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1]。
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安徽提供历史性战略机遇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体现了国家尊重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安徽省全域加入长三角,标志着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由“全面参与”迈向“深度融合”。
机遇一:国家战略聚焦与叠加机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安徽省直接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合作、整合全球要素资源提供了巨大动力和空间,有利于等高对接国际规则,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机遇二:深化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机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安徽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核心技术和重大工程,打造更多国之重器,以全球视野、国
际标准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
提供了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
机遇三:进入高质量发展快速
通道,加快现代经济体系建设机遇。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安徽省优
先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与沪苏浙产
业链协同,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
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优化产
业结构,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机遇四:安徽自贸区发展机遇。
2020年9月,中国(安徽)自由贸易
试验区进入全面启动建设阶段,将聚
焦合肥、芜湖、蚌埠三个片区的各自
特和重点产业,探索形成片区联
动、协同高效、竞相发展的新模式[2]。
安徽自贸试验区将积极建立和沪苏
浙的联动发展机制,借鉴长三角区
域已有的自贸试验区经验,尤其是
在系统集成、协同高效、高水平开放
等领域,协力推动高质量一体化改
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向长三角提
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推进长三角协
同开放,并结合好安徽实际,探索形
成具有安徽特发展新经验。
机遇五:有利于共享长三角一
体化发展红利,增强江淮儿女福祉。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消除交通
瓶颈,推动高端医疗、教育资源共
享,加快安徽与沪苏浙共建,提升民
生保障水平,增进人民众获得感。
二、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
展面临的挑战
1.基础保障能力有待提升
与沪苏浙地区相比,安徽省在
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
面还有显著差距。2019年,安徽全省
生产总值为3.7万亿元,上海、江苏、
浙江同期分别为3.8万亿元、9.9万
亿元、6.2万亿元。安徽以长三角地
区40%的土地、30%的人口,只创造
了15%的产值。基础设施方面也有
不小差距,以交通设施为例,安徽路
网层次低,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仅
占8.4%,比江苏、浙江分别低35.6
和8.6个百分点;通达程度低,目前
还有8个县不通铁路、4个县不通高
速公路;枢纽等级低,合肥新桥国际
机场旅客吞吐量在长三角23个机
场中排名第七,最大的芜湖港2019
年集装箱突破100万标箱,而南京
港2016年已突破300万标箱。此
外,安徽在基本公共服务和保障方
面与沪苏浙相比还处于较低水平。
安徽的双一流高校仅3所,远少于
江苏的15所和上海的14所。省会
城市合肥的三甲医院数量为18家,
而上海、南京、杭州分别为66家、38
家和22家。
综上所述,与长三角其他地区
相比,安徽的基础保障能力还存在
明显不足。为了更好地融入长三角
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
安徽省机遇与挑战分析及对策建议
文/马静(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摘要:安徽全域加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意味着将迎来更多更大的发展机会,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在对此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层面推动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数字技术赋能社会高效治理、扬皖所长支持重点产业领域创新发展、因地制宜走特发展之路四个方面,提出安徽融入长三角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机遇挑战安徽
38
2020年第12期
一体化发展,未来安徽还要在夯实经济基础、优化公共设施、强化民生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
2.科技创新水平有待提高
安徽省科技创新水平与沪苏浙地区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2019年,沪苏浙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为1522亿元、1676亿元、974亿元,而安徽仅453亿元;沪苏浙高新技术企业数分别达到12862家、24035家、14170家,而安徽仅6636家。截至2020年7月底,科创板共有企业157家,其中上海25家、江苏31家、浙江12家,而安徽仅有5家。此外,安徽在科技创新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研发投入强度不足。安徽省R&D投入总体规模较小,2018年研发投入为630亿元,占GDP比重为2.10%,同年沪苏浙的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分别为3.98%、2.64%、2.52%。二是核心技术供给不足。安徽省部分新兴产业处于高端产业的低端环节,一些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比较突出,产业核心竞争力总体不够强。三是科技成果转化还不够畅通。技术专利数量不少,但整体质量不高,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四是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有待加强。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2.8%,有研
发活动的也不足24%。五是创新人才支撑不足。人才外流现象比较突出,创新人才队伍大而不强,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相对缺乏,高层次科技人才短缺,人才结构还不能满足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科技创新发展的国际化水平与能力有待提高。
三尧推进安徽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9年以来,“一圈五区”建设、皖北首次加入长三角一体化的突破、全省生态环境和文化旅游优势的凸显,都表明全域加入长三角区
域一体化发展后,安徽登上了快速
向好发展的列车。下一步,还要以一
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
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
畅通流动,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
势,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合
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1.政府层面推动一体化体制机制
建设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当前已上升
为国家战略,属于政府主导型发展
模式。所以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
化发展的各类举措的研究与实施过
程中,各省市政府之间应尽量突破
行政壁垒和体制障碍,积极构建有
利于推动资本、市场、技术、产权等
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
制机制。对于安徽来说,在“十四五”
规划启动之际,有必要就“十四五”
规划主动同沪苏浙政府进行有效沟
通对接,从政府层面促进形成金融
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旅游市
