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地区民⽣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喀什地区民⽣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雷振扬哈正利
因其在政治、经济和⽂化上特殊性,喀什地区在新疆的整体发展,乃⾄全国发展⼤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可以说,没有喀什的⼩康就没有新疆的⼩康,没有喀什的稳定就没有新疆的稳定,也没有西北边疆的长治久安。由于是⼀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之地,喀什地区民⽣问题的解决同时兼具发展少数民族经济,边疆、中国向西开放等⽅⾯的⽰范效应,在构建和谐民族社区,乃⾄在加强民族团结,加强⽅⾯等均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011年7⽉24⽇⾄8⽉9⽇间,我们分别对喀什市、疏勒县、疏附县、岳普湖县、麦盖提县、塔什库尔⼲县及周边乡、村开展调研,主要采取⼊户访谈、参与观察、以及⽂献采集等⽅法,对民⽣领域的诸多问题进⾏了调查。据我们调查,近年喀什地区民⽣问题确实已得到⼀定改善,但是民⽣建设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这既有暴露在表⾯的,也有隐藏在社会运⾏的⽇常惯习之中。
⼀、当前喀什地区民⽣建设存在的不⾜
(⼀)经济困境——收⼊普遍较低
近年来,国家和地⽅政府出台的⼀系列惠民举措给喀什地区的民⽣带来新的变化。在喀什地区,低保覆盖率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学⽣上学基本不⽤花钱、农村孩⼦从三岁开始就能免费享受到双语教育;教师享受阳光⼯资,并拥有了更多的进修机会;产妇顺产不⽤缴费,⼤病⼩病都有医疗保障;六⼗岁以上⽼⼈每个⽉可以领取国家发放的保障⾦。村民们忧虑的不是穿⾐吃饭,⽽是如何提⾼现⾦收⼊,改善⽣活,让孩⼦接受更⾼层次的教育。横向⽐,与全疆、全国的发展差距仍然较⼤。
1.贫困⾯积⼤,贫困⼈⼝多
喀什地区属于典型的少、边、穷地区,全地区贫困⾯⼤,贫困⼈⼝多,贫困程度深,是全国、全疆贫困⼈⼝最为集中的地区之⼀。其所辖1市11县全部为贫困县,其中8个县为国家级贫困县。农户收⼊较低,⼤多数农村居民收⼊依靠
农牧业,收⼊来源单⼀,加上⼈均拥有⼟地⾯积有限,增收乏术,⼈们⽣活普遍维持在温饱⽔平。按照国家确⽴的944元动态贫困线标准,2007年5⽉,纳⼊国务院扶贫办建档⽴卡的贫困⼈⼝30.7万户,136.6万⼈。
⽬前,全区仍有101.2万低收⼊⼈⼝,占地区总⼈⼝数的四分之⼀。这⼀点在喀什地区⼈⼝较少的少数民族中表现极其突出,总体上⼈⼝较少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全国平均⽔平相⽐差距较⼤,⼈⼝较少民族之间发展也不平衡、不协调。“到2009年底,2119个聚居村有贫困⼈⼝89.1万⼈,贫困发⽣率32.
