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人教教材解答
1.《春夏秋冬》中的“春风”“夏雨”“秋霜”“冬雪”指的是什么自然现象?
答:风指的是空气流动的现象,春风即春天温暖的风,也用来比喻和悦的神,如满面春风,或用来比如恩惠。
雨指的是从云层落下的水点。夏雨即夏天的雨。
霜指的是气温降到零摄氏度以下时,接近地面的水汽在地面或物体上凝结成的白结晶体。霜期通常为秋季至春季时间段。秋霜即秋天的霜。
雪指的是云中的水蒸气在气温降至0℃以下时遇冷凝结而飘落的冰花,多为六角形。冬雪即冬天的雪。
2.《姓氏歌》中的“姓”和“氏”有什么不同?
答:姓、氏都是表明家族的字。姓的本义是标示血缘关系的整个氏族的符号,它的产生与母系社会有关。氏本是姓的分支,起于父系社会,祖先的称号、谥号或国名均可为氏。后来姓、氏
逐渐合一,二者不分,统称姓或姓氏。
3.《小青蛙》中的“青蛙”和《动物儿歌》中的蝌蚪分别是什么动物?
答:青蛙是蛙的一种。皮肤光滑,通常为绿并带有灰斑纹,趾间有薄膜相连。生活在水中或水边,擅长跳跃,会游泳,多在夜间活动。雄的叫声响亮。捕食田间害虫,对农业有益。
蝌蚪是蛙或蟾蜍等的幼体。黑,椭圆形,有鳃和长尾巴。生活在水中。
4.《祖国多么广大》中的“祖国”是什么意思?
答:祖国即祖先以来所居之地,国籍所属的国家。
5.《树和喜鹊》中的“鹊”和“雀”有什么不同?
答:鹊专指喜鹊,常用词“鹊起”,形容像喜鹊忽地飞起,比喻名声突然兴起。
雀是一种鸟类,体型较小,嘴短粗,善鸣叫,以植物的果实、种子或昆虫为食。有的叫声很好听。常见的有麻雀、黄雀、金丝雀等。有时特指麻雀。
6. 汉语拼音音节到底有没有声调
答:音节在语音学上一般指听感上可直接分辨的最小语音片段,由一个相对响亮的音及其前后的辅音构成,有时也可以没有辅音。如han(汉)就是一个音节,其中,a是一个相对响亮的音。在汉语中,音节也是声调、轻重音等超音段成分的承载单位,所以有时也将声调看作音节的一部分,如hàn(汉)也是一个音节。
7. 《端午粽》中的“端午”是什么节日?
答:端午是中国传统节日,在农历五月初五。民间在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船,纪念两千多年前投江自沉的伟大诗人屈原。又称端阳。
8.《彩虹》中的“彩”与“采”有什么不同?
答:“彩”指物的颜、彩和花样等,如“剪彩、挂彩、喝彩、精彩、出彩、光彩、五彩缤纷、丰富多彩、异彩纷呈”。
“采”主要指人的神、精神,如“兴高采烈、神采飞扬、一睹风采、文采过人、无精打采”。
9.《狐狸和乌鸦》中“唱了起来”的“起来”读不读轻声?
答:“起来、下去、上来、上去、出来、出去、过来、过去、进来、进去”等趋向动词的读音:
(1)趋向动词在动词、形容词后作补语,轻读。如“你快起来”中的“来”,“做起来”“高兴起来”的“起来”。但是,如果趋向动词前有“得”或“不”,趋向动词就重读。如“他起不来”中的“来”,“拿不/得起来”中的“起来”。
(2)动词后的复合趋向动词(如“起来、 进去”等)中间插入其他成分时,后一个趋向动词轻读。如“唱起歌来”“走进教室来”之类句子中,“来”轻读。
10.《小池》中的“树荫”和“树阴”有什么区别?
答:“树荫”指的是树木的枝叶在日光下所形成的阴影。“树阴”同“树荫”。
11.《惠崇春江晚景》中的“蒌蒿”是什么植物?
答:蒌蒿,草本植物。叶子背面密生灰白细毛,花冠筒形。干的茎叶点燃后生的烟能熏蚊
蝇。
12.《忆江南》中的“江南”指的是哪里?和“江东”“江右”“江左”有什么区别?
答:“江南”指长江以南地区;特指长江下游以南的苏南、皖南、浙北地区。
“江东”古代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南岸地区。也指三国时期的吴国地区。
“江右”古代指长江下游以西的地区,即今江西省。
“江左”古代指古代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今江苏省南部地区。
13.《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的“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为什么用“功夫”不用“工夫”?
答:这里的“功夫”指的是为获得本领、技能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常用搭配“下功夫”,而“工夫”指的是花费的时间,如“不到半天工夫他就修好了汽车”。
14.《剃头大师》中的“央求我替他剪头发”里的“央求”和“恩求”“哀求”有什么不同?
答:恳求、央求、哀求都有提出某种请求、希望得到应允的意思。“恳求”强调态度真诚、恳切。“央求”强调一再恳求,说话人内心极为迫切。“哀求”语气最重,指苦苦地请求,如“敌人跪在地上苦苦哀求饶命”。
15.《海底世界》中的“乌贼”和“章鱼”是同一种生物吗?
答:“乌贼”是软体动物。身体盾形而扁平,边缘有狭窄的肉鳍,头两侧有一对大眼,口周围有10条腕(其中两条较长),腕内侧有吸盘。内壳厚,体内有墨囊,能放射墨汁躲避敌人。吃虾、幼鱼等。生活在海中。俗称墨鱼、墨斗鱼。
“章鱼”是另一种软体动物。身体卵圆形。头两侧有一对眼,口周围有8条腕,腕内有吸盘。有的体内有墨囊。吃虾、鱼等。生活在海中。又称八带鱼。
16. 轻声字应该怎么标调?
