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千字文》中的几个问题
作者:段全林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1
        要:《千字文》共1字,有人认为其中有重复汉字。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误解的来源缘于汉字的发展和演变。《千字文》的结尾既不是自谦之词,也不是有些学者所说的没有特别含义,而是作为古汉语中的常用虚词是学童们应该掌握的常识之一。《千字文》中最具玩味的四句话是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这四句话应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条件性、多样性,从唯物辩证法所蕴含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等方面来理解。
        关键词:《千字文》;问题;解读
        作者简介:段全林(1965-),男,河南安阳人,三亚学院人文分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1--02
        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在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诵读《千字文》的今天,有几个问题,尤其是在学术上有争议或理解起来有困难的问题有必要提出来,以抛砖引玉,也就教于方家。
        一、《千字文》是否千言不重?
        有的学者认为,《千字文》共1000字,其中只有一个重复的字,即字。此字在文中出现两次:女慕贞洁纨扇圆洁。有的学者认为,《千字文》实录九百九十四个相异汉字,有6个重复汉字。现以伏俊连、李占鹏注释的《〈千字文〉〈弟子规〉助读》[1]为例,把这6个汉字翻检出来:
        ——周发殷汤 盖此身发 ——玉出昆岗 昆池碣石
        ——戚谢欢招 亲戚故旧 ——云腾致雨 禅主云亭
        ——百郡秦并 并皆佳妙 ——女慕贞洁 纨扇圆洁
        那么,《千字文》到底有没有重复字形呢?笔者认为原版的《千字文》没有重复字形,《千字文》是真真正正的千言不重。
        首先,从文献记载来看,《千字文》不可能有重字。《太平广记》、《刘公嘉话录》中引用《尚书故实》中的说法:梁周兴嗣编次千字文,……其始乃梁武教诸王书,令殷铁石于大王书中,拓一千字不重复者,每字片纸,杂碎无序。武帝召兴嗣曰: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而赏锡甚厚。这段话大意是说梁武帝教诸位王子王孙书法,让殷铁石在王羲之书写的碑文中拓下一千个不重复的字,每字一张纸,没有顺序地杂乱放在一起,所以他召来周兴嗣说:你很有才思,请为我将它们有顺序地编在一起,还要讲究押韵。周兴嗣只用了一个晚上就编好进呈武帝。一夜之间鬓发全白,武帝重重地奖赏了他。
        其次,从字形来看,重字的误解,来源于汉字的发展和演变,主要是文字因简化和规范化所导致的繁体字(含异体字的归属)与简化字的合并、分野。简言之,如果从《千字文》的简化字版本来看,会发现有重字,但如果还原其繁体字字形,就没有重字。下面对上述6个字分别加以分析。
        发:周发殷汤,读阴平,其繁体字为盖此身发 读去声,其繁体字为。所以,繁体字版本为周發殷汤盖此身髪
        昆:玉出昆岗,为昆仑之意,其繁体字为(异体字为昆池碣石为昆明之意,其繁体字仍为。所以,繁体字版本为玉出崑岡昆池碣石
        戚:戚谢欢招中的,其意为忧愁、悲伤,其繁体字为,而亲戚故旧中的,其意为亲属,其繁体字仍为
        云:云腾致雨中的,其意为乌云,其繁体字为禅主云亭中的,其意为云山(山之名),其繁体字仍为
        并:百郡秦并中的,为合并之意,其繁体字仍为并皆佳妙中的,为副词,表示不同事物的同时存在,其繁体字为(该字的异体字写作。)
        洁:女慕贞洁,其繁体字为纨扇圆洁中的 其繁体字为。此二字意义相同,互为异体字,但在古本中,写法不同。
        除以上这6个重字外,有的《千字文》现代简化字版本,还有 2个字也有类似情况,那就是
        巨:剑号巨阙,用于名称,其繁体字仍为巨野洞庭,为巨大之意,其繁体字为
        实:策功茂实字,其意义为事实,其繁体字字形为多士实宁字,其繁体字字形为是通假字,既通字,也通字,此地的为代词字,有兹、此的意思。多士寔宁的意思就是:天下赖此多士得以安宁。
        再次,从读音来看,今天我们看到的《千字文》现代简化字版本的所谓重字,今天读音相同,但在周兴嗣所生活的时代,即梁武帝时代,这些字的读音并不相同。如:两个字,女慕贞洁字,应读古平声;纨扇圆洁字,应读古入声。周发殷汤,读古平声,盖此身发 也读古入声,再考虑到他们的字形不同,意义不同,故实为两字。
        最后,从赵孟頫的《真草千字文》来看,可以确认:《千字文》中并没有重字。误解的来源缘于汉字的发展和演变。
        二、《千字文》的结尾是自谦之词”“无意义的句子吗?
