动最终必然表现为特定的社会行为,所以评估的手段既要包含指向具体心理素质因子的直接评估,也要包含指向心理素质社会直观表现的间接评估。结合这样的思考,对考生的心理素质评估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心理素质评估的规范化
(1)加强公务员面试考官队伍建设,增强面试评估的科学性。目前在我国,考官队伍的构成通常来自用人单位的各级领导,虽然对考生能够进行的心理素质评估操作也往往停留在最直观的经验判断上,但因为缺乏对评定结果在质量、可比性、针对性等量化方面的分析,缺乏对心理素质评估内容、评估手段的了解,选拔的人才在进入工作角后,部分人还是会出现一些工作适应性不良、角转化迟钝等心理问题。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心理学专业素养,掌握必要的心理测评技术和相应职业道德的考官队伍是当务之急。
(2)编制、修订评估工具,实现心理测评量表的本土化。心理素质评估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是通过心理测量来获取反应考生心理状况的量化指标。比如在我国的公务员面试中SCL-90、EPQ、16PF等量表已经得到相对广泛的使用,但这些心理测验量表大多来自对国外量表的修订,很多题目并不符合我国
的文化背景和公务员的职业特点,因此,必须加强对量表的本土化修订。同时,考虑到不同的公务员岗位对考生的个性品质、能力倾向、调适能力的要求有不同的侧重,我们更需要加强对相应量表的自编和完善工作。
2.对考生内在心理素质结构进行直接评估
(1)围绕以心理动力、个性倾向为核心的公务员职业心理素质设置问题。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力密切相关,但具体到不同的工作岗位,对心理素质具体内容的要求又有所侧重,这种心理素质在具体职业上表现和对职业的适应程度就是职业心理素质。〔3〕公务员作为公共权利的实施主体,具有严格的心理动力和性格品质的要求。具体而言,在公务员心理素质评估中必须加强对与公务员职业密切相关的动机、信念价值观测评和职业性格测评。比如从职业动机上看,个体选择职业的动机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三种:一是谋生的需要,把公务员职业作为生活的手段;二是发展个性的需要,选择公务员职业是为了满足个体的兴趣,发挥个体的专长;三是从社会义务的需要出发,把社会的需要作为自己职业的需要。显然,对公务员而言,不同的需要决定了将来对工作的不同态度。再如不同岗位的公务员对职业性格的要求是有所不同的,而不同的职业性格就会带有不同的心理动力特征。对司法系统而言,沉着冷静、反应敏捷、富于冒险和吃苦的个性品质可能是重要的;而对于政府机关人员细致、耐心、良好的人际协调和沟通能力则可能是评估的关键。所以对性格品质、心理动力的评估应结合特定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
(2)加大情境性、开放性问题比例,注重以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为核心的公务员心理能力评估。心理能力是心理素质的直接体现,决定了心理素质对工作绩效的主要影响。传统的公务员心理测评更加注重对晶体智力的考察,也就是对通过学习获得知识量的考察。例如对某公务员岗位某个理论、观点的考察。而在前文的分析中我们已经提到,心理能力包含了既得成就,但更重要的是潜在能力,也就是心理学所谓的流体智力。因此,我们在面试中必须创设摆脱先前学习经验定势影响的题目,以此考察考生在新情境下的思维的流畅性、发散性和变通性。结合这一思考,在面试中必须加大情境性、开放性问题的比例。需要注意的是在设置这类问题时,问题的题干最好包含两难或多难的选择,甚至可以说在对答案的选择上并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的题目,以此来考察考生的思维反应特点和对问题理解的开放性。
(3)采用压迫提问的方式,加强对考生人际反应和挫折耐受力的评估。心理适应能力是个体性格品质和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心理素质在社会生活中的综合表现。而对公务员岗位而言,在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和压力面前的耐受能力是构成其心理适应能力的重要内容。通过压迫提问的方式,甚至是苛刻的提问方式,我们往往可以从考生的外显反应中看出他的人际关系能力和对挫折的耐受性。比如在近乎苛责的提问面前,有的考生对发难考官的回答也可能表现出一定的情感倾向,有的考生会在生理上产生许多可观察到的反应,比如出汗、身体相对隐蔽部位的晃动等等。这些都构成我们评估的指标。同时,压迫式的提问方式还可以打乱考生的事前准备,即兴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助于考官对其思维、创新能力的把握。
3.对考生心理素质外化指标进行间接评估
(1)构建有针对性面试与心理健康测试结果相结合的互动式评估方式。对公务员心理健康的测评目前已经有相对成熟的测试量表,比如SCL-90,CPI,EPQ,16PF等都有较好的信度效度。但考虑到在有些量表的表面效度很低,比如SCL-90,其所涉及的问题非常的直接,考生可以主观地臆测出测题反映的问题而按照社会规范的取向或良好人格的取向回答问题,导致了测试效度的降低。可以在面试中引入具体的心理健康标准,作为主观判断的一个依据。
(2)重视面试中的心因性行为的评估。分辨是心因性行为还是被动服从行为是判断考生心理素质水平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在具体操作评价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一是看行为是否适应社会及环境要求;二是考生自觉的行为表现是否适合其年龄及所处角,也就是说考生的行为必须符合其心理年龄和社会角的规范。■
参考文献:
[1]肖汗仕.心理素质的结构及其内外关系.中国教育学刊,1999(4).
[2]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译.现代心理学.南海出版公司,2005.
[3]张大均,余林.职业心理素质及其培训.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4).
[作者简介]孙天威(1976-),男,辽宁丹东人,解放军理工大学社科系讲师,南京政治学院进修系军队政治工作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
责任编辑:余弓
213
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