7%,⾼于全国(3.8%)28.9个百分点,⾼于民族⾃治地⽅
(16.4%)16.3个百分点。”1其中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等,所在的地区⾃然条件相对恶劣,脱贫难度⼤。
这在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活上有显著体现。如在疏勒县农村的⼀个8⼝之家,2010年,除去成本,只有3000元的收⼊。妻⼦⽣病动⼿术,还⽋了1.5万元的外债。⽬前,家⾥有6个⼈享受低保,每⽉60元钱,每⽉共能拿到360元。⼩⼉⼦在外地上学,虽不收学费,可车费却负担不起。⼆⼉⼦在地区纺织⼚做保安,因⽉⼯资只有500元(包吃住),婚后嫌⼯资低就都回来了。三⼉⼦学打馕,⼩⼉⼦学做厨师。因结婚最少需要1万5千元,⼤⼉⼦25岁了,也不能成婚。现在,平均15天才能吃⼀次⾁,平时在集市上买10元钱的鸡蛋,吃⼀个星期。虽有宅基地,但没钱盖房,现住的房⼦还是80年代盖的,⽣活⽔平⼀年⽐⼀年下降。
2.收⼊增长慢,物价涨幅过快
⽬前,⽽在都市和城镇,基层反映最强烈的是⼯资收⼊过低。例如,和⽥某乡⼲部⽉收⼊1200元,不到其浙江退休⼯⼈⽗亲养⽼⾦的1/2;喀什正处级退休⼲部只能领到90%的退休⾦3000多元。新疆各地州之间的收⼊也相差悬殊,⽽且越是基层、越是偏远困难地区,收⼊越低。以新疆各地州公务员“阳光津贴”为例,乌鲁⽊齐市⼲部每年都能拿到2.1万元,其他补助也不减。⽽喀什地区处级⼲部只能拿到9000
元,科级⼲部拿8000元,科员拿7000元,其他补助没有。
对此,边疆问题专家马⼤正指出:“新疆20年都没有涨⼯资了,收⼊分配过低已经成为影响全疆社会发展和民⼼稳定的⼤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显⽰,新
1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委、财政部、中国⼈民银⾏、国务院扶贫办《扶持⼈⼝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
年)》www.doczj/doc/19f2429a0912a2161579293f.html /gzdt/2011-07/01/content_1897797.htm
疆城镇单位在岗职⼯年平均⼯资已从1978年的全国第六位下降到2008年的第⼆⼗三位。其中2008年,新疆平均⼯资24687元,⽐全国⽔平低4542元。下表是五年来喀什居民收⼊增长的情形。
2010年,喀什地区被列为经济特区,引发全国投资热潮,虽然吸引了⼤量内地投资者,但也引发了物价的快速上涨,也抬⾼了⽣活成本。尽管喀什地区每两年对低保标准进⾏调⾼,但是低保家庭却感到⽣活⽔平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物价上涨过快。
从2010年到2011年,在短短⼀年之内房价上涨了150%,其他⽇⽤消费品也涨幅迅速。除了⾯粉以外,各种⾷品、基本⽇⽤消费品都有⼤幅度上涨。以当地居民常⽤消费的⼀些⾷品为例,⽺⾁价格为50-60
元/公⽄、青椒10元/公⽄、芹菜7元/公⽄、洋葱为4-5/公⽄。疏勒县⼀户低保家庭的⼥主⼈说,现在⽺⾁太贵了,买不起,她已经有三个⽉没有吃过⾁了,进⼊斋⽉之后,半个⽉⼤概只花过10元钱。现在结婚⾄少要花费2-3万的彩礼钱,然后花费8000元,买⼀头⽜。在岳普湖县,农民⽣活整体上是⽐较贫困的,我们随机⾛⼊⼀个农户家,只见摆设简单,⽤具破旧,家⾥有6⼝⼈,男主⼈做⽺⽪和⽆花果⽣意,但是仍然没有扭转家⾥的局⾯。
新疆公务员招聘岗位2022(⼆)就业困境——机会严重不⾜
1.农业⼈⼝劳动⼒转移难度⼤
2008年前,农村经济⼀直都是喀什地区的主要产业,农业投⼊主要以劳动⼒为主,缺乏⼤规模资⾦,附加值有限,经济规模⼩,2006年末,喀什地区农业⼈⼝为169.15万⼈,占农村劳动⼒资源总量的94.94%,从事第⼆产业的占