        在《刘宏毅博士讲记》[2]中,刘先生对结尾这两句谓语助者,焉哉乎也的注释为:“‘是说起来,说到的意思。这两句话与上两句都是自谦之词,意思是说:说到我的学识嘛,也就是知道几个助词,焉、哉、乎、也,仅此而已。
        笔者认为,这两句不是自谦之词,也不是有些学者所说的没有特别含义,将其单列出来凑字数的无意义的句子,应译为:说到古书中的语气助词嘛,那就是了。因为:第一,这两句是从教育学童的角度而言的。语气助词作为古汉语中的常用虚词,是学童们应该掌握的常识之一。它们虽无实际词义,却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有暗示作者某种情感、态度、补全语义的作用。语气助词是虚的,但虚实相生、虚实相形,文章才有节奏,有韵味。第二,正是因为助词是虚的,无所寓意,故无所不寓。《千字文》的开头太宏大了,宏大得令结尾成为一件难事。若用愚蒙等诮就结尾了,难免有虎头蛇尾之感,然而,虚而又虚的焉哉乎也正好与实而又实、玄而又玄的天地玄黄形成呼应,使得整篇文章虚实相映,形成一个整体。第三,焉哉乎也四个字仿佛一声意味深长的叹息:据说周兴嗣领过皇命,一晚上才思泉涌,讲一千个拓出来的
三亚学院汉字巧妙组合而成文,清晨对镜自照,却发现鬓发尽白。这也许只是个虚构的故事,然而,却笼上了一层传奇彩。那一夜仿佛已不再是普通的夜了,而是周兴嗣生命的挥洒与缩影;那一夜而成的《千字文》,也不再是简单的文字组合与排列了,而是周兴嗣用毕生的才情、人世的沧桑阅历与对儒家经典语句信手拈来而上演的绝妙舞蹈。周兴嗣就这样悄然完结了舞蹈,只余一声叹息。这一声叹息,语音绕梁,回味无穷,变成了最完美的谢幕。
        三、怎样理解《千字文》中最具玩味的四句话?
        人们一向认为,《千字文》中最具玩味的四句话是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这四句话,该怎样正确理解?能否从哲学角度来解读呢?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条件性、多样性。在这四句中,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且处于条件性联系链条中:因为性静 内心的淡泊宁静),才有了情逸(情绪、情感上的闲适安逸);因为心动(心猿意马、心神不宁),才有了神疲 精神上的疲倦不堪);因为守真(保持纯真的本性),才会志满 意愿得到实现);因为逐物 追求外物),才会意移 志向被改变、转移)。在这四句中,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
志满逐物意移之间还存在另一种联系,那就是相对相反的关系:保持内心的淡泊宁静,才有情绪、情感的闲适安逸;相反,心猿意马、心神不宁,精神就会感到疲倦不堪。保持纯真的本性,你的意愿终将得到实现;相反,追求外物,意志、志向就会被改变、转移
        子思在《中庸》里面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意思是说: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 不生非分之想。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附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命,下不抱怨别人。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靶子,应该到自己身上去原因。子思在《中庸》中的话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不攀比、不比富,不拍马溜须,不怨天尤人,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
实做事。守着这样的真性情,你会志满,你会情逸,你会得到属于你的一切!
        有人说,我们所处的社会在急遽变化,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每个人的生存状况都在发生变化,这么多不确定性天天围绕着我们,我们很难做到性静守真的;还有人说,现代人身上背负着各种各样的压力,面前充斥着光怪陆离的诱惑,谁能做到性静而心不动、守真而不逐物呢?
        面对心动还是不动、逐物还是不逐物这种矛盾现象,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要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来看待。比如,有一次,我坐在出租车上,听见司机看到自己前后都是高档车,于是,感叹道:唉,为什么别人那么有钱,我的钱这么难赚?我心血来潮,问他:你认为世上什么钱是好赚的?他答不出来,半晌才说:好像都是别人的钱比较好赚。这是他性不静的表现,也是他不能守真的表现。其实,这位司机不该心动,不能逐物(改换工作),不该抱怨命运,也不该这山望着那山高,而应坚信任何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艰辛与汗水,应坚信路在自己的脚下!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有太多的爱恨情仇,太多的无可奈何,太多的事与愿违,太多的身不由己,面对这些,大多数的我们都是浮躁好动的,结果把自己搞得很狼狈。如果我们能做到品性淡泊,用一颗平静的心去面对世间纷杂的一切,
那么,我们的情绪、情感也许真的会安逸自在,从而达到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种超然物外的高度。
        再以关颖珊赢得2000年世界花样滑冰冠军时的精彩表现为例:她一心想赢得第一名,然而在最后一场比赛前,她的总积分只排在第三位,怎么办?在最后的比赛项目上,她心动了,逐物了,她选择了突破,而不是求稳。在4分钟的长曲中,她结合了最高难度的三周跳,并且还大胆地连跳了两次。这样做,她有可能连第三也保不住,甚至败得很惨,但她毕竟成功了。她说:我不想等到失败,才后悔自己还有潜力没发挥。关颖珊的成功告诉我们:该出手时就出手,该逐物时就逐物,该动心时不犹豫,才是我们应有的素养。那种该出手时不出手,心该动时老犹豫,因害怕失败而不敢大胆创新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