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区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规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范我区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秩序,提高教学质量,依据《市教委关于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订本管理规范。
第二条 教学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学校各部门要树立教学中心思想,努力保障和服务教学活动,积极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
第三条 中小学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遵循学科教学规律,科学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
第四条 本规范包括教学管理、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研管理、课后服务、组织保障等,是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评估学校办学水平、考核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
第二章 教学管理
 第五条 校长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充分发挥教学管理部门、年级组(部)、教研组(备课组)等管理职能,确保各项教学工作有序进行。
 第六条 加强课程教材管理。要全面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得以任何名义增加或缩减规定的课程、课时。严禁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取代国家课程,确保国家课程全面有效实施。规范教材管理,要严格规范选用教材,不得使用未经批准的教材,严禁用学案、讲义替代教材,坚决抵制教材只订不发、只发不用、只用不讲的行为。严格教辅管理,各校要完善教辅材料审查机制,确保凡是进入课堂的教材教辅都要经过严格选用审核。学校确定后的教辅材料要上交区教科研课程中心进行审定后使用,一科一辅。学校或老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购买教辅材料。
 第七条 学校要五育并举,重视体育、艺术、综合实践活动、传统文化等课程,加强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书法教育等。
 第八条 健全教学工作例会制度。校长至少两周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例会,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成果,关注研究教育教学前沿动态,把握教改方向,分析探讨新教学改革的工作形势和任务,反思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第九条 完善干部教师听课评课制度。学校领导定期参加学科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深入课堂观课,狠抓教学常规。对教师教学计划、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反馈、校内课后服务等环节进行检查和指导,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规范教学设计,确保教学环节完整。教学检查每学期不少于2次,要有记录、有分析、有反馈。校长每学期听课至少30节,主管副校长及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40节,以听常态课为主,及时掌握教学动态,加强教学指导。
 第十条 健全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制订教师3—5年专业发展规划,包括发展目标、发展措施、考核标准和办法等,确保计划的引领性、激励性和可操作性。做好“传帮带”,推进“青蓝工程”建设,全面提高教师业务能力,重视青年教师发展。健全教师包括教学工作、教科研工作、业务考核、奖惩等方面的业务档案,并作为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引导教师专业成长、考核评估教师工作的有效手段和重要依据。
 第十一条 统筹作业管理。建立作业统筹管理机制,完善管理细则,明确工作要求,并在校内公示。班级、年级各学科作业要公开,做到师生人人可见。要根据学段、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需求和完成能力,严格总量控制。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可在校内安排巩固练习;小学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初中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90分钟。周末、寒暑假、法定节假日也要控制书面作业时间总量。
 第十二条 做好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各校要制定合理作息时间,不得利用晨午检时间开展学科教学,不得要求学生提前到校参加统一教育教学活动。同时,要加强作业管理,做好家校协同,将科学睡眠宣传教育作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重要内容,大力普及睡眠知识,形成家校合力,共同保证每天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的睡眠时间。
 第十三条 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支持、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民主管理、课程主题活动、科技、艺术、体育等活动,监督学校教育教学行为;每学年组织家长家庭教育课程、参与校内活动、家访活动等不少于6次;支持家长委员会组织家长对学校、教师进行满意度评价。
 第十四条 建立教育教学公开制度。在学校网站、公示栏等实行学年、学期教学工作公开:教学管理制度公开、学科教学计划公开、实践活动方案公开、学校考试安排公开、学生节假日安排公开、学生作业和作业量公开。
 第十五条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结合本校实际和学段学科特点,制订《学科教学常规》《实验课教学规范》《教师课堂行为规范》《学生课堂行为规范》《作业设置与批阅规范》等规章制度,使教学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要充分发挥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效益,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学校图书管、阅览室、语音室、微机
室,安排专人管理,并向学生开放。
中小学教育
第三章 教学实施
 第十六条 做好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开放科学实践活动和综合素质评价组织管理工作。
