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人事局、编办2008工作总结
2009年工作设想
2008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海淀区人事局、编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人才强区战略和党管人才原则,努力推进“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服务型政府,提供奥运人才保障,提升公务员管理水平,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区域人才资源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2008年工作情况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服务型政府
1、关注民生,建设政府公共服务体系
按照政策标准和地区实际相结合,分配尺度和适当平衡相结合的原则,为区属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一次性核增财政补助事业编制500名,为社区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编制支持。成立新
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管理中心,明确乡级经办机构职责,健全了新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体系,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提供了制度保障。
通过调研、审核,为区劳动局职业介绍中心、区残联残疾人就业管理服务所及街乡社保所等单位及时增补编制,解决了社保所工作量大,人手少的问题,提高了社保所服务百姓的能力和效率。按照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维护人民众基本利益,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调整完善了我区房屋管理体制,成立了区房屋管理局,健全了区、街(乡)两级住房保障管理、服务机构,明确了职责,促进了住房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2、明确职能,促进政府部门作用发挥
拟定了海淀区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机构组建方案,经区编委、区政府常委会、区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市编办批准,区社会工委(区社会建设办)正式挂牌成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我区社会建设和管理领导体制机制,为更好的服务区域社会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机构保证。针对海淀园现行管理体制存在的决策主体不明、执行效率不高等问题,根据区委、区政府决定,重新调整园区机构设置,在海淀园加挂投资促进局牌子,加强园区执行能力,使园区工作重点转向加强中关村特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实现新形势下管理、服务职能全覆盖的要求。
按照行政管理改革试点方案要求,积极推进区公共委内部管理机制创新。根据区政府第55次政府常务会和5月7日区长专题会议精神,调整北部地区开发办主要职责。在综合国土、财政等19个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对北部地区开发办“三定”规定进行重新修订并提交编委会审议。
二、围绕平安奥运大局,提供人事人才支持保障
3、服务先行,提供奥运人才保障
着眼人文奥运,加大人才保障力度。坚持重点统筹、综合谋划,全程保障的原则,参与制定了《海淀区奥运服务保障机构工作人员选调和管理办法》。选拔了42名副科级以下公务员作为奥运服务保障后备人员。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公开考录、招聘等方式,共有166人进入公务员队伍,182人走上事业单位岗位,有效保证了奥运保障任务较重的街道、乡镇及相关部门的用人需求。开展了公务员奥运知识专题培训,共举办以奥运为主题的各类培训60余次,培训公务员9600多人次,覆盖率达到100%。
助力科技奥运,服务重点企业。深入服务奥运重点企业,开展调研,了解情况,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办理接收工作,直接帮助联想集团、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启明星辰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引进奥运保障技术人才73人,协助企业顺利完成了奥运工程项目。
服务绿奥运,完成机动车排放站机构的审批与人员招聘工作。为确保绿奥运目标实现,加强对机动车、施工机械尾气排放的监督检查,人事局、编办落实市委要求,特事特办,迅速批复成立了海淀区机动车排放管理站,并完成了14名人员公开招聘工作,为我区奥运期间及奥运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机构和人员保障。
4、以人为本,共建奥运和谐大局
深化综合治理,开展大接访工作。根据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拟定《海淀区人事局(编办)大接访活动实施方案》,对于批转到我局的来访函件,坚持领导亲自把关,相关科室认真核实,及时解答。实现了人事人才工作无非正常上访和体性事件,为确保奥运期间社会安全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心企业军转干部,做好维稳解困工作。开展走访慰问,了解辖区企业军转干部实际困难,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建立企业军转维稳工作应急机制,实现了企业军转干部非正常上访“零指标”的工作目标。
_参与公益行动,助力平安奥运。积极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区委、区政府组织的奥运法制宣传、
奥运志愿者服务和社区奥运共建、残奥会火炬传递等系列活动,圆满完成了奥运期间社会面防控与多项赛事的观赛、保障任务。
三、统筹区域人才发展,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5、讲求实效,强化公务员队伍管理
以人为本,启动公务员心理状况调查。为加强公务员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为制度建设提供有效的参考借鉴数据,提高公务员应对社会转型期的适应能力,采用问卷、访谈、测试等形式对我区1300多名不同年龄、不同层级公务员体进行工作倦怠及压力调查,并结合政府工作量及工作方式变化、公务员管理制度新要求等方面因素,提出了加强公务员保障机制建设、创新公务员管理方式、完善人性化管理等三方面对策。
