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司法考试卷一(宪法)历年真题试卷汇编8 (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3. 不定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部分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 王某为某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23岁,尚未就业。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关于王某的权利义务,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4年试卷一第24题)
A.无需承担纳税义务
B.不得被征集服现役
C.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有休息的权利
正确答案:C         
解析:A选项考查公民依法纳税的义务。根据《宪法》第56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题干中,王某虽尚未就业,但依法仍是纳税义务主体。故A选项错误。    B选项考查公民依法服兵役的义务。《兵役法》第12条第1款规定:“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前年满十八周岁的男性公民,应当被征集服现役。当年未被征集的,在二十二周岁以前仍可以被征集服现役,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征集年龄可以放宽至二十四周岁。”同时,《兵役法》根据服兵役主体的不同特点,对服兵役作了具体规定:(1)免除服兵役。有严重生理缺陷或者严重残疾不适合服兵役的人。免除服兵役。(2)不得服兵役。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服兵役的资格。(3)不征集服兵役。应征公民正在被依法侦查、起诉、审判的或者被判处徒刑、拘役、管制正在服刑的,不征集。(4)缓征。应征公民是维持家庭生活唯一劳动力的,可以缓征。据此,23岁高校毕业生王某不符合《兵役法》规定的不征集服兵役的情形,所以其可以被征集服现役。故B选项错误。    C选项考查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人民参加国家管理,实现当家作主的具体表现。我国《宪法》第3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
治权利的人除外。”据此,年满18岁、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王某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故C选项正确,当选。    D选项考查劳动者休息的权利。所谓休息权是指劳动者在享受劳动权的过程中,有为保护身体健康、提高劳动效率,根据国家法律和制度的有关规定而享有休息和休养权利。我国《宪法》第43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题干中,王某为某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尚未就业,他不属于劳动者,因此不享有休息权。故D选项错误。            知识模块: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2. 关于《宪法》对人身自由的规定,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2013年试卷一第25题)
A.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B.生命权是《宪法》明确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属于广义的人身自由权
C.禁止非法搜查公民身体
D.禁止非法搜查或非法侵入公民住宅
正确答案:B         
解析:人身自由包括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的人身自由,是指公民的肉体不受非法侵犯,即不受非法限制、搜查、拘留和逮捕。对此,《宪法》第3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故C选项正确,不选。    广义的人身自由包括以下几种相关联的权利和自由:    (1)生命权。生命权是享有生命的权利,体现人类的尊严与基本价值,其主体是所有自然人。从一般意义上讲生命权基本内容包括防御权、享受生命的权利、生命保护请求权以及生命权的不可处分性。我国《宪法》中并没有具体的条文明确规定生命权,但是生命权是基本权利价值体系的基础与出发点,它表示人类生存的自然意义上的权利,具有自然法的性质。因此即使没有法律条文明确的规定,生命权也不容否认,它隐含在整个宪法和法律价值体系的背后。故选项B的前半段错误,后半段正确,当选。    (2)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人格尊严是指公民作为平等的人的资格和权利应该受到国家的承认和尊重,包括与公民人身存在密切联系的名誉、姓名、肖像等不容侵犯的权利。对此,《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故
选项A正确,不选。    (3)住宅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是指任何机关、团体的工作人员或者其他个人,未经法律许可或未经户主等居住者的同意,不得随意进入、搜查或查封公民的住宅。对此,《宪法》第3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人公民的住宅。”故选项D正确,不选。    (4)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通信自由是指公民与其他主体之间传递消息和信息不受国家非法限制的自由。通信秘密是指公民的通信,他人不得隐匿、毁弃、拆阅或者窃听。对此,《宪法》第4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知识模块: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3. 根据我国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2010年试卷一第17题)
A.我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遭受自然灾害时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B.我国公民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其出版自由也被剥夺
C.我国公民有信仰宗教与公开传教的自由
D.我国公民有任意休息的权利
正确答案:B         
解析:关于A选项,《宪法》第45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然而宪法只是对公民“获得物质帮助权”作出了统率性规定,接下来如何保障和实现“获得物质帮助权”则须由具体法律法规去落实。在我国,公民的物质帮助权体现在不同层次的法律文件中,如《劳动法》、《残疾人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法》、《防震减灾法》、《失业保险条例》、《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都分别从不同角度确立和规范了这一权利。从具体法律法规的规定来看,公民物质帮助权具有以下实现形式,包括社会救济(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和城乡困难户救济等)、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疾病保险等)、社会福利(对残疾军人的优抚金等)。A选项中“遭受自然灾害时有获得物质帮助”,不是宪法规定的“获得物质帮助权”的法定情形。而是法律法规规定的“获得物质帮助权”在社会救济制
历年司法考试真题及解析
度中的一种实现形式(自然灾害救济)。依据题目中“根据我国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要求,“获得物质帮助权”在宪法中规定的情形只有三种,即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不包括“遭受自然灾害时”,因此A选项错误,不选。    关于B选项,从《宪法》的规定来看,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二是政治自由。《宪法》第34条规定公民享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政治权利,《宪法》第35条规定公民享有六种政治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从以上规定来看,如果公民的政治权利被剥夺,那么其将被剥夺的不仅包括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还包括政治自由。B选项中的“出版自由”属于宪法赋予公民的政治自由,如果公民被剥夺政治权利,其“出版自由”也将会被剥夺,因此B选项正确,当选。    关于C选项,《宪法》第3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从上述规定可以得知,我国宪法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的宗教活动。故C选项中“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正确。根据《宗教事务条例》,首先,我国对宗教团体实行严格的登记管理制度,宗教活动必须由宗教团体依法
