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的历史文化底蕴
  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与六朝古都南京毗邻,素有“金陵屏障、建康锁钥”之称。众所周知,万里长江自天门山起折为北上,“碧波东流至此回”,江南变为江东。马鞍山由此得名为“江东第一城”。马鞍山地区西周时属吴国,春秋战国时属越国和楚国;秦统一时,属丹阳。马鞍山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绚烂的文化,历代名人荟萃。1956年马鞍山建市后,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安家立业,当我们以国家卫生城,全国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为荣的同时,还要骄傲地强调:地处“江东第一城”的马鞍山还是一座文化名城!
  一、历史悠久
  马鞍山地处和县猿人、汤山猿人、繁昌人字洞三处。古人类遗址的中心位置,属长江流域中华文明摇篮的中心地带。通过市内众多的古文化遗址,可以把历史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37处文物爱护单位和1000多件宝贵的出土文物,精确地展示了马鞍山地区悠久的历史。
  (一)马鞍山地区早期遗址丰富多彩,文化信息丰富。
  烟墩山、七亩塘、高个山、郑家等新石器时期遗址表明,马鞍山地区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发达
的农业文明。烟墩山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瓷器、玉器、青铜器等400多件文物充分证明白马鞍山地区早在5000多年前,宗教地位和政治地位就已非常显赫。五担岗、邓家、船墩、荒庙墩等遗址的出土文物表明,商周时期,马鞍山地区手工业文明已达相当高度,人们起先运用制作精致的青铜器物品,依据五担岗遗址出土的文物类别和遗址布局,可以初步推断这里是早期的中心城池。
  (二)马鞍山市的源头可以上溯到三国的姑孰城和东晋的牛渚诚。
  公元222年,三国孙权筑城姑孰。347年,东晋镇西将军谢尚筑城牛渚(今采石一带)。虽然,这“城”与现代的“市”内涵有别,但是,其军事地位、政治地位显赫,且有较大的地域规模(牛渚城达10多平方公里),别处无可比拟。由此,我们可以把这两城视作马鞍山城市的源头。
  (三)采石矶为雄逐鹿之地。 我国古代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
  马鞍山市与六朝古都南京近在咫尺。采石矶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南京的自然屏障,也同时成为闻名的古津渡、古战场,此地曾发生过数十次斗争,史册中载有很多剑影刀光、金戈铁马的采石大战故事。
  (四)馆藏文物类别齐全。
  马鞍山文物管理部门珍藏着丰富多彩、类别齐全的宝贵文物,其中经过鉴定的宝贵文物1028件(套),这些文物绝大部分为我市出土,文化信息精确,文化内涵丰富。其中春秋勾连纹大铙,三国青瓷鸡首罐、青瓷虎子、青瓷羊、孟府君墓志砖、季扎挂剑图漆盘等一、二级文物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二、古文化绚烂
  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马鞍山地区劳动、生息,创建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这一地区以太白墓、朱然墓为代表的墓葬,广济寺为代表的寺庙,太白楼为代表的楼台亭阁等古文化资源俯拾皆是。主要有:
  (一)朱然墓轰动全国。
