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影响力评价研究
作者:金淑兰
来源:《出版广角》2017年第24
        【摘 要】 文章以2011年教育部评出的第二批名栏为研究对象,对24期刊名栏2012—2016年的载文量、被引频次、网络下载量、基金论文比等进行分析,并将其与2007—2011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对比结果发现:部分栏目载文量有下降趋势;评价时间对被引频次有重要影响,但对网络下载量影响不显著;基金论文比与发文量没有必然关系;研究内容过于狭窄的栏目较难获得高级别的项目资助。
        【关滨州教育网成绩查询 词】名栏建设工程;影响力评价;载文量;被引频次;基金论文比
        【作者单位】金淑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于2004年启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工程,至今共评选出65个高校学报名栏,其中200416个,201124个,201425个。潘国琪指出,名栏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
绩,如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学科建设的进程,促进服务社会功能的发挥等,但也出现了发文量与优质文章有所减少,服务社会与推动所在刊物整体质量的功能发挥得不够的问题[1]。毛红霞调查了57个名栏在地域、核心期刊、学科、母体高校层次和期刊类型方面的分布情况,发现现有名栏存在分布不均衡的现象[2]。从研究内容来看,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名栏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5],而对其学术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极少。仅见于郭丽娜的《高校社科学报名栏工程研究》对第一批名栏的总载文量、总被引频次、基金论文比和数据库收录情况进行了分析,王晓鸽的《高校哲学社科学报名栏目研究》对第三批名栏的发文情况、基金论文比、获奖情况以及数据库收录情况进行了分析,而对于第二批名栏的学术影响力研究还较为欠缺。本文以教育部第二批名栏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12—2016年的各项影响力评价指标,与2007—2011年的综合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其学术影响力的变化情况。
        一、学术影响力指标
        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名栏工程的学报共有24家,详见表1。本文选取的学术影响力指标主要包括载文量、被引频次、网络下载量、基金论文比等。所有数据均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得到。
        1.载文量
        期刊的载文量是期刊输出信息能力的标志,也是衡量期刊吸收和传递信息能力的主要指标。调查发现,2012—2016年各期刊名栏的载文量没有明显的规律变化,且无固定数量,每年均有增减。年发文量在10篇左右的期刊栏目有6个,即《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的《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的《北京学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的《修辞学大视野》、《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的《物流研究》、《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的《船山研究》、《河北大学学报》的《宋史研究》。《滨州学院学报》的《孙子研究》栏目载文量递减趋势较为明显,从2012年的41篇下降到2016年的13篇,降幅达68.29%;《西藏大学学报》的《藏学研究》栏目除2012年发文29篇,其他年份的发文量均在50篇以上,较为稳定。从年均载文量来看,《装饰》的《特别策划》栏目位居第一(94.8篇),其次是《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的《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栏目(76.2篇),排在第三的是《西藏大学学报》的《藏学研究》栏目(50.6篇);年均载文量最少的是《河北大学学报》的《宋史研究》栏目(9篇)。
        2.被引频次
        有学者认为,被引频次不能很好地反映科学研究工作的质量,因为被引频次还受到与科研质量无关的其他因素的影响[6]。但是,目前该指标仍是衡量论文学术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被引频次仍能反映某一文献在某领域内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教育部第二批名栏2012—2016年被引频次见表2。从表2可知,大部分学报栏目的被引频次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特别是在2015年和2016年呈快速直线下降态势。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评价时间对论文的被引频次有重要影响,某一成果对他人研究工作的价值往往要滞后两年到三年才能显现。2012—2016年总被引频次最高的是《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的《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栏目,达566698次,且该栏目的被引频次呈逐年递增的态势,几乎每年都是上一年度的两倍;总被引频次最低的是《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的《船山研究》栏目,只有26次。从篇均被引量来看,排在第一位的仍是《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的《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栏目(1487.4/篇),其他栏目的篇均被引频次均在10次以下。
        2007—2011年相比,总被引频次和篇均被引频次有所增加的栏目仅有一个,即《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的《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栏目,其他栏目均为减少,且降幅较大。其中,篇均被引频次降幅最大的是《闽江学院学报》的《闽文化研究》栏目,下降了83.68%,其次是《东南大学学报》的《艺术学研究》栏目,下降了82.14%
        3.网络下载量
        近年来,随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从互联网上查询文献已成为科研工作者获取文献的主要手段。因此,论文的网络下载量能够反映出人们对某一论题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也成为反映论文学术影响力和作用的指标之一。2012—2016年教育部第二批名栏网络下载量见表3。从表3可知,2012—2016年总下载量最多的是《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的《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栏目(6232264次),排名第二、第三的分别是《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的《资源环境研究》栏目(105757次)和《装饰》的《特别策划》栏目(105756次)。从篇均下载量来看,排名第一的是《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的《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栏目(16885.3/篇),排名第二、第三的分别是《法律科学》的《法律文化与法律价值》栏目(656.61/篇)和《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的《资源环境研究》栏目(518.42/篇)。
