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变化很少的社会里,文化是稳定的,很少产生新的问题,生活是一套传统的办法。如果我们能想象一个完全由传统所规定下的社会生活,这社会可以说是没有政治的,有的只是教化。事
实上固然并没有这种社会,但是乡土社会却是靠近这种标准的社会。“为政不在多言”“无为而治”都是描写政治活动的单纯。也是这种社会,人的行为有着传统的礼管束着。儒家很有意用思想形成一个建筑在教化权力上的王者,他们从没有热心于横暴权力所维持的秩序。“苛政猛于虎”的政是横暴性的,“为政以德”的政是教化性的。“为民父母”是爸爸式权力的意思。
教化权力的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假定个稳定的文化。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的保证。我们如果就个别问题求个别应付时,不免“活到老,学到老”,因为每一段生活所遇着的问题是不同的。文化像是一张生活谱,我们可以按着问题去查照。所以在这种社会里没有我们现在所谓成年的界限。凡是比自己年长的,他必定先发生过我现在才发生的问题,他也就可以是我的“师”了。三人行,必有可以教给我怎样去应付问题的人。而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出则悌”,逢着年长的人都得恭敬、顺服于这种权力。
在我们客套中互问年龄并不是偶然的,这礼貌正反映出我们这个社会里相互对待的态度是根据长幼之序。长幼之序也点出了教化权力所发生的效力。在我们亲属称谓中,长幼是一个极重要的原则,我们分出兄和弟、姊和妹、伯和叔,在许多别的民族并不这样分法。   
文化不稳定,传统的办法并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时,教化权力必然跟着缩小,缩进亲子关
系、师生关系,而且更限于很短的一个时间。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并不能靠经验作指导。能依赖的是超出于个别情境的原则,而能形成原则、应用原则的却不一定是长者。这种能力和年龄的关系不大,重要的是智力和专业,还可加一点机会。讲机会,年幼的比年长的反而多。他们不怕变,好奇,肯试验。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顽固和落伍并非只是口头上的讥笑,而是生存机会上的威胁。在这种情形中,一个孩子用小名来称呼他的父亲,不但不会引起父亲的呵责,反而是一种亲热的表示,同时也给父亲一种没有被挤的安慰。尊卑不在年龄上,长幼成为没有意义的比较,见面也不再问贵庚了。这种社会离乡土性也远了。
回到我们的乡土社会来,在它的权力结构中,虽则有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着民主的同意权力,但是在这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权力,后者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是另有一工的。所以用民主和不民主的尺度来衡量中国社会,都是也都不是,都有些像,但都不确当。一定要给它一个名词的话,我一时想不出比“长老统治”更好的说法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无论是乡土社会还是后乡土社会,国家的力量或权力其实都存在于其中,只不过其存在的力度和形式有所差别而已。
20世纪之前的中国乡村社会,按照杜赞奇的观点,属于“乡权社会”,即乡村政治权威主要是由组织和象征符号构成的“权力的文化网络”,国家力量只能部分地将权威和利益融进文化网络之中。1949年后,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对乡村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范围涉及从土地制度和经营体制,到社会生活领域的信仰体系和组织系统。可以说乡村政治并非属于“乡权政治”,亦非“国家政权内卷化”,也没有出现国家权力直接管制乡村社会的情况,因为在乡村政治生活中,乡村干部一直是活跃的、不可缺少的角。在计划经济时代,乡村干部以“大队干部”和“生产队干部”的形式存在。如今,则以村“两委班子”的形式而存在。在国家政权建设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乡村干部的存在,无论其以何种形式,实际反映出了乡村社会的村干部政治的形成。这一政治的运行机制属于国家权力的村干部代理制,村干部的存在及其权力的运转,一方面代表国家权力并非直接控制和管理乡村,而是通过村干部在乡村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村干部虽来自乡村内部,但要代表国家力量治理乡村社会。   
村干部代理制是理解当代中国乡村政治的一个重要视角。戴慕珍在对集体经济时代国家与农
