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分水油纸伞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邱意之
【期刊名称】《《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9(036)005
【总页数】5页(P47-50,90)
泸州市公务员培训网
【关键词】泸州; 非物资文化遗产; 油纸伞; 创新
【作 者】邱意之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27
一、泸州分水油纸伞发展历史
泸州江阳区分水油纸伞历史悠久,距今已400多年,经历过鼎盛、衰败、复苏、发展的坎坷之路。分水油纸伞在清朝一直为贡伞,直到清中后期才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并形成制作工匠多、工艺水平高、使用者众多的现状。据史料记载:“泸制桐油纸伞颇为有名,城厢业此者二十余家,崇义分水岭亦多此业,而以分水岭所制为佳”。由此可以窥见当时分水制伞业的兴盛。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是泸州分水油纸伞厂的“黄金时期”,泸州境内有大小伞厂100多家,从业人员过万,“家家都有制伞匠,户户都会编伞线”,年制伞2000万把,制伞已经成为当地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直到七十年代,泸州都是我国最大油纸伞生产地,以生产“大红伞”而享誉国内外。七十年代后期,因价格低廉、实用方便尼龙折叠伞的大量出现,曾经辉煌的手工油纸伞市场逐渐萎缩,制伞企业纷纷关门停产。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分水油纸伞厂曾尝试转行生产钢骨布伞,但由于生产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低下,转型失败,当时在厂里工作几十年的毕六福承包了油纸伞厂,带领家人仍然坚守着制伞的工艺。二十一世纪初,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在泸州江阳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分水油纸伞的制作工艺”于2008年成功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水油纸伞自此开始走向复兴之路,毕六福也成为国家级法定油纸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09年,泸州市毕六福伞业有限公司成立,“毕六福”油纸伞品牌正式创立,分水油纸伞经历了从无品牌到有品牌的历程,至此,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创新发展开始走上法制化和正规化的道路。
二、当前分水油纸伞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
申遗之后,分水油纸伞在政府等多部门的大力扶持之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分水众多的油纸伞公司惊喜地看到了传统技艺潜在的市场价值及带来的可观利润,油纸伞企业开始大规模扩张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最典型的是国家法定传承人毕六福的制伞有限公司,公司人数达到100多人,油纸伞年销售量由之前的1万把增加到10万多把,年销售额也由几万元迅速增长到几百万。油纸伞极速发展的背后,在环境、人、产品、企业四方面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一)环境方面
1.非遗相关人包括政府、传承人、工匠等片面的非遗传承观念难以形成油纸伞良性发展大环境
早在2004年泸州市政府就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并逐渐建设成为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旅游组织中心。在此大趋势下,政府投入人力、物力大力扶持分水油纸伞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与经济紧密捆绑,是实现地方经济利益大丰收的有效手段。
另一面油纸伞传承人及工匠也普遍存在传承意识淡薄的问题。油纸伞传承人为了公司的生存频繁奔走各种展会活动,并未开展切实有效的传承活动或技艺研究,工匠大多认为保护和传承是国家、政府、传承人的事情,制伞只是养家糊口的工作而已。
2.分水油纸伞传承硬件设施完善不到位
经与毕六福交谈得知:成功申遗之后,泸州江阳区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改善油纸伞生产条件,建立油纸伞生态原料基地,为油纸伞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做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工作。后来政府每年仍投入一定经费到油纸伞硬件设施建设,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需求相比,政府投入仍显薄弱。加之分水距离泸州市有一定的距离,交通非常不方便,且没有其它旅游景点,政府并没有对分水进行更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因此,整个分水老街缺少住宿、饮食等基本的硬件设施,尽管拥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仍然很难吸引专业人士长期驻此学习技艺和开展保护传承活动。
(二)人的方面
1.传承人文化素质整体不高
一直以来,中国传统手工艺都是师徒传承的模式,师傅言传身教,徒弟拜师学艺发扬光大。与全国其他传统手工艺相似,分水油纸伞的传承人前期是手工艺的学习者,后期是经营管理人员,传承人本身受文化教育较少,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创新及生产管理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分水油纸伞技艺的第七代传承人毕元绅是目前分水制伞行业中唯一的大学生,加之分水从事该行业的人员基本是中老年,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因此分水油纸伞传统手工艺生产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需更多专业化、高素质人才来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2.传承主体没有形成梯队建设
油纸伞传统工艺复杂考究,近百道工序全手工分工合作至少耗费半个月才能制好一把油纸伞,成本高,利润低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现留在分水的传承主体既分散又集中,且大多年龄已在50岁以上,尤其渡伞工序中更是清一的中老年女性。虽然成功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政府出面举办了培训班,培训学员100多人,其中也不乏年轻人,但由于制伞技艺经验需要时间的积累,很多参加过制伞技艺培训的年轻人在坚持一两年后纷纷转岗,离开了制伞行业,到目前培训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三)产品方面
1.油纸伞工艺品质有待提升
成功申遗后,为了更好的促进油纸伞的销量,作为厂长的毕六福频繁出现在各类非遗相关的大会、展销会及展览现场,并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如何改良油纸伞的传统手工技艺,如何改善产品制作工艺细节及提升产品的艺术品质等。和台湾开发成熟的美浓油纸伞品牌相比,分水油纸伞的工艺品质及文化附加值差距还很大,还存在很多基础手工技艺方面的问题,如包裹不细致的伞顶,未刷均匀的桐油,印刷不精美的伞面图案以及个别未打磨干净的竹刺等,在没有解决这些问题之前,油纸伞的任何创新都是徒劳的。
2.油纸伞创新力度有待加强
分水油纸伞对制作技艺的传承基本上是模仿传统,技艺上的思考和创新不够,缺乏一套科学系统的研究和开发。这些年,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以及满足不同消费体的需求,作为分水油纸伞技艺的第七代传承人毕元绅主要负责油纸伞的创新设计,如与深圳紫苑公司共同开发了手工造花草纸,改革了油纸伞图案及印刷方式,但改革力度不大,创新形式比较单一,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尤其是年轻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