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以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是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提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华传统文化一体化建设有效路径,既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针对性的内在要求,又是推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拟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师资队伍一体化建设出发,深入研究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课程目标一体化建设
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课程目标的制定要以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为依据,涵盖社会、知识和学生三个要素。总体来说,就是要在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的基础上构建整体目标和制定分段
目标,实现各学段目标的有效衔接、循序渐进。
(一)构建整体目标
思政课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根据《纲要》和《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总体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整体课程目标是一致的。可以将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整体课程目标概括为,以了解学习、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为课程主线,注重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在知识层面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社会伦理和风尚;在能力层面养成恪守诚信、严于律己、敢于担当等优秀品质,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思想意识,提升推进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能力本领;在情感层面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制定分段目标
以整体目标为指引,根据《意见》中思政课分学段的课程目标要求,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分别总结并阐释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小学阶段和大学阶段的课程学习目标。即小学阶段是思想培养的起始阶段,侧重培育
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华传统文化一体化建设的路径
(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150028)
摘要: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华传统文化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学校思政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新时代思政课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迫切要求。研究探寻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华传统文化一体化建设的路径,要从课程目标上整体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使命、规划和本质要求,从课程内容上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段衔接、资源整合和教育合力,从课程教学方式上按照立德树人教育规律推进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方式方法,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全面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的优化、协同和培育工作。
关键词:大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一体化建设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22)35-0131-03
收稿日期:2022-07-02
基金项目:2021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大中小学思政课中法治教育一体化建
设的多维度与实现方式研究”(21JDSZK041);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教学改革研究专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维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SJGSX2021021);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GJB1422405);2021年度哈尔滨商业大学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项目(HSDJY202110)
作者简介:张纯(1982-),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博士,副教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529期
2022年第35期
Serial No.529
No.35袁2022131--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激发其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兴趣;初中阶段是夯实基础阶段,注重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增强中华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高中阶段是提升思想阶段,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和践行能力,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自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进入大学阶段,学生思想心智更加成熟,应注重培育学生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树立大历史观,增强学生使命担当的意识和能力。四个学段的学生隶属于不同层次,在年龄、认知、思维水平、知识结构和社会阅历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制定学段目标应始终遵循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的宗旨,秉持具体、细致、明确的原则,实现宏观统筹,呈现出层次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二、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
课程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而设计,以学科文化知识为核心。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课程内容分别以生活、体验、认知和能力为基础。加强教材和教学内容研究,把握不同学段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相互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学内容的权威性、针对性和生动性。
(一)梳理教材内容
从对大中小学教材的梳理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集中体现在教材的以下部分:小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具体讲授当地的风俗、多姿多彩的
民间艺术两个方面的内容;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感受骄人祖先灿烂文化,具体讲授美丽文字民族瑰宝、古代科技耀我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三个方面的内容。初中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五课,讲授守望精神家园,学习延续文化血脉、凝聚价值追求。高中教材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非常详尽地阐述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八节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讲了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第九节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为学生讲清了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基本路径、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最后综合探究,强调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大学阶段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第三章第二节第二目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第四章第二节第二目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第五章第二节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都是这部分内容的具体体现。另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中的内容都直接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篇目,且都以间接融入为主。
(二)协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体现,通过对大中小思政课教材内容的梳理,我们客观具体总结出目前中华传统文化在课程内容中的整体分布,为有效进行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参考。推进一体化建设,一方面,在教学研究上搭建对话平台以共享优质资源实现协同发展。强调教师打破学段壁垒,加强交流沟通。可以通过
构建中华传统文化虚拟教研室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交流互鉴,讨论教学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到跨学段解决办法。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分析各学段教学内容的优势、特,进行特建设做到优势互补实现有效衔接。即小学课程内容以风俗文化、文字、古代科技、传统美德为课程特;初中以探寻中华文化根美德万年长,高扬民族精神构筑中国价值为课程特;高中以继承、学习借鉴、发展文化为课程特;大学则在尊重传承、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强调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和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学段课程内容,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深度在螺旋上升。我们可以在各学段教学过程中,认真考量和统筹安排各项因素,优势互补资源互补,做到各学段之间的有效衔接。
三、教学方式一体化建设
《意见》中提出,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阶段分别开展启蒙、体验、常识、理论性学习。这个意见对大中小学教学方式具有指导意义。总体给出了大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改革方向,即开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将两者相结合。
(一)优化理论教学
思政课理论教学方法丰富多样,不同学段教学方法选择各异。但目前有关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实施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方面。比如,知识灌输多,内涵把握少;外在形式多,内在体悟少;被动模仿多,
主动创新少。在理论教学方面,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基本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这三大主题开展教学,一般采用讲授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讨论法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的领悟和理解。例如,诵读经典篇目、阅读人文典故、练习基本常识、经典作品讨论赏析等。大学阶段则在中小学感性认识学习的基础上,加大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理分析,将这一内容融入各门思政的理论教学中,因时、因地、因人而采取适当的理论教育
132
--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方式、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了理论讲授外,还采取案例分析、主题研讨、课堂讨论等方式优化课堂设计。
(二)提升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体验式、探究式学习过程,是对教学内容的直观认识,有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的提升。针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体化实践教学,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可以采取书法、音乐、舞蹈、戏曲等特长展示,烹饪、刺绣、剪纸、雕刻等手工劳动,传统体育、武术、游艺
等身体运动,传统节日法定节假日等特民俗实践,假期外出旅游集体参观访问等实践教学活动来学习和体味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精神。大学阶段由于学生认识世界、把握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大幅提升,实践教学的方式也更加丰富多彩,各门思政课都可以在中小学学生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调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针对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的实效性;还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开展辩论、进行电影评论、拍摄微电影微视频等,以及让大学生结合课上所学理论内容有针对性地讲授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内容。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采用虚拟仿真教学方式,带领学生领略各种物质文化遗产,以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
《纲要》中提出,要全面提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一是要打造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二是要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大中小学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重点在于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队伍的协同发展。
(一)提高教师素质
提高教师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是解决大中小学段学生不同学习需求、教师能力质量提升、教师科研教研水平发展等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点。依据《意见》中的规定,为提升
小学、初中、高中教师中华传统文化素质可以加大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加强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农村幼儿园院长研修培训计划,实施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提升计划,选拔优秀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职攻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硕士、博士学位。针对大学教师素质的提升,一方面,可以通过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提升教师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另一方面,鼓励教师根据教育部专门设立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增加教师获得博士学历继续深造的机会。总之,教师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有助于满足不同学段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又可以提升课程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中小学教育(二)协同发展建设
教师队伍协同发展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研的协同发展。即通过搭建平台、创办虚拟教研室,实现教研科研一体化,实现集中学习、集体备课、集体讨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教学要素,到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有关大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相关内容的重合部分与衔接点,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过程的协同联动。二是各学段校内职能部门学生工作与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协同发展。即将“三全育人”作为目标,联合校内职能部门,把各级各类校园活动中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动与思政课教学中所学理论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实现部门联动,全方位育人。此外,思政课教育还可以发动学生所在家庭、社会、党政各方面力量,借助实践教学平台虚拟教研室,搭建大
中小学思政课中华传统文化一体化建设的更高平台。
参考文献:
[1]许瑞芳,等.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2]韩美.“本硕博”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路径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7).
[3]吴艳玲.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解读[J].基础教育课程,2021,(7).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9-08-15(0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04-02(03).
[责任编辑柯黎]
133
--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