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8期
江西金星砚的数字化建设研究
温强
[提要]在社会格局变革的影响之下,有着1600余年历史的传统非遗手工技艺江西金星砚,正面临着传承与生存的困境。借宾已有的非遗数字化实践经验,通过数字采集、虚拟复原等手段将金星也的胃薔迭5':、工艺宾■)-、故于人<;等資汁进行数字化保护,同时构建金星砚技艺展示与传播的数字资源平台,探索乡村非遗技艺在新媒体环境中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关键词]江西金星砚;数字化建设;数字资源平台
[作者简介]温强,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艺术、历史文化遗产[基金项目]工門柠Z化艺求汁学已贮珥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研究——以江西为例”
江西金星砚是我国传统名砚之一,迄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金星砚因石材所含硫化铁结晶形成黄绿斑点,又因金星石主产地驼岭(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横塘镇八都箸岭山)山下有驼岭宋村,宋村人世代以采石为业,故得名“金星宋砚”。江西金星砚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在北宋米芾所著《砚史》中,已有星子青石砚的记载。明代,金星砚制作一度中衰,至清代中叶又渐中兴。民国时期,星子县境内有制砚作坊百余家
叫江西金星砚以传闻典故、史记轶事、民族图腾等题材结合砚石特,运用独具匠心的奇巧工艺构建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江西金星砚名列中国十大名砚榜,江西金星砚制作技艺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金星砚生存现状
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移动互联网、多媒体交互、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当代影视、现代艺术、二次元动漫等当代科技与文化艺术不断崛起,极大地压缩了传统非遗文化技艺的影响范围。大众文化观念的变化,使得一些传统非遗文化如江西金星砚的生存空间被挤压,曾经一个星子县城内就有百多家制砚作坊的盛景不复存在,逐渐被人们所遗忘⑵。与多数传统非遗技艺一样,金星砚也面临着传播手段单一、传承方式落后、后继无人等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其一,非遗技艺后继乏人。乡村城镇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村民中青年体的生活观念,他们对家乡传统技艺缺乏兴趣,能安心守着传统制砚技艺的年轻人已是少之又少。其二,技艺传承方式落后。金星砚口手相传、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与当下信息时代快速、迅捷的特点相悖,不利于技艺传承。其三,传统制砚技艺缺失、消亡。数
59
.#@M.i<2021.8
控机床替代手工雕刻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所制产品虽有形态呆板、纹样缺乏生命力的缺陷,但胜在成本低廉,已有不少制砚作坊趋之若鹫。长此以往,金星砚传统手工技艺将面临着束之高阁、逐渐消亡的地步。其四,缺乏足够的宣传力度。虽然金星砚有着千年历史,但与中国四大名砚相比其知名度相差甚远,有效传播手段的缺乏使其在同类产品中越发没了竞争力。
综上所述,江西金星砚正面临着后继乏人、传承方式落后、传统技艺缺失、缺乏竞争力等困境,急需通过云端大数据、虚拟现实、全息影像等技术手段实施非遗数字化建设,为金星砚保护与传承提供新途径。
二、江西金星砚数字化建设
非遗数字化是指通过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进行重新排列、分类及制作,并以图文、影音、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数字形式建立存储数据库,同时具备数字化交互再现功能的过程⑶。江西金星砚的数字化保护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将其转化为多种数字化形态,在转化过程中展现全新读取视角与诠释方式,同时建立金星砚数字化资源共享机制,使金星砚得到永久保护,再现金星砚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金星砚资源的数字化采集、转存与管理
非遗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在上个世纪就已开展,访谈记录、影像摄制、音频录制等传统数字化采集手段在早期的非遗保护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受限于当时技术,氧化褪、霉变失真、虫蛀污损等问题使得资料难以长期保存。新的数字化采集技术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数字摄像、三维扫描、全息摄影、动态捕捉
