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历史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思想的表述正确的有______。
  ①思想是同志个人思想的总结
  ②主要来自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③它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④它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源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主要是由于______。
A.有众基础 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彻底反帝反封建 D.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出工鹭鸶探雪,收工流星赶月。干农活李逵说苦,挣工分武松打虎。”这首打油诗说明了______。
A.三大改造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人民公社化运动促进了农民觉悟的提高 D.“一大二公”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苏联工业总产值由1927年的世界第5位上升到1937年的世界第2位,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大约2%上升到大约10%。这说明______。
  ①苏联执行了工业化方针
  ②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③苏联由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国
  ④苏联继续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下列有关工业革命的史实可以作为此言论最有力依据的是______。
A.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提高了纺纱的功效 B.瓦特改进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C.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D.蒸汽的使用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6、“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关于这首古诗,下列表达最准确的是______。
A.说明了当时贫富悬殊、土地兼并严重 B.揭示了当时赋税徭役沉重的历史事实 C.全面反映了当时的农业和商业状况 D.可以以诗证史,了解当时社会情况
7、1967年,西欧一些国家建立欧共体的目的是______。
   ①寻求安全保障
   ②加快经济发展
   ③抗衡超级大国
   ④加强国际合作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1958年,苏共中央通过决议要求对拖拉机站进行改组,把其拥有的农业机械转卖给集体农庄。至1959年底,在苏联全国原有的近8000个拖拉机站中只剩下了34个,同时又取消了集体农庄的农产品义务交售制,代之以统一采购的办法。这一措施______。
A.彻底摆脱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B.实现了农业集体化改革目标 C.反映赫鲁晓夫改革具有盲目性 D.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发展
9、1999年,利物浦市政厅正式就那段历史道歉:“为城市在这样一场人类悲剧的贸易中扮演的角表示羞愧和懊悔。”利物浦过去承担“人类悲剧”的角指的是______。
A.在远东建立东印度公司 B.在大洋洲进行欺诈贸易 C.在美洲掠夺金银 D.在非洲进行奴隶贸易
10、西方史学界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阶段。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根据这一认识,可能会对15世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些重大事件评价较高?______
   ①新航路开辟
   ②早期殖民扩张
   ③工业革命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下列历史现象没有受古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是______。
A.城邦公民 B.公民政治 C.城邦特点 D.殖民扩张
12、科学史家丹皮尔说过:“地位仅次于天使的人类本来是从宇宙的中心地球上来俯览万物的,而今却变成了围绕着千万颗恒星之一旋转的一个偶然的小行星上面有机发展锁链中的一环。”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______。
A.经典力学将天地运动统一起来,因而人类不该俯视万物 B.日心说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看法,从而否定了人是万物之灵 C.相对论弥补了对宏观世界认识的不足,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D.进化论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和密切相关的,人类并不比其他生物更尊贵
13、中国茶叶输英总值在1781—1790年间是9626万元,英国毛织品等货物输华总值在1781—1793年间是1687万元,仅及中国输英货价的1/6。因此,英国必须以大量白银来抵付贸易差额。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英国______。
A.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 B.操控三角贸易,发展制造工业 C.协定中国关税,控制中国海关 D.推行贸易,改变贸易格局
14、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讲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绘画艺术体现淡雅含蓄、形神兼备的风格,追求自然美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这一艺术追求体现的思想源于______。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15、下列关于唐代历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_。
A.饮茶之风风靡全国 B.人们可以用上青瓷碗、白瓷壶 C.农民可以用曲辕犁耕地,筒车灌溉 D.除夕夜,百姓挂年画,贴“桃符”
16、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下列既是原因又是结果的是______。
A.迁都洛阳 B.军队战斗力提高 C.社会矛盾激化 D.北方民族大融合
17、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
A.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B.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 C.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D.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18、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比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不同之处是______。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19、据文献记载:“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放流人民也。远去乡里,弃坟墓,依倚大家,聚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因此,西汉统治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______。
A.设置官员,强化私营产业的管理,规范市场 B.盐铁官营,政府直接控制关键手工业的生产 C.颁布法令,禁止人民离开土地,从事工商业 D.征收重税,从私营工商业活动中掠夺利润
20、杨秀清在《谕英使文翰》中说:“尔海外英民,不远千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亦当嘉汝忠义也。”这表明太平天国的局限性在于______。
A.力图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B.小农的保守意识 C.没有与外来反清势力联合 D.对西方列强本质认识不清
21、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说:“……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出最有意义的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这种文学流派是______。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 D.印象主义
22、1882年9月的某个夜晚,随着珍珠街电厂的并网运行,白炽灯点亮了纽约的许多街道,人们被这种场景震撼。这成为当时街头巷尾热议的新闻。上述情景应发生在______。
A.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 B.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 C.第三次工业革命期间 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23、一位年轻旅行者叙述自己的生活经历:“小时候,每天走过一个广场上学,可以看到马克思与列宁的铜像,后来铜像拆了,国歌换了,就连使用的钱也改了。原本哪里都不可以去,现在可以在世界各地旅行,倒是最近又换了一种钱,还不太适应。”根据你的历史知识,这位年轻旅行者最可能来自______。
国家考试报名中心
A.民主德国 B.古巴 C.朝鲜 D.越南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也出现了失误。下列主要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______。
   ①抗美援朝
   ②粉碎“四人帮”
   ③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④“文化大革命”
   ⑤“”运动
 A.③①④⑤② B.①③④⑤② C.⑤③①④② D.①③⑤④②
25、基辛格在《大外交》中说:“20世纪最能左右国际关系的、作风却也最矛盾的国家则非美国莫属,再没有其他社会像美国一样,既绝对坚持、绝不容许外国干预美国内政,又如此一厢情愿地认定美国的价值观是放诸四海皆准的。”美国的矛盾心态体现了______。
A.美国坚持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B.美国的价值观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 C.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D.美国外交思想上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立
二、简答题
26、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27、简述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沿革以及特点。
28、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国际社会态度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变化的国内外因素。
三、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案例一:两位教师在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时,针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都设计了问题。甲教师的问题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乙教师的问题是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为什么资产阶级革命却首先在英国爆发呢?
  案例二:下面某教师讲授“战争”时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在上学期已学习过中国古代史,请思考一下,中国近代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到什么时候为止?”
  生1:1840年开始。
  师:对。那什么时候结束呢?
  生2:1927年。
  师:不对,应是1949年。
  (紧接着教师进入新课内容的讲授)
  问题:
29、对案例一中甲乙两位教师为进行谈话法所设计的问题进行评价。
30、结合案例二,谈谈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谈话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问题:
31、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据材料二,指出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