民关系的研究中,也提出了类似观点,认为大队干部相当于国家权力在农村的代理人,代理国家执行农业生产计划、征购和分配等任务。村干部代理制不同于“赢利型经纪体制”,尽管在乡村干部代理国家权力的过程中,村干部也可能从中谋取自我利益,但谋利不是代理权力的目的,而是与权力运作过程相关。然而在经纪体制中,基层官员在包税制中就是为了从中赢利。
国家权力的村干部代理所反映的是乡村政治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特征,在这一阶段,乡村的权力结构和政治在逐渐告别“乡权政治”,即来源于乡村社会与文化网络的权威已不再发挥主导作用。与此同时,乡村政治没有完全被统一的国家行政权力或制度化的权威替代,而是依然通过来自乡村但又受国家政权和制度约束的村干部来支撑。所以,村干部政治属于传统与现代化相结合的乡村政治。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权力结构与村干部政治》)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个社会变化很少,文化稳定,很少产生新的问题,完全靠传统约束,那么这个社会会是一个可能没有政治只有教化的社会。
B.客套中人与人之间互问年龄这种现象在其他民族中并不多见,我们这样做是为了明确彼此的长幼之序,是顺服于教化权力的行为。
C.国家权力从未缺席乡村社会,因此,分析乡村社会的权力结构与乡村政治的性质和特征可以了解国家权力的性质和特征。
D.“乡权社会”中,国家力量远不及现在的村干部政治中国家力量所占比重,这种变化与国家政权建设的不断推进有密切关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是孔子用来表明对稳定社会中长幼有序的教化权力的认可。
B.社会变迁过程中,人不再依靠长者的指导,而是依赖由智力、专业、机会等所形成的能力。
C.大队干部和“两委班子”只是不同时期国家权力在乡村存在的不同形式,其本质是相同的。
D.村干部政治社会已远离了乡土性,在这种社会中,孩子对父亲直呼其名不会引起父亲的
呵责。
3.下列对材料有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通过比较,让读者明白了教化权力的强弱与文化是否稳定密切相关。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B.材料一引用儒家经典言论,是为了证明儒家一直在追求一种超越教化权力的、用以维持秩序的权力。
C.材料二对后乡土社会中国家权力与村干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后者是前者的代理。
D.材料二主要运用道理论证,对村干部政治的时代背景、权力性质等进行了分析,具有思辨彩。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写作思路。(4分)
5.请结合材料一分析“长老统治”的特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会上树的姑娘
贾大山
我到梦庄不久,便听到一句歌谣:“王庄的姑娘会织布,梦庄的姑娘会上树。”王庄离梦庄三里地,那里的姑娘们怎样织布,我并不关心,梦庄的姑娘们怎样上树,却引起我很大的兴趣。
我们房东家,有个姑娘就会上树,据说身手不凡。那姑娘叫小欢,当时不过十六七岁,小巧的身材,墨黑的头发,长得很白净。我们无法想象,这么一个姑娘,怎么会上树呢?一天,在地里干着活,和我一块儿下乡的石小芳故意逗她:
“小欢,你都会干什么活呀?”
“我会绣花儿。”她说。   
“别的呢?”
“我会做鞋。”
“那是细活,粗活呢?”
“我会锄地,也会摘棉花。”
小芳忍不住了,指着井台上的一棵大杨树说:“那棵树,你上得去吗?”
“你哩?”
“我们城里姑娘,哪会上树呀?”
“你不会,我也不会!”她的脸红红的,眼里像有敌意。
那天中午收工后,我们正要做饭,听见她父亲叫她:
“小欢,上树捋点榆钱儿吧,吃‘苦累’呀。”
她家院里就有不少树木,有榆树,有槐树,我们屋的窗子前面,还有一棵合欢树。她在院里洗了洗脸,到屋里去了。我们以为她去拿篮子,就在院里等着观看。可是等了很久,她再也不出来了。她父亲两手一摊,朝我们笑了笑说:
“看,你们来了,欢儿变娇了,不肯上树了。”
小欢的父亲还不到四十岁,长得很是糟糕。他的头顶早秃了,头顶四周立着几根黄黄的头发,像是旱坏的禾苗;他像有什么病症,眼里总是含着泪,嘴角也湿汪汪的,显得水分很充足。可是他爱说话,吃饭的时候,他便端了一只大碗,蹲在合欢树下,不住地和我们说话。他说梦庄紧挨着老磁河沙滩,属于风沙地带,1949年春天,华北人民政府在附近的一个村里成立了冀西沙荒造林局,他们就开始栽树了,村里村外,栽的净是树。他又告诉我们,村里粮食紧缺,花钱困难,庄稼人的生活来源一半指望地里,一半指望树上。春天,孩子们上树捋榆钱儿,采槐花儿,榆钱儿、槐花儿掺一点玉米面蒸了,就是一顿饭,村里人叫“苦累”;秋天,孩子们上树扒槐角,打出槐籽能卖钱。他说去年秋天,小欢上树扒槐角,给他“扒”了一个皮袄,给她娘“扒”了一条棉裤。我们听了咯咯地笑,小欢便在屋里摔打一件什么东西。他听见了,赶忙吸溜一下嘴角的水分,笑笑说:“不说了,不说了,欢儿急了。”   
辽宁学考网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