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丛刊》2019.03
97
关于利益共享内涵及社会意义的思考
■赵 隽1 陈 曦2/1.三亚学院;2.北京德恒(三亚)律师事务所摘 要:共享发展理念于2015年被提出,之后此话题就热度不减受到各学者的关注,也因此成为了学术研究的热点话题。利益共享是指公民,市场和政府共同努力,促进社会全体成员参与改革开放的发展。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利益共享发展的理念,认为利益共享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的所有成员都是利益共享的支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是利益共享的对象。社会利益关系将影响利益共享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建立和管理利益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是表达和实现中国政治民主的方式之一。关键词:利益共享 主体 客体 共建共享
目前,我国民生矛盾问题形势严峻、社会腐败现象仍存在、社会贫富差距明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要追其原因有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社会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在实现利益共享过程中未能合理进行存在一定的关系。本文将从共享发展的概念,内涵特征和时代意义等方面阐释共享发展的内涵。从社会目标、作用、主体分类及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来五个角度来分析利益共享的含义,并对利益共享是存在于共建基础之上的共享、利益共享具有合理差别和利益共享是逐步推进的共享三个特点进行分析,最后阐述了
利益共享可以为社会安全稳定提供保障、利益共享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以及利益共享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三个社会意义。
一、共享发展的内涵(一)共享发展的概念要问“共享”与“共享发展”是从何而来,则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开始,对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天下大同”,再到改革开放中的“共同富裕”思想战略,这一系列的发展都表明,从古至今,共享发展思想一直都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美好愿望。从共享语义的角度来
看,“共享”等同于“分享”,这意味着使用权利或信息的知晓权利与他人共享。从共享语用学的角度来看,这里提到的共享有两个方面的解释,首先是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其次还指实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过程。所以共享发展的内涵应该包括参与和分享两个方面。在英文里,英文单词“share ”除了表示分享这一种含义外,它还表示股权、股份、共用和共有等释义。所以,在这样理解下,共享发展有了全新的释义,表示每一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与所有人全面自由发展,在这两者中,形成了一种互助,共生,互利,共同繁荣的协调,互动和多元化。结合从不同角度对共享发展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共享发展概念的概念“国家依照资源共享的服务范围和空间联系,将社会中的资源以及社会的改革发展成果进行一系列的重组、优化、整合,最后,形成了一个定义明确的有机整体,使社会资源的分配完全或接近帕累托最优状态。完成资源分级共享的目标”。
(二)共享发展的内涵特征就当代时代而言,共同发展的最高概念可以用科学的发展观来体现,因此共享发展的内涵也得到了更新。共享发展不仅仅要考虑到各个系统的共享发展,还需要考虑到系统中各个要素的共享发展。因此,共享发展的主要内涵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是整体的协调性。共享开发主要侧重于整体观点,但共享开发不仅仅是整体共享。它将整体共享视为共享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并将共享发展视为整体理想状态和实施过程。共享强调了在整体的环境下,整体中的各个系统和要素间共同享有的理想环境,很大程度上表示在帕累托最优的基础上实现各个系统和要素间的均衡发展,这也意味着共享是所有事物发展的最佳平衡和理想状态。因此,共享发展实际上强调了社会所有成员社会发展成就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其次是开放的互动性。由于各种系统之间的联系,由于系统的开放性,共享开发被置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共同
发展中,因此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共享开发。可以看出,共享发展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目标。实行系统间的共享发展应该满足“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也就是共享发展系统的整体效应要超过各个子系统独立发展效应的总和。从这个层面看来,共享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多层次的交互,强调了整个社会系统下子系统与整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子系统和子系统的内部组件。在系统的发展中共同享用社会资源,以达到两种及其两种以上系统或者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共同发展,实现共享发展的理想状态。
最后,还有全面的多样性。系统中每个元素的整体演变,具有一致的目标和资源共享以及良性循环。共同发展是一个多元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强调全面多元和谐发展,共同发展,不仅是单一制度或单一要素的发展,相反,多个系统或多个元素在实现共同目标的同时全面,全面和平衡地发展。甚至可以说,共同发展是在追求改进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结构增长和多种因素共同发展的理想状态。
三亚学院
(三)共享发展的时代蕴意
把发展作为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必须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是全社会的小康社会,是一个人人享乐的社会,是全地区、全人口的小康。尽力避免少数人享有和部分人享有的情况发生。从共享内容中,需要完全共享。共享发展需要实现社会各界人士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各方面的成就,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实现共同发展。从共享发展的实现途径而言,要实现共建共享。没有高质量的共建,就无法实现高水平的共享。从共享发展的发展过程来看,有必要实现共享的逐步推进。有句话这样说“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对于共享发展也是一样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共享发展的推进要想螺旋桨式的逐步推进、逐步上升。我国正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我们要把握好我国的当代国情、利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需求,实现共建共享,最终发成全体社会成员的共享,加快全
98
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步伐。
二、利益共享的含义(一)从社会目标来看
从社会目标的角度来解析利益共享的含义,则大致可以表述为“利益共享是在利益的基础上承认和尊重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确保社会的共同利益是公平和全面的,并使社会所有成员受益。进而推动上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而在某种程度上,这是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满足一些人的利益需要的情况。
(二)从利益共享的作用来看有学者认为,从利益共享的作用来看利益共享实质上就是随着社会主义发展的不断加快、社会发展进程的继续推进,在努力挖掘社会每个成员的潜力的同时,应保护和保障每个社会成员的尊严,每一位社会成员的需求也应该随着能力的提升而持续提高。
(三)从利益共享的主体分类来看从利益分享主体的分类到分析利益分享的含义,利益分享主要包括地方和中央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利益共享。利益分享,不同行业的利益分享,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分享,城乡之间的利益分享以及体间的利益分享。