0.90%,从事第三产业的占 6.16%,劳动⼒向第⼀产业之外的转移⼗分有限,根据2006年末采集的数据,在农村劳动⼒资源总量179.40万⼈中,外出从业劳动⼒只有11万⼈,占资源总量的6.13%,⼥性外出务⼯的只有3.54万⼈。
⼯业所占份额偏低,基础薄弱,就业带动效应不明显。⽬前,喀什地区就业⼈员在120万⼈左右,80%
以上仍从事农业⽣产,农村拥有⼤量的剩余劳动⼒。⽽在喀什地区开办的各类企业7656户中吸纳的从业⼈员只有5万余⼈,这其中还有75%集中在4000余户的私营企业中,⽽少数民族企业从业⼈员只有20467⼈,占少数民族总数的0.57%,个体⼯商户从业⼈员已达8.3612万⼈,超过企业从业⼈数。
2.少数民族⼤学⽣和中专⽣就业机会少
根据调查,2011年上半年,全疆未就业⼤中专学⽣7.5万名,喀什地区约占其中的32%。由于受制经济结构单⼀的局限,⼤中专毕业⽣就业去向单⼀,⽐较理想的取向只有两条,⼀个是考公务员,另⼀个是当教师。在疏勒县,⼀位副科级⼲部2001年毕业于新疆⼤学建筑学专业,对于进⼊公务员系统⽽放弃了专业,他丝毫不感到遗憾,反⽽对⾃⼰当年能够进⼊乡镇当公务员感到很幸运。⽽地区政府⼀个官员说,⾃⼰家⾥三个⼦⼥都在内地就读⼤学,在选择专业时,这位主任建议⼦⼥读管理或者读师范专业,他说:“学了技术,回到喀什也不好就业,读了管理出来容易考公务员。”
可见,当地少数民族⼈才在存量上、结构上、布局上、素质上、竞争激励和社会保障机制上还不尽合理,⼈才创新创业能⼒不强,⼈才开发投⼊不⾜,⾼层次少数民族⼈才缺乏,⽽且各类⼈才流失情况⽇益严重。地区、⾏署通过⾏政⼿段所开辟的就业渠道也只限于教师和公务员岗位,⽽且待遇很低,⽆法发挥专业所长。如公益性岗位每⽉⼯资800余元,扣除各种积累和费⽤,只剩下600元左右,“村村都有⼤学⽣”计划,被录⽤的⼤学⽣在村委会只能享受村副职待遇,年收⼊只有1000-1200元。
3.内地投资拉动当地就业效果不明显
⽬前,尽管有很多来喀什投资的内地企业,但可能因语⾔和⽂化习惯等原因,投资喀什的内地企业更倾向于招收本地汉族员⼯,本地劳动⼒多从事搬运、保洁
等体⼒劳动,劳动强度⼤、⼯资待遇低,⾼级技术⼈才和管理层则来⾃于企业所在地区,对本地劳动⼒的吸纳能⼒有限。⽽且越是⼤型的内地企业,越是国有企业,越是不受地⽅政策制约,越是不愿意使⽤本地维吾尔族劳动⼒。⽽来外的投资商以及从事管理岗位的⾼收⼊⼈⼤多为汉族,这⼀现象会给当地⼈造成⼀种相对剥夺感。以致于当地少数民族居民⽆法参与,只
能“旁观”。
(三)教育困境——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近年,财政预算内教育投⼊逐年提⾼,贫困学⽣助学体系进⼀步完善。2006年到2010年,全区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由
2005年的9.9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6.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7.18%,保证了教育投⼊总量逐年增长的趋势;全区各类地⽅学校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总投资234129万元,累计竣⼯的校舍总⾯积达 2279933平⽅⽶,各级各类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的步伐明显加快。但调查中,我们教育中也存在⼀些问题。
1.教师待遇低,额外任务多,部分师资流失
调查中,我们发现,乡镇及以下的基础教育硬件设施虽然达到,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要问题是教师待遇低,教师⼀个⽉基本⼯资1200-1300,加上阳光⼯资800-1040元,共收⼊2300元左右。⽬前乡村⼀级⼩学、中学教师⽉收⼊2000元左右,学前双语教师⽉收⼊只有500元左右。
