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量新媒体微平台和互联网组的建立,拉开了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序幕。海量和朋友圈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种理论话语上的去中心化和对话语霸权的消解。但是,狂欢式的批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圈层化分流化现实。
以趣缘为纽带的同质化个体借助数字技术的东风,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网络文化,并成为今天人们网络化生存的真实写照。圈层化批评成为很多人在网络空间中探寻人类联系的新机制。隔圈如隔山”“说了你也不懂”“懂了你也不听”“听了你也不做成为很多网络批评体圈层化的形象表述。当我们将不懂勿犯视为网络时代圈层化交往的基本礼仪时,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网络评论经常出现非黑即白的对立与争吵了。更重要的是,数字媒介技术不仅改变了社会关系的生态圈,也改变了当前文艺批评的生态场域。在数字圈层化背后的生成机制中,商品、资本、消费以及流量等因素其实发挥着比批评话语本身更加重要的作用。
数字技术应用的多元化,使得个体在网络空间中的交往更加频繁,同时由于个体多重身份的叠加,网络空间中的评论话题更加多样化、程度也日益深化,并呈现出越来越细碎化和蜂化的发展趋势。每个通过划定特定的网络空间进行信息与观点的分享,在信息交流的
过程中吸引更多人加入体,并形成笼罩整个体的价值观念。这就是桑斯坦所谓的信息茧房效应,即在看似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我们往往只听我们选择的东西和愉悦我们的东西。个体会在茧房效应的作用下不知不觉地建构起一种信息的自我过滤和自我保护屏障,并在延绵不绝的同质化信息流的轰炸下,形成一种特定的圈层化的认知偏见。
提起圈层,公众的第一反应可能是饭圈。如果说粉丝们将大量时间、金钱投入到追星活动中是个人行为的话,那么饭圈则是追星模式的团队化和体系化。因此可以将饭圈视为粉丝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饭圈批评从语言上来说,多采用圈地自萌造梗的方式,创造独属于自己的行业黑话饭圈批评常常由挪用的语言符号构成,借用了很多二次元的语言符号,又夹杂着英文缩写、拼音缩写等形式。饭圈批评的圈内话语还带有明显的口语化、情绪化和排他性。饭圈批评常常是在固定的贴吧或者线上体中产生的即时性互动,强调交流的具身化和情境化。与学院派的严谨逻辑相比,饭圈批评不仅缺乏必要的学理性,而且很多语言组织都违背了拼写的规则或者语法规范,圈外人很难解码饭圈批评中还存在一定的语言暴力和排他性。粉丝们对某些明星偶像往往投入过多的情感,他们的很多批评都具有一定的情绪化特
征。饭圈的圈层内部也存在着一定的壁垒,交织着潜在的话语斗争与权力的博弈。粉丝们话语权的大小往往与他们的活跃度、发帖数、贡献值等密切相关。有的饭圈内部还出现派系斗争,于是控评、互撕、屠版、人肉甚至直接拉黑某些异见者变成了他们的惯用策略。
(摘自王亚芹《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圈层化破圈之道》)
材料二:
在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时代,文艺批评的权力主要由学院派批评家掌控,普通受众多处于文艺批评权力结构的底层。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媒介技术的多元融合及其重新赋权,无疑为包括粉丝体在内的广大普通受众参与文艺批评、发表个人文艺观点创造了机会与可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粉丝体便能够在文艺批评场域之中占据一席之地。尽管粉丝批评中不乏真知灼见,不过更多的时候,学院派批评家为了维护其专家身份与权威形象,会主动疏离网络社区,并对粉丝批评采取漠视态度,即便有所关注也很难完全认同。粉丝体则出于对文本单一化解读的反感和对文艺批评权威的反叛,而往往提供各种区别于学院派批评的另类阐释。所以,二者基本处于声音对抗或权力话语博弈的矛盾关系之中。在此关系中,身处弱势地位的粉丝体,一方面渴望建构一种自由平等的新型文艺批评公共领域;另一方面
则通过其独特的文艺批评话语体系竭力抵抗来自学院派批评家的权力压制和趣味规训。
依据阿伦特和哈贝马斯的公共性理论,公共领域需要由众多具备主体性、理性精神与批判意识的个体组成,这些个体围绕某些公共事务开展自由交流、平等对话,并且彼此可以被他人看见听见。公共领域的真正实现必须以不同个体的同时在场且所有个体的差异性能够得到充分保证为前提,差异性及包容精神的缺失便意味着公共领域的消亡。显然,粉丝批评离理想的文艺批评公共领域尚有较远的差距。
(摘编自李雷《粉丝文艺批评的形态、策略与抵抗悖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媒体微平台和互联网组的建立标志着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开始,并消解了理论话语霸权。
B. 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生态场域之所以发生变化,除批评话语本身外,流量是最重要的因素。
C. 媒介技术的多元融合及其重新赋权,促使粉丝体在文艺批评场域拥有参与和发言的权力。
D. 身处弱势的粉丝体的批评中也会有一些真知灼见,但它们大多会被学院派批评家所漠视。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字技术应用的多元化和个体多重身份的叠加共同决定网络空间中的评论话题的发展趋势。
B. “饭圈”批评语言大多由二次元的语言符号、英文和拼音缩写组成,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C. 粉丝体对作品的另类阐释只是出于对文本单一化解读的反感和对学院派批评家的反叛。
D. 江西考试网首页由众多具备主体性、理性精神与批判意识的个体组成的公共领域必然具有差异性和包容精神。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引用网络批评体“圈层化”的形象表述,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网络批评“圈层化”的内涵。
B. 材料一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述了网络批评话题“圈层化”的特点,通俗易懂,说服力强。
C. 材料一认为,粉丝之间难以做到自由平等地对话,所以粉丝内部存在壁垒,交织着权力博弈。
D. 材料二中,“依据阿伦特和哈贝马斯的公共性理论”体现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论证的严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