组织,法律不允许公民个人进行宗教活动;其次,我国要求宗教活动必须在宗教活动场所进行。由此可见,公民个人公开传教,在主体和场所上均不符合法律规定,属于违法宗教活动。因此C选项“公民有公开传教的自由”错误,不选。    关于D选项,《宪法》第4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首先,应注意休息权的权利主体不是全体公民,而是劳动者。法律应当保证劳动者的休息权。其次,休息权不是任意的休息权,劳动者应该依照国家制定的劳动者休假制度行使休息权。因此,D选项“我国公民有任意休息的权利”的表述错误,不选。    [陷阱点拨]  本题的难点在A选项和C选项。对于A选项,许多考生会认为救灾救济是社会救济的一种,而社会救济是公民的物质帮助权的一种,因此“遭受自然灾害”也是公民“获得物质帮助权”的情形。产生这种错误认识的原因在于考生没有完全理解“获得物质帮助权”作为基本权利的内涵和保障权利实现的相关制度之间的区别。从题目的要求可知本题是从宪法层面考查公民的基本权利,而不是从具体法律法规层面考查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实现机制。本题提醒考生在考试时务必谨慎审题,严格按照题目要求对选项内容进行突破。对于C选项,考生应理解“正常的宗教活动”的具体含义,主要从主体和场所两个方面把握,一看活动主体是不是依法登记的宗教团体,二看活动场所是不是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            知识模块: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4. 根据《监督法》的规定,关于监督程序,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2014年试卷一第26题)
A.政府可委托有关部门负责人向本级人大常委会作专项工作报告
B.以口头答复的质询案,由受质询机关的负责人到会答复
C.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在调查过程中,应当公布调查的情况和材料
D.撤职案的表决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由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正确答案:C         
解析:县级以上的地方人大常委会作为地方人大的常设机关,是在本级人大闭会期间经常行使地方国家权力的机关,它从属于同级人大,向同级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我国《宪法》赋予了地方人大常委会一定的监督权,对于县级以上的地方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权可以总结为下面三方面:(1)监督本级政府、法院以及检察院的工作;(2)撤销本级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
命令;(3)撤销下一级人大的不适当的决议。《监督法》对上述监督权的行使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规定。《监督法》第13条规定:“专项工作报告由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的负责人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人民政府也可以委托有关部门负责人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故A选项正确。《监督法》第38条规定:“质询案以口头答复的,由受质询机关的负责人到会答复。质询案以书面答复的,由受质询机关的负责人签署。”故B选项正确。《监督法》第42条第3款规定:“调查委员会在调查过程中,可以不公布调查的情况和材料。”据此,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在调查过程中,可以不公布调查的情况和材料,而不是应当公布。故C选项错误,当选。《监督法》第46条第3款规定:“撤职案的表决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故D选项正确。            知识模块:国家机构           
                           
5. 根据《宪法》规定,关于全国人大的专门委员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3年试卷一第26题)
A.各专门委员会在其职权范围内所作决议,具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所作决定的效力
B.各专门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任命
C.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的任期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任期相同
D.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领导专门委员会的工作
正确答案:D         
解析: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是隶属于全国人大的辅助性内部工作机构,是从全国人大代表中选举产生、按照专业分工的组织。《宪法》第70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设立民族委员会、法律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外事委员会、华侨委员会和其他需要设立的专门委员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各专门委员会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领导。各专门委员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领导下,研究、审议和拟订有关议案。”依据上述规定,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各专门委员会受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由此可以推知,在全国人大开会期间,各专门委员会受全国人大领导。故D选项正确,当选。    关于A选项,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可以分为常设性委员会与临时性委员会。常设性委员会即通常所称的专门委员会,目前共有九个,它的任务是在全国人
大及其常委会的领导下,研究、审议和拟订有关议案。《全国人大组织法》第37条规定:“各专门委员会的工作如下:……(二)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职权范围内同本委员会有关的议案……(五)对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职权范围内同本委员会有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建议。民族委员会还可以对加强民族团结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建议……”根据这项规定,可以发现法律的措辞都是“提出议案”“提出建议”,也就是说专门委员会对于其职能范围内的专门问题所作出的决议,需要经过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才具有国家权力机关所做的决定的效力,在此之前,只是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供审议的意见或报告。故A选项错误,不选。    关于B选项,各专门委员会由主任委员、若干副主任委员以及若干委员组成。《全国人大组织法》第35条第3款规定:“各专门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的人选由主席团在代表中提名,大会通过。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补充任命专门委员会的个别副主任委员和部分委员,由委员长会议提名,常务委员会会议通过。”根据上述规定,可知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各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有以下限制:(1)只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2)全国人大常委会只能进行补充任命,也即当专门委员会人数不足时才能进行任
命;(3)补充任命的对象有限制,仅限于个别副主任委员和部分委员,不能任命主任委员。选项B将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任命专门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的职能相等同,没有注意到对全国人大常委会上述的限制,因此错误,不选。    C选项涉及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的问题。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认为必要时,根据某项特定工作的需要所设立的临时性委员会,它主要负责对特定问题的调查。对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的任期,宪法和法律并未进行规定,它之所以被称作临时性委员会,在于它的组成是由于某项工作的需要,如果特定问题的调查任务一旦完成,那么该委员会就可以被撤销了。因此选项C错误,不选。            知识模块:国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