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笔试高频考点解析之奥苏贝尔
  戴维·保罗·奥苏贝尔(DavidPawlAusubel,1918-xx),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对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有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有意义的学习观以及动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对于奥苏贝尔观点的考查是教师招聘考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考点。下面中公教育的讲师来帮助大家分析整理一下关于奥苏贝尔的一些重要考点。
  从学习性质与形式来说,奥苏贝尔根据以下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分类。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接受学习是将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以结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
  发现学习是指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不直接呈现,需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发现而获得。
  机械学习是指当前的学习没有与已有知识建立某种有意义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是指当前的学习与已有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有意义的联系。
  出题形式:通常以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易错点:有些考生会把机械学习记成无意义学习中公教师招聘网”。机械学习是指当前的学习没有与已有知识建立某种有意义的联系,并不等同于无意义学习。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解析:非人为指新知识和旧知识本身是有联系的,而不是人为因素强加在一起的。实质性指知识之间有实质性的联系,而不仅仅是字面意思看起来相近。
  出题形式:常以单选题的形式出现考查有意义学习的概念;另外,也常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简述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条件。
  2.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1)表征学习
  表征学习是最低层次的一种学习方式,指学习一个符号或一组符号所代表的事物和意义。简言之,就是学习单词所代表的意思。(解析:如对交通规则的学习,对英语单词代表意义的学习。)
  (2)概念学习
  概念是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或本质特征,是区分事物的关键。概念学习的实质就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解析:如学习圆的概念,到定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命题学习
  命题学习是指学习以命题形式表达的观点的新意义。(解析:学习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出题形式:常以多选题和单选题的形式出现,多选题直接考查奥苏贝尔对有意义学习的分类;单选题通常考查概念,如: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属于哪种类型的学习。
  3.意义的同化
  奥苏贝尔认为,学生能否习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
  解析:不常考,了解即可。
  4.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
  (1)逐渐分化原则:即首先应该传授最一般的、包摄性最广的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这样可以为每个知识单元的教学都提供理想的固定点,即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先前知识。(解析:一般--具体,比如先学水果再学苹果,梨。)
  (2)整合协作原则:是指如何对学生认知结构中现有要素重新加以组合。奥苏贝尔认为所有导致整合协调的学习,同样也会导致学生现有知识的进一步分化。因此,整合协调是意义学习中发生的认知结构逐渐分化的一种形式。
  (3)先行组织者策略:奥苏贝尔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具体应用的技术--先行组织者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也就是,通过呈现组织者,在学习者已有知识与需要学习的新内容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出题形式:常以多选题的形式出现;另外先行组织者策略,常以单选项题,判断题,甚至名词解释的形成出现,需要大家重点掌握。
  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1.认知内驱力,即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这种内驱力,一般说来,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在有意义学习中,认知内驱力是最重要而稳定的动机。
  解析:认知内驱力简单来说就是学生渴望获取知识,是一种内部学习动机,所以是最重要而稳定的动机。
  2.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自我提高内驱力与认知内驱力不一样,它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自我提高内驱力把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它显然是一种外部的动机。
  3.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它是一种外部的动机。它具有三个条件:第一,学生与长者在感情上具有依附性;第二,学生从长者方面所博得的赞许或认可中将获得一种派生的地位;第三,享受到这种派生地位乐趣的人,会有意识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长者的标准和期望。
  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他们努力学习获得学业成就,主要是为了实现家长的期待,并得到家长的赞许。到了儿童后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的强度有所减弱,而来自同伴、集体的赞许和认可逐渐替代了对长者的依附。在这期间,赢得同伴的赞许就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则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
  应该说明的是,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通常是随着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
化。
  出题形式:常以多选题和单选的形式出现;多选题直接考查奥苏贝尔对成就动机的分类有哪些;单选题考查对三个内驱力的理解,另外常考的一个单选题是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的时期是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