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重庆市高职院校的布局及结构调整探析
作者:吴建荣 李永成
来源:《教育与职业(上)》2020年第08期
        [摘要]以“两高”“两地”为目标的重庆新型城镇化水平、质量、效率同步提升,城市和谐美丽、宜居宜业。而重庆市高职院校数量增长快,布局集中,发展不均衡;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能完全匹配。对此,文章提出以下高职院校布局及结构调整策略:建立大数据捕获平台,了解地方产业的人才需求;政府构建资源统筹平台,形成高职院校“两适应”布局形态;对接行业与企业的转型升级需求,建立应用型人才继续教育保障机制;夯实专业内涵与特发展,撬动与行业匹配的内在能力建设。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高职院校;布局;结构
        [作者简介]吴建荣(1972- ),男,重庆人,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副教授。(重庆 400038)李永成(1971- ),男,四川达州人,重庆市教育考试院。(重庆 40114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类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重庆高职教育布局和结构调整研究”(课题编号:19SKGH271)、2018年重庆市教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两链对接的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183258)和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职营销专业人才工匠精神培育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8-GX-4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5-0051-07
        一、问题的提出
        自《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以来,以城乡统筹一体化带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为手段,以建设生态宜居环境、促进城市和谐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根本目标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不同程度地认识到人才培养对于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镇化由传统的偏重城镇数量增加或规模增长向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城镇质量内涵提升转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属于兼具专业性和职业性的教育,其目的是为促进企业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区域经济发
展过程中发挥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职能。2019年年初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为未来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区域经济发展在从对机器和设备依赖程度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对技术、资本、智力依赖程度高的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作为高职教育办学主体的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数量、质量及区域分布量是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重庆教育考试院报名网        研究高职院校布局及专业结构,对于厘清国家高职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地理特征,进而充分发挥有限的教育资源使用效率至关重要。然而,许多地方高等职业教育布局及专业结构同质化现象严重,造成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和区域产业需求侧在质量、数量以及结构上不能完全适应,由于二者匹配度低造成的结构性失业与摩擦性失业阻碍了区域经济发展,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高职院校在区域内的合理布局、调整与人才需求匹配的专业结构,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助推注重以人为本、城市内涵质量提升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术界关于高职院校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开展:一是高职院校布局与区域经济协调性的角度。例如,宋亚峰等运用多元线性回归
模型对所有可能影响高职院校布局的因素分析发现,高职院校空间布局结构合理与否,事关高等职业教育发挥社会服务能力的效率及效果,也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與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王延强指出,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在一定区域内“供需一体化”的匹配程度将最终影响“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中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张海娟分析了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从人才供给、产学研协同、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打造终身学习基地等多方面提出了对策。胡元庆、袁世军从适应性和贡献率的角度指出,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发挥了重要的人才供给作用。任爱珍、冷雪峰认为,区域内产业结构变化与区域经济的动态发展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而决定了区域高职院校的空间布局。李小娃在对我国当前高职院校地理布局的结构特点开展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我国高职院校东部、南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地理位置布局不均衡的现实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整策略。二是从新型城镇背景下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一致性的角度。例如,阚大学、吕连菊基于职业教育对城镇化建设的作用,比较分析了美国高职院校社区化教育、德国二元制模式以及澳大利亚TAFE模式的优劣势,认为其在助推城镇化建设方面成功的经验值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职院校借鉴。李营从新型城镇化对地方高职院校改革的基本诉求出发,提出新型城镇化所带来的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共生共荣关系,促使地方高职
院校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必须自我完善,才能在巨变的社会中立足。曹刚、邓红彬认为,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己任的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并更好地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证实了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劳动力市场相协调的重要性,对于二者的相关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很少提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布局和结构调整。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两高”(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两地”(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目标定位为当前重庆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当前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下,研究占据超过重庆高校总数(65所)“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39所)的布局及结构调整策略,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和实施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育人机制,从而进一步提升重庆高职教育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对我国其他省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与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重庆市高职院校布局与结构现状分析