        2007—2011年相比,2012—2016年除《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中国地质大学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郑州大学学报》4家学报名栏的网络总下载量有所增加,其他学报栏目均为下降,篇均下载量仅有《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是增加的,其余均为下降。
        4.基金论文比
        基金论文比指在来源期刊中,国家、省部级以上及其他各类重要基金资助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一般认为,获得基金项目是通过严格评议了的,由这些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能较好地反映本专业领域的新动向、新成果,有助于发挥科研导向作用。该指标可反映某一期刊或栏目吸纳基金论文的能力,以及报道本专业领域内最新研究成果的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在教育部第二批名栏中,获得国家级基金项目的学报有10家,分别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上海大学学报》《西藏大学学报》《重庆大学学报》《当代财经》《北京交通大学学报》《中国地质大学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郑州大学学报》《法律科学》;获得省部级基金项目的学报有8家,分别为《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东南大学学报》《浙江树人大学学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衡阳师范学院学报》《闽江学院学报》《河北大学学报》《广州大学学报》。
        厅局级以上基金论文比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的《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栏目(97.38%)、《重庆大学学报》的《区域开发》栏目(88.07%)和《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的《物流研究》栏目(85.29%),排在最后的是《装饰》的《特别策划》栏目(5.69%)。其中,国家级基金论文比属《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的《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栏目最多,达69.03%,其次为《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的《物流研究》栏目(61.76%);省部
级基金论文比最多的是《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的《船山研究》栏目(49.15%),其次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的《教育学/心理学论坛》栏目(37.62%)。
        二、分析与讨论
        1.名栏建设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多样化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发展
        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是高校学术期刊的一个重要功能。专题栏目不仅能够对某一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系统、集中的追踪和探讨,而且能做到多视角、多层面、跨学科研究,因而对读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冲击力。
        从本文分析可以看出,教育部的名栏建设工程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多样化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发展。一方面,很多期刊的栏目推陈出新,为传统文化研究以及新兴学科和交叉性学科开辟了阵营,如《孙子研究》《船山研究》《廉政论坛》《美学·环境美学研究》等,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容,拓展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内涵。另一方面,名栏建设工程推动了高校的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名栏学术研究的基础,而名栏学术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动力。例如,《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的《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栏
目为留学史学科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以该栏目为阵地,江苏师范大学先后成功申报了以留学生研究为主要方向的专门史硕士点、博士点,使学科建设有了依托。再如《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的《资源环境研究》栏目不断推出优秀论文,促进了学校管理与工程、应用经济学博士点的成功申报,为环境资源法学学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栏目建设发展不平衡,综合性栏目与特栏目差异明显
        2012—2016年教育部第二批名栏年载文量最多的达111篇,最少的不足10篇;篇均被引频次最多的达1487.4次,最少的不足1次;篇均下载量最多的达16885.3次,最少的不足60次;基金论文比最多达97.38%,最少的不足10%。可见,各栏目在建设过程中发展差异较为明显,发展不平衡。
        从栏目设置来看,《特别策划》《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资源环境研究》等栏目所涵盖的内容较为宽泛,组稿时选择余地较大,因而发文量较大;而《宋史研究》《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船山研究》等栏目特鲜明,题材集中,稿源有限,发文量较小。总被引频次和网络总下载量也表现出同样的特点,但基金论文比受栏目设置的影响不大,反而发文量较大的《特别策划》栏目的基金论文比最少。从基金论文比排名来看,排在前几位的《体育人
文社会科学》《区域开发》《物流研究》等栏目涵盖范围较广,而排名靠后的《孙子研究》《现当代诗学研究》《闽文化研究》等栏目属于地方特性研究或研究范围较为狭窄。由此可见,栏目类型对于栏目的基金项目来源具有一定的影响,综合性栏目比特栏目更具有优势。
        3.名栏建设集聚效应不显著,部分栏目生长力不足
        刘岸挺在《聚集效应:普通高校学报创建名栏的关键》一文中指出,名刊有赖于名栏打造,特栏目获得社会影响力、成为名栏的关键是扩大其集聚效应,打造过程是集聚效应、权威地位、名栏效应三者的相互生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从本文研究来看,2012—2016年大多数名栏的年发文量不稳定,其中有7个名栏的年发文量呈逐年递减趋势,有6个名栏的年发文量在10篇左右。与2007—2011年相比,年均发文量有所减少的名栏有7个,不变的有2个。可见,目前各名栏尚未对相关稿件形成强有力的磁场效应,发文量没有明显增加,集聚效应不明显。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还是受当前学术评价体系的影响,很多获得名栏资助的学报并非中文核心期刊,在评定职称以及鉴定成果时发挥的作用不大,很多优质稿件并未流向名栏,而是更青睐于核心期刊,因而导致部分名栏优质稿源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