近⼏年,物价飞涨,⽣活成本提⾼飞快,两千元的⼯资已经很难满⾜⽇常开⽀;其次⼯作条件艰苦,距离县城近的学校条件还可以,⽽⼀些边远乡镇的条件确实⽐较艰苦,物质⽣活和精神⽣活都相对贫乏。家在县城的⼥⽼师都认可每天往返于县城与学校之间,⽽不愿意住校,往返时间和花销都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其次,⼀些额外任务加重了教师负担。从上世纪开始,基层教育就承担了政府下派的部分维稳和社情调查任务,以农村基本情况调查为例,每年都要对农村农户基本情况进⾏调研。据两个⼩学⽼师说,她们平时的休息时间保证不了,总是加班,现在是暑假,但是总是值班,平时星期天,要迎接检查,也是随叫随到,应付各种检查需要写很多教案,填很多表格。⽽这类被迫承担的⼯作,也没计算⼯作量和加班费,⼯资缺乏激励机制,影响了正常教学⼯作和⼯作的积极性。
第三,就是特岗师资的流失。在疏勒县的⼀个⼩学,教师编制按照30:1.8
配⽐,但是这1.8的配⽐是包括⾏政⼈员,甚⾄包括看⼤门的,所以⼀线教师短缺。相对于新疆在20世纪90年代的双基教育的编制规范来看,当时,农村地区是24个学⽣配置1名编制,城镇是21名学⽣配置1个编制。⽽⽬前的编制应当是减少了。近⼏年,特岗教师⽐较多了,待遇好,每年都有探亲假,路费报销,但是因为不管⽼师职称⾼低、不管任务量轻重,⼯资都⼀样,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使部分教师产⽣职业倦怠。外来聘任的⽼师安⼼不下,有的来了,看到条件不好,就⾛了,有的⼈⾏李都没有打开,有的教了⼏学期也⾛了,致使中⼩学教师⽐较短缺。⽽在边远牧区,⽼师缺,合格的⽼师更缺。
2.教师结构不合理,教育整体⽔平低
⽬前,喀什地区基础教育教师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双语、⾮双语教师结构不合理。⾼学历、年轻、具备双语资格的⽼师偏少。⼩学阶段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只占60%,中学阶段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只占40%,部分教师是在地⽅突击应对“双基”检查时招聘进来,并不具备教师资格。
从⼊学率看,喀什地区的教育整体⽔平还是⽐较低的。该地区⾼中阶段⼊学率为40.3%,低于全国平均⽔平38.9个百分点,较全疆低30.8个百分点。
职业教育基础薄弱,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滞后。2009年,为了解决积压下的⼤中专学⽣失业问题,启动了就业培训项⽬,投⼊资⾦,对9.7万往届⼤中专毕业⽣进⾏语⾔和技能的培训,提⾼就业能⼒。但是问题在于新疆的发展空间仍有局限,就业渠道不通畅,就业⾯窄,所以经过将近两年的培训,只有千名⼤学
⽣进⼊企业⼯作。
(四)社保困境——机制亟待完善
1.低保标准较低,低保覆盖⼒度不够
在喀什,我们了解到,低保标准是按照当地物价的实际最低消费标准进⾏设定的,如调研组看到的材料中,对低保家庭饮⾷消费的测算标准为“每⼈每天吃3个馕需要3元,每⼈每年需最低⽣活费1080元”,这⼀标准是⽣存线,⽽不是⽣活线标准,不仅没有考虑到⾁、蛋、奶等营养⾷品消费,甚⾄都没有最基本的蔬菜消费,如此标准的制定必然使低保⾦额仅仅维持⽣存,⽽距离总理在⼗七⼤报告中所期望的“有尊严的⽣活”标准很远。
喀什地区现在低保指标所覆盖的⾯积不到农村居民总数的五分之⼀。在农村,能够申请到低保的家庭,都是遭遇极端情况的,如家中有中、重度残疾患者、患过或正在患重⼤疾病的病⼈、鳏寡孤独、家中极度缺乏劳动⼒等,地区给予的低保指标还未能做到应保尽保。
2.监督机制不完善,参保扩⾯进展缓慢
尽管配合低保政策的出台,政府制定了低保款项落实的保障制度,建⽴健全财务规章制度,规定款项每季度第⼀个⽉发放到位,由街道、乡镇报账员发放,不得由民政员发放,要求加强对低保资⾦的管理和
监督,确保专款专⽤。然⽽,在落实过程中却仍然存在问题。如塔县城市低保对象1168户2580⼈,农村低保对象2703户11494⼈,所有塔吉克牧民都纳⼊低保范围,但从2011年开始,有部分纳⼊低保体系的塔吉克牧民家庭已经有两个季度没有领到低保款,他们到乡镇⼏次问询,却没有到确实的原因,报账员⼀会说账⽬还没有做清,⼀会说有些⼈名录⼊有误。