 1.认真执行初中实践活动有关要求,落实市、区、校三级管理责任,学校为实施主体,明确标准和程序,引导学生按时、足额、认真完成初中实践活动。
 2.学校对本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和实践活动记录情况负责。完善诚信机制,严格落实公示制度,确保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和实践活动记录真实客观。
 第十七条 制定教学计划。区教科研中心每学期初统一下发区级学段、学科教学计划进度建议。各校教学计划要依据区级建议,坚持科学管理、平等对待每个学科,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或调课,维护课表的严肃性。小学一年级坚持“零起点”教学,其他年级按教学进度计划开展教学,严禁学校违反教学计划安排赶进度、增难度,坚持做到教、学、考一致。教学计划包括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和教师教学计划。
 1.学校教学计划包括学年教学计划和学期教学计划,旨在对学校主要教学安排、教学改革、教研活动做出统筹安排。教研组(备课组)教学计划包括:本学科各年级各项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等具体安排。学校教学计划每学期的第一周要上报区教委中小教科和区教科研中心备案。
 2.教师教学计划包括:一是学期教学计划。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本学期课程教学任务、学段间及年级间教材内容衔接,熟悉教材编写意图、特点、整体结构及具体教学内容,明确各章节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联系,拟定教学进度、教学措施,不得盲目追求教学进度;二是课堂教学计划和课外实践活动教学计划。
 第十八条 备课。包括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具体要求:
 1.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及其他资源,依学段分析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基础,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预测学生的认知障碍等,结合学情,因材施教。
 2.教学目标设计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测评、可达成;课堂作业、课外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差异性;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重视教学活动的生成。 
 3.提倡集体备课,各学科每周至少一次集体备课,做到“二研”“三定”“四备”“一结合”,二研为研究课标、研究教材;三定为定时间、定课题、定主备人;四备为备重点、备难点、备教法、备作业;一结合为结合学情。通过集体交流研讨实现资源共享,课后做好反馈、反思、提升。
 4.重视备课中的板书设计。依据学科特点,力求以尽可能简约精当的文字、符号、线条和图表反映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启发性和感染作用。板书设计要有逻辑性、概括性、创新性,符合审美要求,能帮助学生把握重点,理清思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十九条 教案。教案包括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活动及时间安排、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做到超周备课,一课一案。严禁以抄袭教案代替备课行为,杜绝无教案上课。任教本学科5年(含5年)以内的新教师(含新入职、新转岗)及任教某学科6年(含6年)以上但首次任教某年级的教师须手写详细的学段、学期、单元、课时备课教案;任教本学科6年(含6年)以上的教师须手写简案,内容包括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实施和学法指导以及师生双边活动等教学过程设计,突出
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倡导个性化、创新性教案设计,允许教案“留白”,适应新情境、容纳新内容、确立新策略,为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共振、互生新知留有余地,在教师备课与课堂教学间形成“张力”,适应新情境,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态化。
 第二十条 上课。
 1.坚持立德树人,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筑牢教学领域意识形态主阵地,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
 2.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重视对学生动手操作、制作、演示与示范的指导,尊重学生经验,促进学生生活和学习经验与教材文本的融合。
 3.合理运用挂图、标本、录音、投影、视频等教学媒体辅助教学,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视频、讲义及PPT要符合科学性、加强创新性、注意差异性、讲究创新性,杜绝滥用。
 4.规范教学行为。教师要提前候课,站立讲课。上课衣着得体,举止文明、亲切、自然、大
方。上课讲普通话,语言要精炼、准确、生动、富有启发性和吸引力;板书清楚,书写工整,用字规范,布局合理,重点突出。上课关闭手机,不得迟到早退,不得中途离开教室,不得拖堂。严格按课程表上课,不得随意调课、缺课,严禁酒后上课。严格遵守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羞辱学生。
 5.教学有反思。教师要定期对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考试、学生学习与生活指导等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剖析、总结教学得失,提升研究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反思要写入教学设计。
 第二十一条 作业。作业设计应符合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合理布置书面作业、学科探究、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社会与劳动实践等不同类型作业,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增强作业的层次性、适应性和可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避免机械、无效训练,严禁布置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加强作业完成指导,认真批改反馈作业,批改要及时、准确,书面作业要全批全改,不给家长布置作业,不得下发答案由学生自行批改作业。对学生作业中反映的问题要做归因分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提升实效性。
第四章 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