提升层次,增强教育培训效果。将“高质量、宽领域、深层次、广覆盖”作为培训目标,树立成本管理理念,强化培训机构竞争意识,培训经费向师资费用倾斜,名校名家课程的比重占到70%以上,案例教学、互动教学等新型培训形式达40%。通过与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合作,建成公务员卫星远程教育培训网络,每年可为广大公务员提供200天的卫星直播课程和
超过50门的精品课程循环播放。积极筹建网上培训超市,引入现代培训方法,全年共举办各类常规培训13期,培训超市40期,远程卫星培训10期,共培训人员一万余人次。
完善制度,提高公务员队伍管理水平。深入贯彻落实《公务员法》以及相关规定,按照公务员综合能力建设和队伍可持续发展要求,制定了《公务员教育培训工作要点》、《海淀区公务员胸卡管理办法(试行)》,从贯彻十七大精神、提升公务员履职能力、加强管理者教育等五个方面加大了对各单位培训工作的指导力度。公务员电子胸卡的使用,实现了日常工作的信息化管理,使公务员管理工作的统一性和规范性进一步增强。
总结经验,认真开展大学生到基层锻炼工作。从力求锻炼工作取得实效出发,在总结以前锻炼工作的基础上,完善了《海淀区大学生到基层锻炼工作实施细则》,调整和补充了锻炼时间、考评制度、信息沟通等内容,规范了抽调行为。今年,来自区纪委、科委、民政局、城管监督指挥中心等单位40名新录用大学生完成初任培训,已分赴街道、乡镇参加为期半年的基层锻炼。
6鼓励创新,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开展第二届杰出人才贡献奖评选和高层次人才论坛活动。按照十七大报告对人才工作的要求,把“创新型人才”作为第二届杰出人才贡献奖评选重点,选拔在社会各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创新型人才。通过评选进一步发现、培养科技领军人才,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目前,已完成方案制定和初期评选工作。
积极推动人才资助和高级专家选拔评审工作。共向市人事局推荐申报个人资助6项,单位专项资助2项,申报资助资110万元。推选何方洋等12位同志,邓中翰等10位同志,分别参加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市级人选选拔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其中4人获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市级人选,5人通过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公示,使我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累计总人数增加到49人,全区高级专家存量由45人增至54
加强引智和专家服务工作。共审核通过并向市外专局申报12家企业的12个次年引智项目,经费预算341.62万元,拟引进外国专家102人次。同时,获批了7家企业的8个上年度引智项目,经费预算138万元,引进外国专家84人次,是近年来申报和获批项目数、经费数最多的一年。为驻区高新技术企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创新专家服务方式,制发专家健康卡,实现我区专家绿就医。
7、服务基层,提升农村人才队伍水平
积极开展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与相关单位积极协作,密切配合,通过双向选择、面试考察、资格审核等程序,选聘了来自京内外18所院校的66名应届毕业为海淀区2008年大学生“村官”,使全区聘用大学生村官总数达到163名,基本实现村村有两名大学生的工作目标。
扎实做好大学生村官的培训、管理工作。组织开展了奥运知识、法律知识和岗前培训,下发了《海淀区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村官”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从意识强化、组织管理、措施落实等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和要求。组织在岗“村官”进行了健康体检,按照市联席办关于为大学生“村官”建立住房公积金的工作要求,协调相关部门,指导各镇乡完成了大学生“村官”公积金帐户建立工作。
8、合理引导,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工作
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为探索建立具有区域特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保障体系,坚持政策扶持、鼓励自主、合理引导原则,经区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出台了《海淀区促进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措施》,通过整合政策资源、提供资金保险补助扶持、顺畅信息沟通渠道等手段,将引导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积极引导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打造首都名企高校招聘团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正规吗服务品牌,开展校园招聘,组织中关村地区2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前往全国17所高校开展校园招聘19场,举办大学生专场招聘会13场。开展大学生就业促进工程,吸引了新浪等300余家企业参加,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邀请专家辅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发放《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手册》、举办高校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与人民大学等重点高校建立了就业实习基地,为校企双方及大学生提供系统化的专项服务。
合理调整有序吸纳优秀人才。始终坚持注重质量、保障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优先保障科技含量高、社会贡献大、管理规范的高新技术企业需求,同时引导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其他企业适量引进,全年实现北京生源毕业生就业1736人,接收非北京生源毕业生3094人。按照引进京外优秀人才,服务驻区企业的要求,全年共申报市人事局审批办理人才引进72人,随调44人;解决夫妻两地分居45人;办理居住证三年引进29人;新办《北京市工作居住证》1679人。通过合理引进,有序调整,改善了区域人才队伍结构,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