在麦盖提县,参保扩⾯进展缓慢。截⽌到2010年4⽉10⽇,麦盖提县少数民族参保⼈数仅占符合参保条件的少数民族总数的3.74%。原因之⼀是9个乡有已满60周岁,不⽤缴费直接每⽉领取基础⽼⾦(其中中央财政每⼈每⽉补贴55元、地⽅财每⼈每⽉补助5元。)的少数民族10182⼈,根据盖提县新型农村养⽼保险实施办法》,⼀个家庭合参保条件的⼦⼥⾄少要两个参保⽼⼈才可以每领取60元基础养⽼⾦,但如果以户⼝分离为原则,势必引起分户热潮,带其他的⼀系列问题。麦盖提县试点已满60周岁⼈基础养⽼⾦发放条件并未落实符合参保条件⼦必须参保的条件,这也使得⼀些符合参保条件的居民认为“现在60岁
以上都⽩给,以后也会⽩给”,了不参保等满了60周岁领基础养⽼⾦的想法,对于是否参保持观望态度。其次、农民收⼊来源单⼀,⼤多数民靠贷款⽣产,逢春耕⽣产、春季开学时节,投⼊较⼤,⽆⼒缴费。第三、经济条件困难众多。第四、个⼈账户只有户⼝迁出本县,且⼊地可以接纳保险关系;该参加政府主办的其他会基本养⽼保险如企保或事保这两种情形才可以保,在缴费期间或领取养⽼⾦期间死亡的只能继,不能退出,许多⼈害怕⽆法继承,部分农民参保极性不⾼。
3.⼈均公共卫⽣资源偏低,办理程序繁琐
截⽌2010年,喀什地区万⼈拥有床位数为33张,⽐全疆平均低6.7张,在全疆排名倒数第⼀;万⼈拥有卫⽣技术⼈员19.5⼈,在全疆排名倒数第⼆。2医保⽅⾯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申请和报销程序繁琐。例如,如果村民要申请医疗救助,则要经过“申请”——“初审”——“审核”——“报销”四个步骤,⽽在第⼀步“申请”程序中,要在“住院3⽇内向本⼈户籍所在地村、居委会提出救助申请,并填写《城乡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式四份。同时,提供低保证、五保证、优抚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证、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证、县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诊断证明或病史资料等相关证明”。
调查中我们遇到⼀些家庭,家⼈发⽣急性病患,来不及完成从申请到审批的全部程序,救助款项还没有到位,⼈就已经过世。其次,医疗单位对材料备案要求严格,有村民就因为丢失部分材料,失去报销待遇。塔县⼀户牧民患病,乡卫⽣院的疾病诊断结果与县⼀级卫⽣机构诊断结果不同,使其⽆法进⼊报销程序,最后医疗费全部由农户⾃费承担。第三,实际报销⽐例和救助⼒度有限。据统计,全地区平均每年农村就诊⼈数167万⼈,报销后农民实际仍要承担医疗费 1.2亿元。2010年之前,新农合的报销⽐例平均在30-40%左右,并且设置了较低的上限。2011年出台新规定,将报销⽐例提⾼到60%,上限放宽到5万元。然⽽,这样的⽐例和上限仍然⽆法根本扭转“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医疗救助范围内的救助⾦额也偏低,如《喀什地区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暂⾏)》中规定,“对全额资助参保(参合)⼈员和患有常见、慢性病或患有重病需要长期维持药物的城乡低保⼈员,由民政部门每年核发200
元限额的医疗救助卡”。⼀个III期糖尿病患者维持⽇常医疗所需费⽤,⼀般⼀个⽉就需要70-90左右,每年200元的救助⾦额远远不够。第四,少数民族未能直接掌握政策信息。新农村合作医疗相关正式材料、⽂件及说明⼤多以汉⽂撰写,地区维吾尔族农牧民汉语⽂化⽔平有限,绝⼤部分村民要依靠村⼲部解释才能对合作医疗有初步的了解,对于要办理程序理解不到位,导致有应报未报的情况。
2喀什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当前制约喀什民⽣发展的关键因素