  马鞍山地区曾先后出土大量三国、两晋时期的古墓葬,其中1700多年前的三国东吴名将朱然墓尤其引人注目。其墓葬为目前已发掘的300多座三国东吴古墓中墓主身份最高的大型墓葬。其墓的结构与墓中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令世人瞩目。尤其是60多件精致的漆器
及其绘画作品,填补了汉代至三国时期漆器工艺及美术的空白。其文物在日本展出期间,曾引发“三国热”。此墓的发掘,被列为80年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觉之一。
  (二)广济寺名冠江南。
  位于翠螺山南麓的广济寺,又名资福院,始建于三国时间,后毁于战火。清光绪年间,重新建立山门、大雄宝殿和观音阁,气概壮丽,为江南名刹之一,素有安徽佛教“祖庭”之誉。
  (三)黄山塔镇守市口。
  此塔位于宁芜路东侧的黄山之顶,为当涂进入市区的标记物。此塔由南朝宋武帝刘裕建立。原塔前有凌敲台,后有怀古亭,为武帝避暑离宫,李白有“长啸倚天梯”诗句赞其雄姿。
  (四)谢公宅争辉青山。
  谢公宅位于当涂青山,为南朝宣城太守谢脁故宅。环宅皆流泉奇石,摩崖石刻。谢脁诗、书、文俱佳,尤擅五言山水诗,有山水诗祖之称,李白对其推崇备至,曾明确表示死后要与谢脁结为“异代芳邻”,留下了文坛千古佳话。
  (五)太白墓古朴高雅。
  太白墓园位于当涂青山西麓,占地6公顷。李白逝后初葬龙山,后人遂其“与谢脁为邻”之愿迁葬青山。园前立挺立的牌坊,园内有李白墓、太白祠、青莲池、十咏亭等古迹,其古朴高雅的布局与李白旷达的情怀、浪漫的诗风相得益彰。启功、赵朴初、林散之、舒同、司徒越等书画大师的题额更使墓园增。宋碑“大唐翰林李公新碑”2000余字,是今人探讨李白最重要的资料。
  (六)谪仙楼辉煌壮丽。
  谪仙楼,太白楼别称。因李白人称“谪仙人”而得名。此楼始建于唐元和年间,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合称“长江三楼一阁”,有“风月江天贮一楼”之美誉,为历代文人雅士所钟情。李白祠、清风亭,同风阁等建筑与太白楼相互呼应,构成了别具特的太白楼古建筑。
  (七)昭明阁遗迹犹存。
  昭明,南朝梁武帝萧衍长子萧统谥号。萧统博览书,编纂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昭明文选》。昭明阁,系昭明太子读书处,位于慈姥山,原有阁、厅、楼和碑刻,现留残碑一块,
上刻有昭明读书的形象。
  (八)三元洞临江欲飞。
  三元洞原为采石江边悬崖绝壁中的自然石洞,清康熙年间,一僧人依崖造屋,设天、地、水三官神位于内,三元洞由此得名。整修后的三元洞,三面临江,跃跃欲飞。游人入洞后,可直达江底;返登其上,既可极目远眺,也可俯视江流。三元洞的有关传闻,折射着中国文化人的道德追求、政治想往和价值取向。
  (九)峨眉亭江月尽揽。
  峨眉亭与三元洞紧邻,因亭飞檐如峨眉而得名。北宋沈括咏其“双峰秀山两眉弯,翠黛依旧鉴影间”。此外,文天祥、赵孟兆页等人均登亭揽胜,留下佳作名篇。现亭内存碑五块,元碑《过采江诗》尤为宝贵,郭沫若称其为不行多得之物。
  (十)翠螺山古迹荟萃。
  翠螺山一面临江、三面环河,其山上的燃犀亭、醉月斋、赤乌井、怀谢亭等文物古迹随处
可见,尤其是与李白有关的李白衣冠冢、捉月台更具文化韵味。更值得一说的是翠螺山的自然景观非常幽美。长江三矶之首的采石矶突兀江流,有“千古一秀”之美称,是如今长江下游唯一的岸蚀景观。历代文人孟浩然、刘禹锡、王安石、陆游、苏轼……均到此漫游。李白曾多次登矶巡游,写下《横江词》、《牛渚矶》等不朽诗章。
  (十一)明皇窑遥传辉煌。
  当涂青山有两座窑场遗址。南窑专制琉璃,北窑专制砖瓦,是明洪武年间为烧制凤阳皇陵而特建的皇家窑场。现此窑已废,但透过窑址随处可见的琉璃瓦碎片及断砖,不难发觉其从前的辉煌。
  (十二)古诗文争奇斗艳
  马鞍山地区的山水为历代文人雅士推崇备至。闻名南齐山水诗人宣城太守谢朓痴迷当涂青山,称其为“山水都”并筑室凿井,作《治宅》《游山》诗作,当为名人为马鞍山地区留下的较早的佳作。李白一生酷爱山水,尤其钟情马鞍山地区,给马鞍山留下了60多首(篇)诗文。其中的《登天门山》、《姑孰十咏》、《横江词六首》、《夜泊牛渚怀古》等成为千古绝唱,
