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期末考试卷及答案重庆师范大学
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题5分) 1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2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礼不下庶人;官师不分;政教合一。在这种体制下,教育权、受教育权被奴隶主贵族所掌握。
3文翁兴学: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欲移风易俗,推行教化,选派郡吏中聪慧者到长安,就学于博士。数年后,这些人学成归来,于是文翁在成都立学,招收属县子弟入学,学成者都给予重用,或推荐到朝廷作官。蜀郡从此学风大盛。
4苏湖教法: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学生可以主治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明清时期的蒙学教材。前三种是以识字为主的教材,《千家诗》是诗歌类教材,合称“三、百、千、千”,是社会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蒙学教材。
6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最大的特点就是八股文取士,八股文源于宋代,通称制艺,是一种严格注重内容和形式的文体。作文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作者不能作任何发挥,文章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对偶文体。
二、简答题(共40分,每题8分) 7学校教育是怎样产生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哪些? 答:其一,随着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一部分人逐渐脱离生产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其二,教育事务逐渐复杂,需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其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知识的不断丰富,需要建立有计划的专门教育机构,同时也为教育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内容。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两种,第一种是“成均”;第二种是“庠”。
8简述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内容。
答:设五经博士:汉武帝仅设执掌《五经》的儒学博士,将儒家以外的博士均排除在外,大
大地提高了儒术的地位,这一措施是“独尊儒术”的集中体现。建立博士弟子制:标志着汉代太学的建立,自此,学习儒经者日益增多,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以儒术取士:武帝时逐步确立了以察举为主的取士制度,在取士的标准上,则突出强调精通儒术和具有儒家伦理道德修养。视学制度:汉代帝王对其最高学府太学非常重视,有时亲临太学视察或指令要员视察太学。
9简述北宋的三次兴学。
答:(1)庆历兴学,由范仲淹主持,措施主要有:第一是州县立学;第二是振兴太学;第三是改革科举考试方法。(2)熙宁兴学,由王安石进行,其主要措施,第一是改革太学,在太学实施三舍法;第二是加强地方官学建设,设置诸路[1]学官;第三是举办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3)崇宁兴学,由蔡京主持进行,第一是州县普遍设学;第二是扩建太学;第三是以学校取代科举取士;第四是兴办专门学校。
10九品中正制对教育有何影响? 答:曹魏初期,九品中正制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东汉以来州郡名士操纵舆论、左右选举的局面,中央加强了对选举权的控制,国家也能得到一些有用之才。但是自魏末晋初, 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中正官职几乎全部被朝廷的大世族所把
持,致使九品中正制偏离了选拔人才的方向,逐渐蜕变成门阀世族的政治工具。九品中正制演变成以家世品评士人唯一标准的贵族化制度,以至“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严重地影响了当时的学校教育。
11书院的管理有哪些特? 答: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比较健全。宋代书院通过制定学规章程规范教学宗旨、方法及培养目标。如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学规》主要规定了书院的教育宗旨、教学方法和道德行为规范等。书院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组织形式,虽然同官学、私学有着广泛的联系,但它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官学,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私学。同官学相比,书院的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多样,课程设置也有较大的自主性,其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学派特点。
三、论述题(共30分,每题15分) 12私学是怎样兴起的?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什么意义? 答:春秋和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取代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并逐步夺取了政权,确立了封建的社会制度。贵族无暇顾及教育,不论国学或乡学都难于维持,日趋衰落。官学教育的衰落,反映了旧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掌握文化的人沦落到社会下层,原来由官府所垄断的学术开始向民间扩散,造成了“天子失官,学在四
夷”的局面。在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对人才与文化教育的需求更为强烈,既然官方无暇办学,新的教育形式——私学也就应运而生。私学的兴起,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冲破了西周以来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私学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从政治机构中分离出来,迈出了教育独立化的第一步。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私学的发展,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产生了重大变化,突破了西周“六艺”传统,各家各派可以自由传授自己的思想观点。
中国教育考试资格网
13论述科举制度对教育的影响,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健全于唐朝,对教育产生了十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促进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中小地主的学习积极性和地方官史、社会贤达兴学设教的热情,各类学校蓬勃发展起来;科举制向中小地主打开了入仕的门路,深得他们的拥护,有效地笼络了广大的中小地主,大大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强了统治基础;为封建国家选拔出许多优秀的人才,提高了吏治水平,为封建国家增添了生机和活力;调动了全社会研习儒家经典的积极性,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普及,促进了思想的统一。使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是为了科举。
形考任务二 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京师大学堂:1898年百日维新时,京师大学堂正式建立,梁启超参照日本学规起草学堂章程,规定除大学外,兼有中学堂、小学堂,同时副设师范斋。课程分为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最初还兼有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是最高学府与教育管理机关合一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