(⼀)制度因素——保守和僵化管理体制
1.多头管理的传统体制
⾸先、喀什地区⽬前是我国少有的既有⾏政公署,也有市委的地区。⽽⾏政公署是省派出机构,没有⼈⼤,区长不是选举产⽣。除此之外,喀什地区还有新疆建设兵团的管理机构。可见,喀什市⾄少有三种⾏政机构实⾏地⽅管理。这种多头管理的体制不仅造成了⾏政主导⼀切的作风,也造成了政府运⾏成本的提⾼,影响了惠民政策效果的实现。
其次、政府管理⽔平落后。⼀民族⼲部说:“7·30事件后,每天都要求值班,加班,要求⼀个单位⾄少有五个⼈值班,还要有⼀个领导,⼀个单位两个领导的话,可以⼀替⼀天,如果有⼀个领导的话,这个领
导就要整天在单位。上⾯不定时地来检查,然后我们县⼀级的,也要到乡镇检查,去了以后,也没啥事,就问,都在哪?乡镇也是⼀级政府,这是对他们的不信任嘛。然后乡镇⼀级再去检查村⼀级,⼀级不相信⼀级,⼀级防备着⼀级。管理太严格。我们如果要出差,都要到地委请假,所以我们也轻易不离开,许多的⼲部都没有去过北疆,没有去过乌鲁⽊齐。”他希望能够给基层⼲部每年放⼀段时间的假期,如果内地去不了的话,也可以在疆内⾛⼀⾛。
第三、基层⼲部的不堪重负。由于过去维吾尔族的农业是粗放型的,20世纪80年代后,政府开始教农民种地,政府官员就像保姆,也是万⾦油,上⾯说搞什么,先组织各级和各部门的⼲部学习,施肥、施药、包括当时种棉覆盖地膜等技术,都是由⼲部推⼴下去,教给农民,每个部门都有对⼝帮助的村,每到农忙时候,或者推⼴种植的时候就必须下去。在当前维稳形势严重的前提下,基层⼲部任务更加重了。喀什地区已经有两个乡镇⼀级的⼲部,⼀个维吾尔族乡长喝农药⾃杀了,留下遗书,说⾃⼰⼯作压⼒太⼤,也不能出去要饭,也不能做⼩买卖,就⾃杀了。还有⼀个汉族⼲部也⾃杀了,也是因为⼯作压⼒⼤。
2.基层管理⼿段的计划经济⾊彩
调研中,我们发现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式仍然在该地使⽤,⽐较典型的是
体现在农业管理⽅⾯。
⾸先、农民⽣产缺乏⾃主权。21世纪之前,喀什地区农业管理采⽤“五统⼀”⽅法,统⼀购种、统⼀播种、统⼀施肥、统⼀灌溉、统⼀收割。政府按照年度计划下派耕作任务,下达分解到县,县政府将任务分解到乡、村,种植计划内粮⾷作物,从地区到乡的各级政府⼈员全体动员进村⼊户,安排任务,为农户规定种植计划,并在种植期间,下户敦促农户施肥打药。
这种⼯作⽅式⼀直延续⾄今,如今推⼴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是由政府制定计划,由基层⼲部进⾏宣传,再布置任务,硬性推⼴。这种⾏为⼀旦造成了农民经济损失,必然损伤了党和政府在农民⼼⽬中的形象。
其次、劳民伤财的政绩农业。为了搞政绩,很多县⾥总是推⼴新品种,也做过不少劳民伤财的事情。麦盖提⼀汉族官员
说:“上世纪末推⼴过养蚕,种植桑树,⽥间地头都种的是桑树,可以养蚕的⼈少,不成规模,后来上⾯⼜说不种了,要把桑树都砍掉,砍的不彻底还不⾏,可是桑树的根,砍掉了⼜长出来,很⿇烦,现在⼗⼏年过去了,桑树还是没有清理⼲净。后来
推⼴种植杏树,杏⼦很难储存,⼜组织⼈买了很多席⼦晒杏⼲,但晒杏⼲对杏⼦和管理要求都很⾼,结果晒出来,不是⿊的,就是有⾍的,推⼴的也是官⽅,要砍的也是官⽅。”
这种管理⽅式很容易导致官民对⽴情绪。在麦盖提县,我们看到棉花地⾥套种的杏树,当地农民说:“这
⾥农民种地不是⾃⼰想种什么就种什么,要听上⾯的安排,种杏树也是上⾯规定的,但是在棉地⾥种树,会影响棉花的长势,可农民⾃⼰做不了主,也有的就到上⾯闹,领导的。”在岳普湖县,我们见到了地⽅政府正在推⼴哈密⽠新品种——架⼦⽠地⾥。经调查,麦盖提县也曾经⼀度推⼴过,乡政府的⼈说,架⼦⽠太⿇烦了,光是弄⽊料,搭架⼦的功夫就不少,⽥间管理也⾮常⿇烦,⽠其实⼜卖不上价钱。但是有的时候为了领导看着满意,还必须推⼴连⽚种植,要动员很多家庭,⼯作⾮常难做。
这种官民对⽴的情绪降低了政府信⽤和党的形象。⽬前,政府为改善农民收⼊,要组织农民外出务⼯,可⽼百姓都不相信政府,也不好好⼲,往回跑。他们宁愿⾃⼰出去⼯作,也不相信政府,其原因是由于政府⼀贯刚愎⾃⽤、跋扈的⾏政作风,给⽼百姓造成了负⾯印象。