答:轻声是在一个词或一句话里,失去了原有的声调、念得又短又弱的字音。如“妈妈”“回来”“好吗”“木头”中的后一个字音。又称轻音。轻声不标调。
注意:轻声是一种特殊的连读变调。轻声没有固定的音高,在阴平、阳平和去声后面读一个很短促的、较低的降调,而在上声后面则读一个很短促的、较高的平调。从源头来讲,任何一个轻声字都有本字调。如“刺猬”的“猬”读轻声,但单字“猬”读本字调wèi。
17. 变调字应该标注本音还是变调后的读音?
答:“变调”是指两个或多个字连读时,字调发生改变的现象,常见的如“一”“不”和“上声+上声”声调结构的双音词的前字,只标本声调,不标变调。
18、大熊猫是猫吗?
答:熊猫是哺乳动物。样子像熊,眼圈、两耳、四肢和肩膀为黑,其余部分为白。视觉不发达。不惧寒湿,不冬眠。性情温顺。爱吃竹叶、竹笋。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的高山里,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又称猫熊、大熊猫。
19.《大林寺桃花》中的“长恨春归无觅处”里的“恨”是有怨气的意思吗?
答:“恨”有三种常见释义。第一种是有怨气,如“怨恨”;第二种是遗憾,不满意,如“悔恨”;第三种是仇,如“报仇雪恨”。这里的“恨”是遗憾、不满意的意思。
20. 谚语指的是什么样的语言?
答:“谚语”是熟语的一种,用简练通俗的语言反映深刻的道理,是民间广泛流传的固定短语。如“百闻不如一见”“无风不起浪”等。
21.《咏柳》中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碧玉”是什么?为什么用“妆”而不用“装”?
答:碧玉指的是绿或暗绿的软玉,可作装饰品。旧指出身普通人家而貌美的青年女子。
妆、装都有“修饰、打扮”的意思。“装”指假扮,通过改变装束、容貌掩盖本来面目使人认不出来,如“装扮、乔装”;“妆”指通过修饰面部等使容貌美丽,如“梳妆打扮”。
22.《开满鲜花的小路》中的“鼹鼠”是什么动物?
答:鼹鼠是一种哺乳动物,外形像鼠,身体矮胖,四肢短,头尖,嘴长,耳小或完全退化,眼小,尾巴短。前肢有五爪,掌心向外,强健有力,是掘土的器官。生活在地下,昼伏夜出,在土壤里挖掘隧道,捕食昆虫、蚯蚓等,也伤害农作物。
23.《笋芽儿》中的“她站在山冈上”,为什么用“冈”不用“岗”?我国古代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
答:“冈”读gāng,指山脊、山岭,如“山冈、冈峦、景阳冈、井冈山”;“岗”读gǎng,指高起的土坡,如“黄土岗、岗地”,因此在高处的“岗楼”“岗哨”也用“岗”字。
24.《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中的“蒙蒙的细雨”是什么样的雨?“踏着路上的荆棘”中的“荆棘”是什么植物?
答:蒙蒙,形容雨点又小又密。荆棘是丛生带刺的灌木,比喻前进路上的困难和障碍。
25. “的、地、得”的用法有什么区别?
答:在汉语书面语中,“的”是定语的标志,“地”是状语的标志,“得”是补语的标志。如“我的书”“进行详细的分析”“认真地听课”“数学他学得很好”。“双音节形容词+de+双音节动词”组成的偏正结构(如“彻底de解决”),处于主语或宾语位置,de写作“的”;处于谓语位置,de写作“地”。
26. 《中国美食》中提到的制作食物的方法分别是什么?
答:“炒”是把食物放在热锅里,不断翻动使熟。“烤”是用火把食物烘熟。“烧”是用油炸或煽过
后,再加汤汁炒或炖。“爆”是用滚油稍微炸一下或滚水稍微煮一下。“炖”是用小火煮,使食物烂熟。“炸”是把食物放在烧开的油里弄熟。“煎”是用少量的油把食物加热使表面变黄。“蒸”是用水蒸气使食物变热、变熟。“煮”是把食物或器物放在有水的锅等器具里烧。
27. 《手影戏》中的“哼”“嗯”的读音是什么?
答:叹词是表达人们情感和语气的词,具有记音性。汉语中,有些叹词的读音比较特殊,可以直接由一个或两个辅音构成,如哼(hng)、嗯(n或ng)等。叹词的读音可超出其所属的语音系统,所有语言都有这一特点。
28.《画杨桃》中的“老师的教诲让我终身难忘”为什么不用“终生难忘”?
答:终身、终生都有“一生、一辈子”的意思。但“终身”多指切身的事,如终身大事、终身受益、终身禁赛;“终生”多指事业等,如终生从教、奋斗终生、碌碌终生、终生难忘。
29.《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中的“每样东西都必须学会怎么生活”为什么不用“必需”?
答:“须”是“一定要”的意思,而“需”是“一定要有、必不可少”的意思。所以“必须”和“必需”不同,
如“我必须和你一起去”“水是人体所必需的东西”。“须要”和“需要”也不同,如“教育儿童须要耐心”“祖国建设需要科技人才”。此外,“需要”还可作名词,是“对事物的要求”的意思,如“从众的需要出发”“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须要”不能作名词。
30.《羿射九日》中的“连地上的沙石好像都要熔化了”为什么不用“溶化”或“融化”?
答:“溶”指物质在液体里化开,“熔”指固体受热变成液体,“融”特指冰雪等变成水。此处应该用“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