(四)利益共享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利益分享主题具有强烈的社会历史氛围。其次是利益共享的主体应该涵盖社会的大多数人。就现在的新时代背景下,为了良好的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应该更多的将利益共享的主体理解为社会全体成员。
利益共享的客体在我国基本国情以及发展状况之下指的是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也就是说,分享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和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成果的分享,这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的社会成就的分享直接相关。只有多方面共同协作才能使利益共享更好的完成。
三、利益共享的特点
(一)利益共享是存在于共建基础之上的共享
共建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通过自己的智慧、劳动等将自身的素质及能力充分的发挥到社会的建设中去,进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帮助的行为。共建共享是相对统一的概念,要求全体社会成员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参与到共同建设中去,并在建设过程中积极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以此为共享提供必要的精神和物质保障。社会所有成员都享有社会的共同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社会所有成员在建设社会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掌握好共建共享两者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生产的飞速发展。在共同构建和共享中存在两种同步和非同步的情况。首先是共建的同时也在共享,在共同构建社会成果的时候也在共享社会的阶段性成果。其次在社会共建的整体效益和成果转化成全体社会成员利益共享是一个长期的转化过程,表现共建共享的不同步。
(二)利益共享具有合理差别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平均主义的分配于社会目标相背离,这种平均主义极易导致“做和不做一个样”,“做多做少一个样”,“你做我做都一样”的消极社会心理。但实际上,共享和平均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首先,共享是在具有合理差别的基础上表现平等,但平均往往追求结果数值的绝对平等;其次,平均伴随着对社会贡献较小的人在分享社会成果时表现对社会贡献较大的人的剥削,而共享是带有公平的共享。具有合理差别的共享主要有涉及两层含义,第一是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同需要的利益在根本上和整体上得到发展、得到共享;第二是各个社会成员具有合理差别的利益能个在个人层面上得到发展、得到共享。
(三)利益共享是逐步推进的共享随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是指对过去的不适应当下社会良好发展的利益关系进行废除,并建立新的符合当代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利益关系。在除旧迎新的调整过程中,利益共享并不能间断性的进行,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要充分理解利益分享,我们必须了解社会中的非对抗性利益冲突。并在解决这个社会非存在性利益冲突的时候不能采取暴风雨式的手段,如果采用简单快速的解决方案,那么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利益。在对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最严重的是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四、利益共享的社会意义
(一)利益共享可以为社会安全稳定提供保障
社会保障和稳定是一种思维的概念。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的稳定。不可否认,社会的安全稳定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社会稳定关系着家庭、经济等多个方面。曾有领导者说过,对于中国来说,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如果没有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什么也做不了,甚至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丢失。实际上,社会中存在各种利益,有时在同一类利益中甚至存在不同的利益。因此在社会利益关系中就表现十分复杂,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相互影响,在各方的利益斗争中就很有可能出现以利益关系不平衡的现象,进而发生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利益冲突。
(二)利益共享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公平正义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社会公平和正义通常以社会合作为基础。社会合作主要包括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利益分享的意义。因为中国现在正处于建立公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期,所以只有将社会中各方的利益关系进行妥善处理,社会各方的利益才能得到妥善处理。坚持效率优先,公平考虑的原则,可以保证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好地实现共同利益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只有重视社会中存在的不公问题,尤其是权利和机会方面的不公问题,并对这些不公问题进行及时处理才能有效避免社会成员出现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心理预期消减的情况。
(三)利益共享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之一是利益共享。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能够使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从而需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当全体社会成员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劳动进行共建,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共享,这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推动了全面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共同繁荣的目的,从而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在这个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只有认清共享发展的内涵和时代蕴意,才能保证共享发展理念得到贯彻落实;只有从社会目标、作用、主体分类和主体
(下转第158页)
158
与客体间的关系来全方位的了解利益共享的含义,才能保证在实现利益共享的过程中不偏离利益共享的发展初心;对利益共享的特点进行充分掌握有助于更好的实现利益共享进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建成,对利益共享的社会意义进行全面的了解可以有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贯彻,更好的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对一个国家而言,利益关系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否,若出现利益关系紧张则象征着社会的不和谐,只有将
利益关系进行良好的整合才能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冲突,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参考文献:[1]马海韵.“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理论内涵——基于社会治理创新的视角[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04).[2]许海东,郑茸.共享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哲学向度及其现实指向[J ].学术论坛,2017,40(02).[3]全洪云.利益共享的内涵及其社会意义[J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4(02).
