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试三套卷(一)《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故选C。
2.B【解析】继承性是指每一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传承与接续的关系。教育本身具有自身的规律,而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们只能越来越多地认识并利用它;同时,任何文化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一定社会形态下的教育,无论是其思想、制度和目标,还是内容、方法和手段,都是在继承与超越的基础上产生的。故选B。
3.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直接促成了百家争鸣的社会盛况。故选B。
4.C【解析】“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出自《学记》,体现的是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选C。5.A【解析】生产力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给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学校教育要以此为教育手段和内容,探索教育教学改革。
故选A。
6.D【解析】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的方法和实施内容。故选D。
7.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现了教育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故选C。
8.B【解析】晕轮效应是指在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了清晰、鲜明的印象后,掩盖了其余品质、特征的知觉。故选B。
9.B【解析】短时记忆时间很短,一般不超过1分钟,如果30秒左右得不到重复就会遗忘;短时记忆记忆容量有限,约为7±2 个组块。从题干中可以看出,打完电话后就忘记,这段记忆属于短时记忆。
故选B。
10.B【解析】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灵活性(变通性)是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状态。而流畅性指的是数量。独创性指的是创造出新颖独特的成果。
11.B【解析】李老师“一边讲课,一边兼顾全班同学的活动”,并能清楚地感知学生的行为,说明李老师注意的分配较好。故选B项。
12.B【解析】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通常是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的。重大成功之后的喜悦、惨遭失败后的绝望、亲人突然死亡引起的极度悲哀、突如其来的危险所带来的异常恐惧等,都是激情状态。故选B。
13.D【解析】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和教育性上。
间接性是指教学过程教授的内容是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间接经验的学习体现教学过程的间接性;引导性是指学生的认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简捷性是指通过教学过程,学生能够快速方便地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性,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认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接受德智体美等全面教育的过程。故选D。
14.C【解析】意志的坚韧性是指在执行决定阶段能矢志不渝,坚持到底,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顽强乐观地面对和克服。故选C。
15.D【解析】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联系题干,老师运用分子模型和挂图,帮助学生认识乙醇的分子结构,采用的是直观讲解方式,属于演示法。故选D。
16.B【解析】社会活动是培养学生相互关心、合作和社会责任感等素质的重要途径。题干中“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参观、考查、访问以及各种无偿的社会服务和公益劳动”属于社会活动。学校搞社会活动一般以社会公益活动为主。故选B。
中小学考试教师资格网
17.C【解析】抽象的概念、原理性知识是间接经验,学生的实际生活是直接经验,故体现的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特点,也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故选C。
18.C【解析】刘老师采取的方式是由大家共同讨论和建立规则,属于体约定的方式。故选C。
19.B【解析】课堂纪律按照形成原因可分成教师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和集体促成的纪律四种类型。据此,直接排除C。张老师明确表达了本节课的内容会作为随堂测验的内容,属于任务促成的纪律。故选B。
20.A【解析】小斌的问题是不受自己意识控制地想一些问题,明显属于强迫观念,属于强迫症的一种。故选A。
二、简答题
21.【参考答案】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2.【参考答案】
品德的形成经历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1)依从。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要求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外在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2)认同。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23.【参考答案】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学习
效率下降。
(1)动机水平与学习效率呈倒U型曲线。
(2)一般来说,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3)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
务的完成;在较简单的任务中,较高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三、材料分析题
24.【参考答案】
(1)田雨作为一名新老师,虽然很努力工作但是没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田雨老师没有做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本案例中,田雨老师主要将优秀教师的经验运用到了自己的教学中,没有对班情、学情进行分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过度地关注了教学情境,而忽略了关注学生,因此导致再好的教学计划也得不到完美落实。
②田雨老师没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本案例中,田雨老师毕业于师范院校,参加工作后“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向同事学习,还经常观看精品课视频”,她肯定具备了雄厚的教学理论,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这些都没有帮助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最根本的就是没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田雨老师也可能是没有认识到教学应该是双边活动,应该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结合起来。本案例中,田雨老师一直很努力探索教学规律,但是可能是其在课堂上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未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一般,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任何教师都要经过从新手到专家型教师过渡的过程,所以田雨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①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田老师可以继续现场观摩(如组织听课),也可以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但要要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开展微格教学。田老师可以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
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请同事进行分析。
③进行专门的训练。田老师也可以通过学校的在职培训,或者课下参加教育培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积累更多的专业知识,锻炼自己的教学管理技能。
④反思教学经验。田老师要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意识对象,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认真的自我审视、评价、反馈、控制、调节、分析,让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
25.【参考答案】
(1)王老师的教学,一方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一方面也有需要反思的地方。
首先,王老师在课程结束时采用拓展性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是值得肯定的教学行为。
其次,王老师的做法违背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要求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允许提出质疑、提出不同的见解。材料中,小张提出自己的见解后,王老师直接予以否认,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引导学生思考,而是直接告诉答案。这些做法都违背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最后,王老师的教学违背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教学过程规律。这一规律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材料中,王老师的做法打击了所有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结合起来,遵循启发性教学原则。
首先,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材料中王老师应该调动学生发表意见,甚至开展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材料中王老师不应该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应该通过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引导学生。
再次,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王老师可以将这个问题留为课下的作业,使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获取答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发扬教学民主。教师与学生应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提出疑问和向老师提出质疑。
四、教学设计题
26.【参考答案】
(1)写作特点:
本文以海潮为线索,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主要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写了钱塘江
的壮观景象;写作方法上,本文使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如从观潮人数之多、热情之高衬托出大潮的奇特;语言简练,比喻、夸张、白描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读起来形象生动。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其中7个会认的字,13个会写的字,14个要掌握的词语);学生联系上下文能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并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重点句子,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与写作方法,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能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起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导入环节
①正式课前,老师先请同学分享所知的奇特自然景观。
老师对同学的分享加以评论,然后再问:同学们,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听说过或者见过钱塘江大潮吗?
②多媒体显示钱塘江大潮的景象,让学生们直观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之后,由学生分别描述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③引入课题:刚才同学们描述得非常好,那么怎样用一篇文章来描述钱塘江大潮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写观潮的文章——《观潮》。(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因为很多同学都没有亲身感受过这一奇观,教师在这里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壮气势,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和课文。】
27.【参考答案】
(1)数感
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从两方面着手:
首先,充分结合现实情境开展教学。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出示不同商品的价签,2.50元和8.00元各表示多少钱?2.50元和2.5元有什么关系?8.00元和8元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熟悉的购物场景,很自然地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对小数的认知上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引发学生深入的数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