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考研专业指导
业务:业务这块不怎么好复习,在正式备考之前看看中外著名业务的书,再结合一些实习就行了,备考时时不时看一些报纸就差不多了吧,平时也练点点。
从现在起业务可以看的书国外的大牛: 1[]凯利·莱特尔、朱利安·哈里斯、斯坦利·约翰逊著:《全能记者必备——新闻采集、写作和编辑的基本技能(第七版)》,宋铁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2[]梅尔文·门彻著:《新闻报道与写作》,展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 3[] 谢丽尔·吉布斯、 汤姆·瓦霍沃著:《新闻采写教程:如何挖掘完整的故事》,姚清江、刘肇熙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 4[] 杰里·施瓦茨著:《如何成为顶级记者: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曹俊、王蕊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 5、[美]多萝西.A.鲍尔斯、黛安.L.博登著,《现代媒体的编辑技巧》,李矗,陈阳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 6[]康拉德·芬克著:《冲击力——新闻评论写作教程》,柳珊、顾振凯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
人大的老师出的书: 《新闻采访学(第二版)》,蓝鸿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徐泓、张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新闻写作精要》,高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新闻编辑学》,蔡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参考书目:2009年起,中国人民大学已不再指定具体新闻学考研参考数目。 新闻传播史论含中外新闻史、新闻理论、传播理论和传媒经济理论; 新闻传播实务含新闻采写、编辑和评论。 2008年参考书目。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上海交大出版社,2007年版。 《当代新闻理论》,郑保卫,新华出版社,2003 《新闻理论教程》,杨保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陈力丹,上海交大出版社,2007年版。 《变革传媒——解析中国传媒转型问题》,喻国明,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新闻采访学(第二版)》,蓝鸿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徐泓、张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新闻写作精要》,高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新闻编辑学》,蔡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新闻评论教程》,胡文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电子媒介新闻教程》,饶立华、杨钢元、钟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国际新闻界》,杂志,中国人民大学主办,近一年,辅助参考。 《新闻与传播》,杂志 ,中国人民大学主办,近一年,辅助参考。
平时可以看一下比较好的业务的书和关注一下学界或业界重点内容 推荐阅读的比较好的业
务的书: 1、《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2、《全能记者必备:新闻采集、写作和编辑的基本技能》 3、《创造性的采访》人大出版社, 4、南方周末后台系列 5、《在追问中逼近真相》 6、《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密苏里大学版,人大出版社) 7、《调查性报道》(威廉?盖恩思著) 8、《南方报业采编经典案例》 9、《南方周末特稿手册》 评论类书籍: 1、《时评写作十讲》和《拒绝伪正义》,曹林著 2、《南都评论》 3、《冰点时评》 这些书可能对应对考试看不出有什么直接的作用,但是可以让你在短期内到做业务的感觉,对传媒业的新闻生产有点初步的认识。