[4]陈波,洪远朋.协调利益关系,构建
利益共享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 ].社会科学,2007(01).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基地课题“社会阶层冲突与利益共享机制研究”(课题编号:HNSK (JD )18-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断加深对浙商文化内涵的理解,提高自身是对创业文化与创业教育理念的思想高度。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将浙商文化理念融入其中,转变单一的教学管理形式,创新日常教育管理方法,以多样化、针对性的管理手段,根据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需求的实际情况,设计多种教育管理活动,进一步转变学生创业学习的思想。
(二)融入课程体系之中,提高大学生基本创业能力
一是开发浙商文化系列特课程,在通识教育中融入浙商文化,修订教学大纲,将浙商文化与创业教育作为一门新的通识课程纳入必修课程之中,开发特教材。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所编写和开设的《浙商文化教程》课程就较好的实现让初涉创业的“经贸学子”在浙商文化的熏陶下能“快乐学业,满意就业,努力创业”的目标。二是结合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特,在专业教育中融入浙商文化。根据现阶段学生知识结构与技能基础设立教学课程。三是推进浙商创业文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虚拟现实数字教育技术的融入、浙商成功案例创业体验平台、浙商特教育讲师团等的实践应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融入创业实践平台,提升大学生创业应对能力
一是完善校内创业孵化园区建设,丰富创业实践形式,以产学研融合机制的运行为契机,加大与浙商企业的合作,为学生创造与提供多样化深入浙商企业实习的机会,通过在浙商企业实习体验、参与创新实践项目科研创新项目以及实地调研活动等等形式,让学生对
创业有更加直观的清醒认识;二是组建校内浙商创业导师团队,丰富创业实践指导,邀请浙商开展创业实践讲堂,通过分享创业故事以及典型创业案例介绍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浙商多样化的创业过程,教师在创业教学中也可以用情景教学与模拟体验等形式,以企业技术人员,政府创业指导人员、浙商以及教师等组建实践指导团队,针对学生创业
实践项目,进行优质指导[5]
(四)融入校园文化环境,锻造大学生优秀创业人格
一是打造以“浙商文化”为内核校园品牌活动,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浙商讲堂、浙商风云人物展示周、“我眼中的浙商”读书沙龙等一系列社团品牌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为各高校在浙商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实践范本。二是开展灵活多样的“浙商文化”实践展示,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博览会,以科技竞赛、创业大赛的项目为依托,培育新生代浙商。三是开展以寻访浙商创业情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浙江工商大学就曾开展过“寻访业界精英,弘扬浙商文化”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走进浙商博物馆、采访浙商,从实际创业历程与创业需求入手,了解浙商的财富观、社会责任感,背后的成功心理学,进而激发学生们的创业热情。
四、结语
早在1972年联合国发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就明确指出:创造力是最受文化影响的能力。所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
环境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展开联合区域
文化特,可有效深化高校创业文化理念,利用内涵丰富的浙商文化展开高校创业教育,以文化影响力
强化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更有利于地方高校学生展开创业学习,激发学生体的学习积极性与创业意识。
参考文献:
[1]章剑鸣.浙商文化的历史探源[J ].广西社会科学,2005(11):186~188. [2]王景.基于浙商文化视角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探索[J ]. 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3,31(02):19~21.[3]梅红.大学生创业教育调查报告[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7:170.
[4]邱雷鸣.浙商文化融入高职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索[J ].职教论坛,2016 (14):30~33.
[5]鲍高峰.浙商文化视角下民办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探析[J ].现代商业,2015,(15):270~271.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 《浙商文化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Y201738753)阶段性成果;宁波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民办高校德育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GXSZ1600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邵霞琳(1982-),女,浙江宁波人,宁波财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创新创业教育。
(上接第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