广为传诵。李白逝世后,刘禹锡、白居易、贾岛、李绅、杜牧、韦庄、梅尧臣、杜荀鹤等一大批诗人即到马鞍山拜谒李白墓,李白祠和李白衣冠 冢,留下了大量的华章佳句。其中刘禹锡的《泊牛渚》、白居易的《李白墓》、杜牧的《牛渚》等诗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仰慕之情。截止清末明初,马鞍山地区已积淀了赞咏李白及其胜迹的诗文1100余首(篇),楹联130多幅,各类碎文、序文、祭文数百篇,涉及文化名人和文臣武将600多人。
  (十三)古碑刻丰富多彩。
  大量的古碑刻散落在城乡各地。其中太白墓内的李白全身像碑、唐李华《古文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刘全白《唐古文翰林学士李君碣记》和裴敬的《翰林学士李公墓碑》以及范传正撰写的《大唐翰林李公新墓碑》,为考证李白生平创作与思想供应了真实的第一手资料。采石峨眉亭内的宋碑、元碑、明碑,被郭沫若先生称之为“不行多得之物”。此外,横山“石门、慈姥山“昭明太子碑”、太白楼内的重修太白楼记碑、梅花碑、虎字碑、然犀亭碑等均有极高的文化价值。马鞍山麓的“江东第一城”虽然为当代人所刻,但其社会价值也绝不行小视。
  三、名人辈出
  纵观历史,马鞍山地区历代皆出名人与这片土地结缘,或在此建立奇功,或寄情山水,虽为客籍,但早已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主要名人有:
  (一)楚霸王叱咤风云。
  2200多年前,项羽率8000精兵从采石渡江北上征战秦兵,创立霸业,后被刘邦挫败,南逃至乌江,自觉无颜再见江东父老,遂拔剑自刎。其先行渡江至东岸的乌骓马见主子身亡,即返身跃江,鞍鞯落地,留在江东。相传,今马鞍山即为项羽马鞍幻化。
  (二)周兴嗣朽撰《千字文》。
  《千字文》是封建社会集识字、书法和教化为一体的问世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幼儿启蒙教材,可以称得上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作者是梁武帝的文学侍从“员外散骑侍郎”、当涂的周兴嗣。
  (三)李太白魂系江东。
  李白曾十多次驻足马鞍山,60多首诗文是诗人倾泻给马鞍山的一腔痴情。晚年,李白病逝
当涂。李白是我国诗歌史上少见的天才。可以说,几乎全部的文化人,都会熟记他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天上霜”、“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杨州”等诗句,并从中受到最早的审美启迪。
  (四)樊若水巧驾浮桥。
  公元974年,江南进士樊若水经细心策划,仅用三天时间便在采石江面上建立了一座长达6000米的跨江浮桥。这是历史上真正的长江第一桥。宋军借此桥南下攻克金陵,俘获南唐皇帝李煜。
  (五)郭祥正诗风飘逸。
  郭祥正,当涂青山人,北宋诗坛主将之一。郭诞生于官宦之家,十九岁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但因性情耿介,刚直不阿,官场却屡屡受挫。郭诗作频出且有李白遗风,北宋诗坛主将梅尧臣称其为“天才如此,真太白后身”。郭有《青山集》30卷存世。
  (六)虞允文智破金兵。
  公元1161年,南宋江山飘摇欲坠。中书舍人参谋军事虞允文在采石江边慰问士兵时,面对金兵的强大攻势,临危不惧,亲自督战,智获全胜,使南宋转危为安,并持续百年之久。此战成为斗争史上1.8万与40万的悬殊取胜的千古佳话。
  (七)陶主敬恪尽职守。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陶少时博览书,为官恪尽职实,以政绩和品德服人,深得朱元璋赏识。陶曾为翰林院学士,负责议定礼制,终为江西参知政事,卒于任上,朱元璋亲致祭文,遣使吊唁,谥封“姑孰郡公”。陶著述颇丰,有《周易集粹》、《陶学士集》(20卷)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