场以及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一体化
的良好政策环境。
2.数字技术赋能社会高效治理
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创新
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
的数字化发展也极其迅速。目前,长
三角各省市均已实现一网通办,并
逐步推进区域电子证照互认,下一
步应持续加大长三角地区的政务数
据资源共享共用,推动业务流程优
化再造,增加跨省“零材料”“零跑动”
事项,实现更多事项跨域通办,提高
政务服务水平[3]。对于安徽来说,一方
面,应积极推进长三角人才数据库
建设,精准对接国家“项目库”“专利
库”“成果库”,梳理科技人才引进方
向,面向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引进
培养顶尖人才和具有企业管理经
验、拥有技术专利的科技型人才。另
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大数据+民
生”,实现“数”有所为。应继续探索
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在食
品安全、交通出行、公共卫生等领域
的智慧应用,实现数字技术场景创
新从“多点开花”到“集中连片”,进
一步促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
数据广泛共享、融通和应用[3]。
3.扬皖所长,支持重点产业领域
创新发展
近年来,安徽省坚持以科技创
新为引领,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全
省区域创新能力已连续8年居全国
第一方阵,在热核聚变、量子通信、
铁基超导、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取
得了一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重
大科技成果,以集成电路、新型显
示、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芯屏器
合”产业体系已经成为安徽的崭新
名片[4]。未来,安徽应在政策、税收、
项目、金融等方面营造宽松优越的
创新环境,以“四个一”创新主平台
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建设为抓
手,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
为契机,充分发挥自身的成果优势
和产业优势,积极推进重大科技成
果转移转化,持续支持重点产业领
域创新发展,在深度融入长三角的
同时实现全省高质量发展。
4.因地制宜,走特发展之路
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自然条
件不均衡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到
一条符合本地区经济规律和自然规
律的特发展之路至关重要。对于
安徽来说,各个地市应发挥自身优
势,因地制宜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发展。
生态环境优越的皖南等地区,
可继续发挥其自然资源优势,依托
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如2019年
正式被吸纳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
会会员的黄山市,可搭乘杭黄高铁
开通的“快车”,将本地丰富的旅游
资源向长三角城市推介,进一步拉
近融杭接沪的距离。六安市可发挥
大别山区域特,聚焦绿健康高
(下转第40页)
39
2020年第12期
近年来,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为我国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与此同时,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快速成长和发展也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了持续稳定的孵化环境。科技创新型企业成本效益较高,但与其他企业相比抗风险能力则更为脆弱。作为技术创新的载体,科技创新型企业需要大量稳定的资本投入,特别是在技术创新的初期,资金需求极大,财务风险较高。在这样一个高收益、
高风险的环境下,科技创新型企业有效地识别和控制财务风险至关重要。企业创新的成败与其调动资金的能力息息相关,因此,科技创新型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清醒地认识企业保持可持续财务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并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从而降低风险和运营成本,实现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一、科技创新型企业的特征
科技创新型企业具有较强的创
新主动性和成果转化能力,可以在
有效管理的基础上创建自己的品
牌,其主要特征是基础技术的独立
性。在开展研发、生产、销售等一系
列可持续发展活动中,科技创新型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拥有自主品
牌,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企业规模
不断增长,市场地位日益突显,有能
力改善营商环境。
1.持续创新性
科技创新型企业主要是指以创
新为主要内容,拥有大量研发资金、
高风险、高收益的企业。创新是其最
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企业运营和发
展的主要动因。企业通过自身的技
术和产品附加值来打造核心竞争
力,其优势之一就是创新产品的迭
代。科技创新型企业通过持续的创
新活动实现企业的创新发展,在创
新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要素,打造
更新更大规模的科技企业。创新活
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科技创新
型企业管理链条的一部分。从动态
管理角度观察每个企业的发展阶
段,无论是初创期、成长期还是在成
熟阶段,创新思想都必须不断融入
企业的生产活动中。
2.研发性
科技创新型企业研发投入较
高,研发工作系列化,并在生产和销
售过程中不断研发增值产品。由于
研发活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
此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的成本非常
高。国际经验表明,当研发投入占比
超过5%时,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市场
拓展潜力更大。研发机构和研发人
员也是科技创新型企业的重要资源
要素。一般来说,具有国际水准的创
新型企业中科技人员的比例约为
50%~80%,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工
端需求,打造长三角绿农产品加工基地,传承红文化,开展绿生态旅游。
对于区位优势不够明显的皖北地区,只有发挥好自己的特产业,才能更好地融入长三角,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如亳州市可深耕药材生产供应基地,深度开发农业资源,加快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发挥主产区优势,做大做强优质农产品和特农产品;宿州市近年来数字产业发展迅速,是全国第5家量子通信节点城市,拥有华东地区最
大的大数据存储中心和云计算基
地,在5G时代可以借助数字经济打
造特城市;蚌埠市应抓住合芜蚌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安徽自贸区
的优势,重点发展生物基新材料产
业、玻璃制造等产业,以更好的环境
留住技术、资金和人才。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评论员.凝聚更强大
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论扎实推
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N].人民日报,
2020-08-23(001).
[2]鲍亮亮.种好“试验田”打造改
革开放新高地[N].安徽日报,2020-09-
22(005).
[3]王菲,胡锐.数字赋能重塑长三
角社会治理新格局[N].经济参考报,
2020-09-29(005).
[4]汪永安.创新驱动跑出“加速
度”[N].安徽日报,2020-09-22(003).
责任编辑:李丹丹
科技创新型企业财务风险识别及控制研究文/费海安(凯迪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滁州凯迪温德姆至尊豪廷大酒店)
摘要:从科技创新型企业的特征出发,对其主要财务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财务风险监测机制、加强企业研发风险控制和投资活动风险控制的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关键词:科技企业财务风险识别控制
(上接第39页)
40
202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