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20~589年)(9年4考,1~2题,1~2分)
时序坐标
国际视角
考点1赤壁之战[9年1考]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北师:七上P86~89;统编:七上P75~77 2011版课标: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鼎立形势图
【关联速查】:卫温到达台湾(P
21)、澎湖巡检司设立(P 35)、郑成功收复台湾与台湾府设立(P 43)、台湾建省(P 43)、日本割占台湾(P 57)、台湾光复(P 82)、国民党残余势力退据台湾(P 87)、海峡两岸的交往(P 112)
考点2两晋南北朝的更替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北师:七上P 86~89;统编:七上P 75~77
2011版课标: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我国古代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
【知识延伸】古代三次人口大迁移:西晋“永嘉之乱”(黄河流域→江淮地区);唐朝“安史之乱”(人口大量南迁,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北宋“靖康之难”(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考点3北魏孝文帝改革[9年1考]北师:七上P96~99;统编:七上P86~89 2011版课标: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关联速查】中外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P8)、北魏孝文帝改革(P22)、西欧封君封臣制(P127)、大化改新(P129)
【名词解释】
1.少数民族封建化:指少数民族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主要体现为生产方式和文化的改进。
2.民族交融:指不同的民族由于长期相处,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生活方式等方面达到一致的过程。
【归纳总结】古代三次民族交融的高潮: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文化交流和战争,促进了民族交融,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②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交融。③辽宋夏金元时期:战争频繁,民族政权并立,促进了民族交融。封建生产方式逐渐向边疆地区扩展,周边各族迅速封建化。
【异同比较】
1.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项目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不
点措施
(1)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3)推行郡县制(1)说汉语、穿汉服、改用汉姓;(2)鼓励与汉族联姻;(3)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和礼法解决的主要矛盾解决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旧贵族之间的矛盾解决鲜卑族落后文化与中原地区先进文化之间的矛盾
形式废除旧的奴隶制度,建立新的封建制度
直接借鉴中原地区先进的制度与文化,推行汉
化政策相同点(1)性质相同,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2)都受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3)影响相同,都
顺应了时代潮流,加速了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都为后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封建统治者领导的改革(见专题P 217)
考点4祖冲之书法艺术北师:七上P 100~102;统编:七上P 91~95
2011版课标: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
考点52011版课标: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