(⼆)政策因素——制定和执⾏的偏颇
在调查中,不论是汉族⼲部,还是少数民族⼲部均认为,我国本⾝是⽐较好的,我国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但还是需要完善的,应该是当地⼈参与,当地⼈分享,否则少数民族众⽆法受益。
1.财政政策的不⾜
从⾃治区层⾯看,⾃治区财政⾮常薄弱,GDP中的7-8%来源于资源开发,农业占了10%,税收政策改⾰之后,⼤头在中央占75%,地⽅只能拿到25%,企业所得税中,本来可以落实民族⾃治区的优惠政策,
但是我们只能在地区分享中,减少10%的额度,国家的部分不能减。央企、国企的税收,完全由中央拿去,⾃治区政府成为旁观者,不是参与者。甚⾄国企和央企对地⽅就业带动不⼤,央企都是⽤系统内的⼈,飞⼈飞地,⽽资源破坏的成本需要地⽅政府来承担。
2.财政转移⽀付政策的随意性
⾃治区⼲部反映,在分税制之前,对财政转移⽀付还是有规定,每年增加10%,但是分税制之后,没有具体规定,模糊化了,具有很强的随意性。由于财⼒不⾜,造成了⾃治区管理出现很多问题。如阳光⼯资不能落实,规定落实2.5万⼀年,有的地⽅只能落实1万,边远牧区的公务员招不满,招不够。这已经影响⼒执政基础,影响了政府的公信⼒。
3.缺乏⽀持本地少数民族民营企业的政策
喀什⼀个维吾尔族企业的财务⼈员说:“⽬前,喀什正在建⽴经济特区,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但是这些政策都是给内地过来投资的企业家的,我们这个本地的民族企业却很少能享受到优惠政策。⽐如贷款上,内地来投资者来了,动辄上百万,我们申请个⼏万元的贷款就⼗分费劲,有时也申请不下来。企业经营举步维艰,很难发展壮⼤。”同时,⾃治区民委也反映,民族贸易政策很好,但是范围⾮常狭窄,许多企业享受不到。
4.政策执⾏中的“跑偏”
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民⽣⼯程的⾛样。⼀是官员腐败和拖沓,⽼百姓办什么都很难,包括办⾝份证都拖着,政府官员只看得上有钱的⼈,什么⼩事都往后
拖。以前维吾尔族当兵⼊伍很容易,现在当兵指标很少,在部队也不好提升,当兵⼊伍要花10万元才能拿到指标。其次、保障性住房分配中的⾛形。在⼀个乡政府⾥,我们看到保障性住房并⾮是分给困难户的,⽽是分配给县⾥各级⼲部的。第三、对⼝⽀援援建的安居房存在很多问题。安居房的建筑过程没有当地政府和农民的参与。这不仅不利于当地农村劳动⼒的转化,也没有充分考虑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居住习惯。⽐如⼏乎所有内地省份援建的安居房都是按照内地⼈的想象建造出来。在⼽壁荒地上,红⾊的⽡屋,四合院的式样,尽管院⼦⾥有⽔井,⽺圈,但是⼤多明显不符合维吾尔族传统的居住习惯。因为维吾尔族的居住习惯是⼀般是先种树,后建房,房屋周围有绿树环绕,庭院有葡萄架和凉棚,屋⼦⾥有待客的客厅⼤约就有30⾄40平⽶,可是现在建的安居房所有居住⾯积只有80平⽶,显然是不适合维吾尔族⼈居住,且这些房⼦也不是⽆偿分配的,每个家庭也必须出3⾄5万元。因此,这些房⼦建好之后,也分配不出去。
(三)民族传统因素——发展意识不⾜
⾸先、维吾尔族传统上认为,离开家乡是对家乡的⼀种侮辱,这种观念持续到了20世纪80年代,维吾尔族不愿意出去,那些不受欢迎的维吾尔族⼈才出去。现在,看到有⼀些维吾尔族⼈在外⾯赚了钱,回来,⼤家也羡慕,就也慢慢愿意出去了。
其次、维吾尔族传统的农耕习惯⽐较粗放,⽣产⼒⽔平低。麦盖提民宗局⼲部说:“传统上,维吾尔族⽼百姓不太会种地,20世纪80年代以前都是⼤农业,完全粗放型的,种⼦播在地⾥,就不管了,任其长。还有由于早先农药包装袋上都是汉语,维吾尔族的不认识,观念上也没有跟上,不积极打药,产量很低。后来看到其他汉族打了药,施了肥的,产量就上去了,⼀亩地,维吾尔族种,就只有200-300公⽄,⽽汉族就能种到400-500公⽄。
三、改善喀什民⽣建设的思路与建议
(⼀)总体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