        近年来,重庆市政府重点加大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扶持。根据重庆市教育考试院统计数
据,从示范(骨干)校建设,到优质校建设,再到“双高计划”(中国特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高职院校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都取得了跨越式发展:39所高职院校(17所民办、22所公办)分布在重庆38个区县,在校生规模近30万人;建成了6所国家级示范(骨干)高职院校(3所示范高职院校、3所骨干高职院校),5所高职院校入选《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项目,10所高职院校入围“双高计划”,25所高等职业院校共68个专业被认定为国家骨干专业。然而,作为传统的以工业发展为基础的城市,在以“两高”“两地”为目标定位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重庆高职院校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以“两高”“两地”为目标的重庆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分析
        重庆市是我国人口最多和面积最大的直辖市,全市总面积82370平方千米,下辖26个区、12个县(含自治县),共计38个区县。在国家战略定位上,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新的历史时期,重庆市以“两高”“两地”目标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关键,以提高管理与供给效率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城镇化水平、质量、效率同步提升。城镇化是工业、服务业在城镇集聚、大量农村人口转向在城镇居住的过程。近年来,重庆市通过实施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统筹发展战略,有力促进了经济支柱产业与城镇的互动融合发展,“产业跟着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建设用地跟着产业和人口走”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初步形成,城镇化水平、质量与效率方面同步提升: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城市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更加注重绿低碳,实现了居民生活更有质量、管理和供给更有效率的城镇化。
        2.城市和谐美丽、宜居宜业。新型城镇化从本质上要求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和城镇化。为此,要满足农村人口城镇化、市民化后的可持续发展,重庆市加强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市管理更趋人性化、智能化,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左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8%、95%以上,城区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年均65%以上,重庆城市环境更加宜人宜居。
        (二)重庆市高职院校布局与结构现状分析
        1.院校数量增长快,布局集中,发展不均衡。根据重庆市教育考试院统计数据,重庆高职高专院校从2007年的23所增长至2019年的39所,增长率为69.57%,增长速度排名全国第二;39所高职院校分布在其中的16个区县,院校覆盖率占42.11%,尚有22个区县没有高职院校。由于产业集聚及区域经济“引力效应”的作用,从地理分布来看,现有的39所高职院校主要集中分布在重庆主城区(共有15所高职院校,占院校总数38.46%)和重庆西部地区(共有15所高职院校,占院校总数38.46%),重庆东部地区只有万州、涪陵和黔江三区共9所高职院校布局,占院校总数23.08%,尚有22个区县未布局高职院校。从资源投入来看,从示范(骨干)校建设,到优质校建设,再到“双高计划”,政府的专项扶持资金及政策全部投入到主城区的几所院校,导致了高职院校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稀缺的教育资源重复运用,渝东南及东北的高职教育发展停滞不前。
        2.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能完全匹配。根据重庆市教育考试院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重庆市39所高职高专院校招生专业共计约320余个,占2019年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专科专业目录总数的42.33%,招生专业基本覆盖了一、二、三产业对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设立直辖市以来,重庆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产业结构的变化带动了就业结构的变化,从业人员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整体上呈现“三、二、一”分布的产业结构特征,
在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然而,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否能够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除了当地高职院校在地理位置上的布局因素外,关键要看各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劳动力市场的人才供求状况是否匹配。结合2019年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以及中商产业研究院大数据库,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和匹配度分析发现,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对应一、二、三产业的专业结构为4.81%,47.71%,47.48%,一、二、三产业结构为6.8%,40.9%,52.3%,可以看出高职教育的专业与产业的协调性和匹配度有待提高。据重庆市教育考试院统计数据分析,当前重庆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突出表现为专业设置不均衡,同质化严重:在重庆市高职院校中财经商贸大类、电子信息大类的专业设置最多,造成相关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不高。然而,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以及对大型公共卫生管理事件的应对危机,与之相适应的农林牧渔、社区管理与服务、旅游管理类等专业必然会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相反,相关专业的学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及环境发展变化的需求。
        (三)重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与高职院校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以“两高”“两地”为目标定位的重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方面要求重庆加强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另一方面要求建设重庆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宜人宜居生态环境,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创造居民高品质生活。据统计,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重庆经济发展的支柱领域,一线新增的从业人员8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促进了重庆市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助推了重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然而,结合以“两高”“两地”为目标的新型城镇化建設及当前重庆市高职院校布局形态及结构特点,着眼于打造重庆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圈,重庆市高职院校只有积极适应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根据自身资源及条件,实行差异化办学特,形成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的有效融合,才能更深层次提升高职院校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