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末年的安徽官场
读‘安徽同官全录“
伍跃
内容提要‘安徽同官全录“收录清末上自总督巡抚,下至从九未入,大约1900名实缺与候补官员的简历,记载了光绪二十五年至二十九年安徽官场的人事状况㊂以现任官员和候补官员的人事制度为中心展开分析,可以了解清末安徽省实缺与候补官员的出身资格与籍贯等信息,解明实缺官员是否供职于本任,以及该人不在本任时该职由何人署理或代理,以及候补道府州县并府佐贰官员的外补倍率和官缺分配原则㊁候补 班次 及得缺与署缺等问题㊂阅读该书并结合相关史料,可以看出清代中期以后安徽省正印官员出身资格的变化以及清末的新动向㊂
关键词清末‘安徽同官全录“安徽官场实缺官员候补官员
在中国官僚制度的历史长河中,官僚名簿的存在非常久远㊂司马迁曾经提及的秦王朝 宦籍 就是其中之一㊂①属于尹湾汉简的‘东海郡吏员簿“㊁‘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㊁‘东海郡下辖长吏不在署㊃未到官名籍“和‘东海郡属吏设置簿“等均是西汉末年成帝年间(BC32 BC38)的官僚名簿㊂以‘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为例,其中记载了地方官僚的官职㊁籍贯㊁
前任官职和升迁的理由,如下邳丞李忠:
①本研究为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资助研究21K00951的一部分㊂
(汉)司马迁:‘史记“卷88‘蒙恬列传“,中华书局,1959,第2566页㊂ (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㊂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㊂ 蒙毅为蒙恬之弟㊂由于赵高为阉人,故此处所言 宦 者不一定是指官僚,而是指宦官㊂即便如此,秦王朝利用册籍管理在官之人当是不争的事实㊂
下邳令,六安国阳泉李忠,故长沙内史丞,以捕盗尤异除㊂①
由这一记载可以知道,原籍六安国阳泉(今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一带)的李忠由于在此前的长沙内史丞任内 捕盗尤异 被授予下邳(今江苏省邳州市)令㊂
此后,历代官场流行编纂各类名簿,清代末年各省编纂的 同官录 就是其中之一㊂②这类名簿在清代中期以后的大量出现固然与继承历史传统有关,但之所以能够继承,还是因为有切实的需求㊂雍正和乾隆年间以后,外补制度逐渐确立,在以皇帝为顶点的国家官僚制度这一巨大的金字塔之下,逐渐形成了以
各直省为中心㊁以各督抚为顶点的十余个小型的官僚人事金字塔㊂③在涉及官僚人事尤其是各级正印官人事的问题上,督抚对于职权范围之内的题缺与调缺人事需要上奏折求得皇帝的许可,并根据皇帝的谕旨为首府等请旨缺寻合适人选,还可以向皇帝请求将某些部选缺留在本省调补㊂此外,督抚对于辖区内所有官缺的临时代理( 署理 或 护理 )问题负有全责,同时还要负责辖区内所有大小官员的考核监察,故督抚在清代中期以后已经掌握了一定程度的人事权㊂为了有效地行使该项权力,需要对属下官僚的情况,如出身资格等有所掌握㊂同官录就是在这种需要之下应运而生的册籍文献之一㊂河南巡抚杨国祯于道光十二年(1832)为‘中州同官录“写下的序文中明确地说明了这一点㊂
豫居天下中,官属又最盛㊂遂相与议曰,官联曰会利用聚,官常曰听利用察㊂今将聚而察之,而不悉其家世与所践历,何从而稽焉㊂于是有同官录之刊㊂④
他引用了‘周礼㊃天官㊃大宰“中的 官联 与 官常 两个概念,据郑玄的说明,前者的 联 指 联事通职,相佐助也 ,因 国有大事,
安徽省人事局
徽 学(第十七辑)
①连云港市博物馆等编‘尹湾汉墓简牍“,中华书局,1997,第85页;李解民:‘ 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⓪研究“,载连云港市博物馆㊁中国文物研究所编‘尹湾汉墓简牍综论“,科学
出版社,1999,第46 75页㊂
一官不能独共,则六官共举之 ;后者指各官 各自领其官之常职 ㊂①这就是说,省内大小官员应恪尽职守,共襄政务㊂为了行使官僚人事权,监督属下,就有必要对各级官员 聚而察之 ,即 悉其家世与所践历 ㊂换句话说,督抚可以利用同官录构筑或掌握一个以自己为顶点的人事秩序,而各级官员也可以利用同官录加深 寅谊 ,有助于形成一个省内官僚人事的关系网络㊂
清代的同官录依其内容可以大致分成如下两类,即详本和简本㊂
上面提到的‘中州同官录“可以称为详本的代表㊂在此类同官录中,要详细开列官僚本人的履历,包括字号㊁排行㊁出生时辰㊁郡望㊁户籍类别㊁学历㊁历任官阶乃至各类衔名;同时还要开列祖先的名讳㊁如曾经任官或受过封赠还可开列衔名;在个人家庭情况方面,除了开列妻妾子孙的姓氏名号之外,还要开列已婚子女的姻亲,以及嫡系其他亲属的情况㊂由于内容较多,这类同官录中一个官员的履历短则一叶,长则数叶㊂或许是因为‘中州同官录“在体例上相对比较详尽,故其他一些省份如江苏㊁直隶等在编纂本省的同官录时都用它作为参考㊂②关于这一类同官录,除了笔者之外,水盛凉一也进行过分析研究㊂③
相比之下,本文将要介绍的‘安徽同官全录“属于简本系统㊂该系统的同官录上自总督巡抚,下至从九未入,每人的履历只有一行㊂仅收录官职㊁姓名㊁籍贯和出身资格,没有收录家庭构成和详细经历㊂
名簿类文献看似枯燥乏味,其实蕴藏着丰富的官僚人事制度信息,透过这些前人的姓名㊁籍贯和出身,结合运用其他历史文献,可以窥得制度的运转与人们的活动㊂④前辈学者曾经取得过十分重要的成果㊂如潘光旦和费孝通分析了清代康熙至宣统年间的915份朱墨卷中的履历资料后得出结