等技术已经成熟,能将金星砚的文字传记、图文纪要、草图手稿、雕刻技艺等文献资料全面采集。再经过格式转换、编辑储存于磁盘及网络云空间,最终梳理整合形成完整有序、方便查询检索、随时调取的网络数字资料库,这种基于新技术下的存储与管理形式对金星砚资源的保护极为安全、有效、长久⑷。
(二)金星砚资源的数字化虚拟再现与交互体验
数字化虚拟再现技术是金星砚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的重要支撑。金星砚制作工艺繁复,选料、制坯、雕刻、过细这四大项工序中又各自包含了数道小工序。金星砚石料的大小、厚薄、体形以及斑纹疏密度都是选择故事题材的关键,故事画面又决定了雕刻技法的不同运用,继而对后期抛光及上靛程度的深浅也有直接影响。这种差异化工序只有通过CAD制图、三维影像、运动捕捉、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组的介入,才能达到足够的虚拟再现效果。
数字化采集数据为基础素材,将金星砚的历史变迁、制砚人生平、题材故事、制砚过程等制作成三维影像,再利用运动捕捉技术将非遗活动中的动作、运动轨迹及空间定位进行模拟补充,最终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将其投影再现,在产生立体幻像同时还能让幻像与参与者产生互动,共同完成表演,产生令人震撼的展演效果⑸。除了将金星砚非遗活动过程再现,还可将上述素材导入虚拟引擎创建出仿真环境,给参与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沉浸体验,让参与者“亲临”金星砚制作现场,体验金星砚背后蕴含的人文空间和历史传承。
虚拟/增强现实技术在为参与者带来沉浸体验的同时,其交互功能更能满足参与者60
江西金星砚的数字化建设研究
进行金星砚制作的愿望。在虚拟环境中,参与者可对石料进行造型、大小、厚薄、金星纹疏密方面的选择,再按照程序引导选取适合的故事题材,然后在石料上体验深刀浅削、浮雕圆刻等各种技法,决定抛光上靛程度,直至制作出心中所想的金星砚成品。这种在对错间反复调整、尝试的实践体验方式,比传统的影像、文献型展示手段更让人印象深刻,对金星砚文化的传播与发扬有着极大裨益。
(三)金星砚资源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
现代数字技术对金星砚资源的保护不仅限于书稿图文和制作技艺的保存,作为一种活性的文化资源,金
星砚资源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在其保护过程中也占据了极重份量。如利用移动终端和触摸屏技术,交互体验、三维展示、全景图像、视音频等技术来增强信息的传播共享效能,提升金星砚文化与技艺的展示水平,保证在对公众的开放使用过程中带来便利性和吸引力向。全息投影、虚拟/增强现实等是当下数字技术应用的主流,通过虚拟空间成像、全景立体再现、人机互动等方式对金星砚的图形故事、历史人文、制砚技艺进行多维、全面的展示与传播。金星砚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可归纳为三种:其一,通过数字动画影像对金星砚的工艺流程、制砚技艺、传世模式等内容进行虚拟再现;其二,以摄影摄像、网络多媒体、数字模块等方式建立金星砚数字资料库,库中包含与金星砚直或间接相关的文字、图形、音频、影像、历史等资料素材。其三,建立金星砚非遗资源信息数字展示平台,借助影视直播、网络自媒体、网购电商、手机信息推送等媒介载体,更为便捷充分地将金星砚资源信息进行展示与传播。
金星砚数字展示平台不仅仅是金星砚作
品的静态展示,而是要将金星砚的历史更替背景、历代传承人的资料档案、技艺延续的内涵文化、制砚人的生活方式、成品推广交易途径、制作技艺过程等若干素材,通过数字化采集转换后汇进数据库再作展示。观看者只需点击鼠标或是指尖滑动就可在数字平台上看到金星砚的选料、制坯、雕刻、过细的全过程,也可以清晰了解金星砚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相关的任何一个细节。当然,要做好非遗资源的数字化保护绝非只是设置几页与非遗内容相关的静、动态网页、网站,它更应该是一个具备跨区域共享特性的非遗信息数字资源平台。这个平台既要建立起非遗数字化网络服务体系,又要融合博物馆、档案馆、
图书馆等公共机构的服务功能。
(四)金星砚数字资源平台构建
20世纪90年代起,世界各国就开始了非遗数字化资源平台的建设,基本上是以相关机构、协会为名立足馆藏,通过各类行业、部门的优势互补建立非遗资源数字化共享平台机制。“美国记忆”项目完成了对美国图书、手稿、音乐、照片、影像、艺术图片等500万件历史档案资料的数字化格式任务,并通过互联网免费提供80个主题资料库的检索巾。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将馆藏非遗资源数字化,形成了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贵重图书图像数据库)冈。我国的“数字敦煌”项目将莫高窟中的瑰宝以数字数据信息方式留存、展现。“数字故宫”在构建出的虚拟故宫中展示数字化存储的建筑及文物。《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中明确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⑼。随着“中国非物质文化61
.#@M.i<2021.8
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开通,我国多个省级非遗资源网站开始建立。