平时可以看看新闻,学学业界如何做新闻 1、关注新华网的消息。可以到几篇,分析里面的“倒金字塔”结构。 2、看《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东方早报》《南方日报》《华西都市报》等几家媒体的消息和评论。再就是《中国青年报》。这几家媒体的消息和评论都做得不错。 3、关注新浪微博的热点话题,把握社会热点问题。
新闻传播史论 这块是大头: 参考书: 中国新闻史:方汉奇的《中国新闻简史》 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吴廷俊的《中国新闻事业史》 外国新闻史:陈力丹的《外国新闻史》 郑超然的《外国新闻史》
传播学:陈力丹《传播学纲要》 郭庆光的《传播学概论》 刘海龙的《什么流派什么范式》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别人都说好看,我还没看,有时间可以看看。
新闻学: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 杨宝军《新闻学》
传媒经济学:喻国明的新书《传媒经济学教程》 喻国明近一年出的新书和论文 历年真题及答案:近几年的要重视,前几年的没必要深究,但是要有个印象,人大是容易出重复的题的。还要看保研复试的题目,第二年考研真题和保研复试也会有重题的。这个我也会帮大家关注的,大家安心备考。 《国际新闻界》近一年的期刊 《解析新闻传播学2014. 专硕考纲(学硕是没有考纲的,专硕有考纲,既然出了考纲,说明老师对那几个考点比较重视,所以也得掌握。) 另外:圣才考研网出的2014年新闻传播学考研笔记 必买(简称考研笔记) 《新闻传播学重点难点50题》 最好买 这只是参考书,我再来分说每科怎么复习。
中国新闻史 实际上中国新闻史有了考研笔记就差不多了,考研笔记把中国新闻史整理得比较好了,再结合方汉奇的书补充笔记上的内容,名词解释容易考里面的知识点,但是名词解释8分一个,一条得写8句话,所以得结合书补充。 吴廷俊的那本书是按照专题来写的,实际上人大没有这门课,以往也没有人推荐,是我自己加上去的,我也是考试前几天才看看时才发现的,相逢恨晚哪。吴廷俊本人是中国新闻史研究学会的副会长,他写的书不会差到哪里去。人大考历史不怎么考微观,总是考宏观。比如说葵丑报灾,人大只会考个名词解释,但
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华科就喜欢考大题,很纠结。人大喜欢考大公报的发展、世界电视的发展、西方四大通讯社的发展、央视的发展,2012年考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人大是喜欢考专题类的,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就得分专题,例如: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中国民营报纸的发展、中国政党报纸的发展、中国新闻思想的发展、中国新闻业务的发展、中国新闻法制的发展等等。吴廷俊的这本书就是按专题来写的,非常适合作为参考用。文科的学习没有什么好说的,就是背呢记呢,但是我不提倡死记硬背,结合理解来记忆就行了。
外国新闻史 外国新闻史我没有看郑超然老师的书,但是我感觉比较好,开学后我时间翻翻。陈力丹老师是考研命题组的组长,陈力丹老师的书肯定要重视,他的博客经常透露出考研题目,他的博客也要关注。像2010年来人大新闻学院视察,提出了要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陈力丹特意写了篇博客记叙这件事,并且着重强调了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他说他是搞新闻传播规律研究的,特别重视这一块,在博客中特意提到了,2011年考研最后一道大题就是请你谈谈你对新闻传播规律的认识。2011年暑假世界新闻报出了窃听丑闻,光明日报的记者采访陈力丹这件事,陈力丹的回答令这名记者不满意,但是陈力丹把他的回答贴在了博客上,好几次提到了这件事,结果2012年考研第一题的名词解释就是世界新闻报。陈力丹
的博文就那么几篇,每个月花点时间看看就行了。 外国新闻史陈力丹的书自然要看,但是我也是结合考研笔记看的,把他书上的考研笔记没有的东西补充上去就行了。
传播学 我发现近几次大考中都考到了陈力丹的那本书的几个知识点,这本书看看就行,尤其要重视郭庆光书上没有的东西,郭庆光书上的精华考研笔记中都有,直接记考研笔记就行了,陈力丹的那本书中注意一下传播学史三大学派、跨文化传播、文化休克、文艺传播这些东西就行了。刘海龙和罗杰斯的都只是作为参考。传播学是重点学科,理论得掌握得扎实。 新闻学: 新闻理论十讲里面只讲到了十条理论,这十条理论也是陈力丹比较关注的。新闻学考研笔记里面整理的东西比较老了,不太符合人大考研的要求,新闻学最好是按专题的性质来复习。
传媒经济学 喻国明的那本教程里面实际上重点也只有那几个。喻国明的新书和论文,需要关注,把重点画出来。建议把这一科放在最后来复习。 这就是各科的参考书和看书的方法,前期按这个来。