清代末年的安徽官场①(清)孙诒让撰‘周礼正义“卷2‘天官,大宰“,汪少华整理,中华书局,2015,第76页㊂
论,即只有占总数13?33%的122名贡生㊁举人和进士诞生于 五代之内均无功名 之家,由此可以看出 科举所开放给平民上升的道路的宽度 ㊂①何炳棣更是通过结合运用缙绅录和同官录,揭示了官僚初任资格的面纱㊂②近年以来,开发这类史料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并将其用于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等机构合作建设的缙绅录数据库及其相关研究㊂希望今后能够在陆续发掘的各种名簿类文献的基础上,努力揭示姓名背后蕴藏的活生生的历史现象㊂本人不揣冒昧,试图借助前人的研究成果,解读清光绪二十五年成书的‘安徽同官全录“,借以探寻清代末年的安徽官场和官僚社会㊂
关于清代末年的安徽官场,前人曾有研究㊂谢国兴的‘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安徽省(1860 1937年)“主要研究近代安徽政治㊁经济㊁文化和社会变迁㊂虽然关于官僚人事制度的部分不是该书的重点,作者还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绪)安徽通志“的记载,统计㊁分析了从清初到同治年间安徽省各级官员的任官资格和任职久暂,贡献良多㊂但该书在统计官员出身情况时稍有疏忽,如误将异途的贡生与正途的五贡相提并论,在统计中时而将知州与直隶州知州和知府合并计算,时而将知州与州同一起归入知县项下,这些做法均有悖于清代制度㊂③
由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集体撰著的‘安徽近代史“详细叙述了自战争至五四运动前后安徽的军事㊁经济㊁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遗憾的是对清末的统治架构着墨不多㊂④张研和牛贯杰以安徽为对象解析了清末中国的统治格局,他们比较详细地叙述了安徽的政权设置㊁官缺等次(即源自冲繁疲难四字的最要缺㊁要缺,中缺和简缺),以及绿营的驻扎配置,同时分析了县级以下行政区划㊁保甲等末端组织的设置情况㊂但是这些叙述和分析主要集中于制度层面,基本没有涉及各级政权机构的人员信息㊂⑤
以下将首先介绍‘安徽同官全录“的版本信息,然后分别叙述实缺官
徽 学(第十七辑)
①②
④⑤潘光旦㊁费孝通:‘科举与社会流动“,‘社会科学“第4卷第1期,1947年,第1 21页㊂ 美 何炳棣:‘明清社会史论“,徐泓译,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3,第45 58页㊂谢国兴:‘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安徽省(1860 1937年)“,中研院近代史所,1991,第19 25㊁626 630页㊂翁飞等:‘安徽近代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第X 页㊂
张研㊁牛贯杰:‘晚清中国统治格局研究“,知书房出版社,2005,第31 81页㊂
员和候补官员,最后还将言及清末官场出现的新潮流和新动向㊂
一本书的概况
(一)清末安徽的几种同官录
安徽省在清代末年曾经多次编纂过同官录,在形式上属于前述的简本㊂仅就笔者目力所及的安徽省同官录有14种,起讫时间为清同治十年(1871)至宣统三年(1911),兹列表1如下㊂
表1 清代末年安徽同官录经眼录
ɴ书名版本收藏机构
1皖江同官录清同治十年安徽藩司经历司刊本国图㊁清华㊁北师大2皖江官场必览清光绪二十年安徽藩司活字本上图
3安徽同官全录清光绪二十五年同升阁活字本日本国会图书馆4安徽同官录清光绪三十年安徽藩司经历司活字本北师大㊁清华5安徽同官录清光绪三十一年安徽藩司经历司活字本国图㊁吉大
6安徽同官录清光绪三十二年安徽藩司经历司活字本北大㊁上图
7安徽同官录清光绪三十三年安徽藩司经历司活字本国图㊁人大㊁清华
8安徽同官录清光绪三十四年安徽藩司经历司活字本上图㊁湖南省图9安徽同官录清末活字本华东师大10安徽袖珍同官录清光绪三十四年安徽藩司经历司活字本清华
11安徽袖珍同官录清宣统元年安徽藩司经历司活字本国图㊁上图12安徽袖珍同官录清宣统二年安徽藩司经历司活字本国图㊁上图㊁复旦13安徽袖珍同官录清宣统三年安徽藩司经历司活字本国图㊁上图14安徽候补同官录清光绪二十九年上海绛云斋石印本国图注:收藏机构的简称情况为:国图ң中国国家图书馆㊁清华ң清华大学图书馆㊁北师大ң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㊁上图ң上海图书馆㊁吉林大ң吉林大学图书馆㊁北大ң北京大学图书馆㊁湖南省图ң湖南省图书馆㊁华东师大ң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㊁复旦ң复旦大学图书馆㊂
本文将要介绍的是收藏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的清活字本‘安徽同官全录“(上述表1之No?3,图1,以下正文及注释中除特有必要者外,省称作 该书 )㊂从版本上说,该书并非珍善之本㊂但除书中记载的一千九百
清代末年的安徽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