金星砚数字资源平台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由图形图像资源库、制作技艺资源库、传承人信息资源库这三个部分组成。其一,图形图像数据库是金星砚数字资源平台的基础。以历代流传金星砚作品为
主体,将作品的创作年代、砚台形制、题材类别等要素作为分类标签进行数据库的构建、更新,浏览者可任选其一作为检索主线对将库中资料进行有序排列,在这些检索主线下又设置细致的次层级信息分列。例如,以创作年代为主线,依次分列出宋、元、明、清、民国、建国初期与现代制作的金星砚。点击清代金星砚后,又能以砚台形制的次层级搜索排列:仿生形制(砚台外形轮廓为动植物形状)、几何形制(外形轮廓为几何图形)、什物形制(外形轮廓为常见器物形状)、随意形制(天然随形轮廓)、足支形制(有足砚台)、暖砚(内附空腔可供热)。由于金星砚图形图像资源所具备的多重属性,信息的分类层次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循环往复的关系,无论以哪种关键词检索都可以通过关联链接了解到所有层次信息。这种分类分层的检索体系具备了一定的实际操作性。其二,制作技艺资源库是金星砚数字资源平台的核心。相比普通砚石爱好者通常将图形图像作为搜索首选,砚石从业者及研究者则以制作技艺为检索关键词居多。制作技艺资源库按金星砚的工序流程分选料、设计、制坯、雕刻、过细五个分类标签。这五个首层检索标签往下照样有多层分支展开,如雕刻标签下分步骤与刀法,步骤标签下分凿形、抢平、片光、走细;刀法标签下分平雕、圆雕、浅雕、微雕、镂空、阴雕阳刻、阳刻阴雕刚柔相济
等,每种步骤或刀法下又有更加细致的分类选项。同时,制作技艺资源库中信息与其他资源库是相互交叉、相互链接的关系,如设计标签下分主体图稿、边角纹样、成品素材,其中成品素材可以直接链接至图形图像资源库下设各层级信息。其三,传承人信息资源库是金星砚数字资源平台的灵魂。由于非遗传承人数量不多,此环节直接将各传承人作为搜索主标签,如曹春水、姚盛松、陈茂林、李平寒、胡代生
等。传承人标签下设两项选择,一是传承人的师承关系脉络;二是对其生平事迹及代表性作品的梳理。其中传承人作品方面又将与前面两个资源库搜索标签相联。如在金星砚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曹春水的作品环节中,分列出主要作品(《米芾拜石》《太白醉酒》《渊明赏菊》等)、传统作品(《龙耀九州》《龙凤呈祥》《九龙戏珠》等)、随石天成创意作品(《众星捧月》《凤凰牡丹》《锦上添花》等)何。
金星砚数字资源平台承担着全面、系统、真实展示与传播金星砚艺术特征与人文风貌的重任。以金星砚的图形图像、制作技艺及传承人为第一层级,再根据金星砚作品的创作年代、作者、题材不同而形成的差异化艺术感官设置第二层级,具体的雕砚步骤技巧、刀法技艺为再次层级。实际上,由于数据素材的交叉关联属性,各资源库并非是单列限定的关系,相互涵盖、交替、复合是数据平台的基本特点,在较为严谨的层级序列框架下带给观看者条理清晰、有序的感观。
三、结语
金星砚的数字化保护是传统非遗文化与现代数字信息技术的有序结合,以数字化技术手段提升乡村非遗活性,完善金星砚的数62
江西金星砚的数字化建设研究
字资源平台建设,对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提供了新的路子,也为后来者对金星砚非遗文化的学习研究提供了全面共享的资料,对金星砚非遗文化与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姚.发现非遗之美——金星砚[EB/OL], /a/446419951_100302947
[2]刘洋,米高峰.“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传统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策略[J].湖南包装,20 20,(3).
[3]温强.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困境及数字化对策[J].老区建设,2020,(4).
[4]张宗登,张红颖.湘西南滩头年画的数字化保护与平台构建研究[J].湖南包装,2018,(6).
[5]刘赛航.浅析全息投影技术在舞台艺术中的
特性[J].艺术科技,2017,(1).
[6]彭国斌.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生态文化数字
化保护研究[J].湖南包装,201&(6).
[7]The Library of Congress.American Memory
form the Library of Congress[EB/OL].http://memory.
江西省公共资源交易网[8]张志清.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的古籍建设和
服务[EB/0L],v/service/wjls/pdf09/ 09_14_a9.pdf.
[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工作的意见[J].江西政报,2005,(5).
[10]九江近现代神工奇匠金星砚国家级非遗传
承人----曹春水[EB/OL],www.shanglushan/ thread-287418-1-1.html.
[责任编辑:熊文瑾]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