人大比较注重基础,我说的这些重点把握考研笔记,结合教材来看。看书的时候掌握两个原则,一个是本位主义,一个是二八定律。本位主义就是说重点看人大的老师的书,重点看陈力丹喻国明的书或论文,其他老师出的书没必要看。二八定律就是说把握书中的重点就行了,
其他的没必要细看。 关于做笔记,我看到有的同学喜欢买个漂亮的本子再把书上的知识点都抄上去,这种事我也做过,手磨破了皮,手提起笔就疼,笔芯每天用一根,但实际上效果不好。我认为到了重点,直接在考研笔记上补充就行了。还不如把抄笔记的时间拿来记东西。 复习时间安排:8月份把教材看一遍,大致清楚重点,9月份结合教材把考研笔记补充完整,10月份开始记,记了一遍再一遍,不断地重复,11月份学习考研笔记上的答题思路,到了12月份就可以开始做真题了。 整个考研期间学习时间怎么安排?各人有各人的安排,我一般下午2点至5点是雷打不动地做英语题,上午在国庆节之前是看专业史论,国庆节之后就开始抽空看政治了。晚上复习专业史论。早上起早点背英语。我整个考研期间每天6点半起来,学到10点多回去,刚开始时10点钟走,后来逐渐地拉长学习时间,到最后是1045离开教室。说起来轻松,最关键要坚持下去。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我有两个学也是考人大,一个是黄冈的,我老乡,我问她每天几点钟起来,她说每天6点半,另一个则是7点,分数出来了考试吧考研调剂6点半起床的那个考了380多分,7点起床的那个考了369,差3分过初试线,被调剂到了对外汉语专硕。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点也不假。 招生情况:
2010 年新闻学院报名人数 1049 人,招收统考生 33 人,推免 65 人,单考 21 人,录取比例 28:12011年新闻学院招生简章上所写为学硕 15 人,专硕 20 人,但实际录取好像要多几
个。 招生总人数没变,但推免比例越来越大,造成了统考指标下降。因此统考名额变少,难度自然变大。以学硕共招 15 人为例,每个专业招生大概 2-3 人。另外复试比重由 30%变为 40%,说明人大有更看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趋势。2012年学硕684人报考,录取统考人数43人,推免录取人数62人,合计录取105人。专硕报考280多人,录取20多人。2013年录取情况还没公布。
看书方法——如何去理解着记忆?如何拿高分? 近来对考研问题非常感兴趣,考研,涉及到的命题有:自律、自我时间管理、学习方法、看书方法、毅力等综合问题。 人大是传说中的最难考的学校,在我报名之前也听说过报考人大然后被录取的概率微乎其微,至少,在我之前,我没有同门师兄考上。直到我和一些考上的学交流,我才有了一些信心。 这几天在学校里逛,发现很多考上人大的人本科出身并不是特别好,都是一些非985学校,有的连211都不是。这个问题我也很感兴趣。说实话,我的高考成绩很一般,只够我上华科,但在华科排名不靠前,整个大学期间,我的排名也不靠前。而考上人大的同学中,很多都是我这样的情况。其中的奥妙,就不得而知了。
这篇文章主要讲我的学习方法尤其是看书方法的问题。 文科学习,说白了,三个词:阅读、理解、记忆。阅读能力所有文科生都有的吧,能识字都可以阅读。可是书怎么读?拿着一本
厚厚的学术著作,里面讲的理论又枯燥又看似深奥,怎么拿下?我在考研之前,也没有形成系统的读书方法。只是在考研过程中,因时间紧迫、阅读量大、阅读要求高,才逐渐摸索出一条高效读书的路子。 拿到书,首先通读一遍,就是泛读,不求理解每个章节段落的意思,只把握这本书主要写了什么,每个章节大概说了什么东西,章节是怎么组成的。这一遍读的时间较快。 心中有数了以后,就开始精读。逐步消化每个章节的重要内容,我一般读两到三遍,第一遍把握理解作者论述的主要内容,第二遍到重点内容,然后拿出一张白纸,把作者论述的重点内容在白纸上划出知识结构图。重点在作者的论点和论据,只记重点。 再就是记忆,在前期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我那张纸上的重点内容。一般就是几个关键词了。我们高中的时候老师强调一句话,要把书读薄。把厚厚的一本书,去掉作者的论证过程,只记论点、分论点(也就是书中的精华)就行。这大概就是把书读薄的意思了吧。 记在你脑海中的关键词或者是关键句子,言简意赅,你要经常反复地巩固它,不断地思考它的意思、大量分论点之间的逻辑。但是呢,考试的时候肯定不能就那样往上写。谈到答题,就是一个深出的过程。就是说,拿到一道题,你首先要把你所记住的概念、论点、分论点拿出来。这绝对是不够的,你还得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各个论点论证一番,每个论点争取举了一个例子。这考察的就是你对那个问题的理解深浅程度的问题。有一个学说,那么多人一起考研,大家复习
的时间几乎是差不多的,有的人甚至复习的时间更长,大家用的参考书也是一样的,知识点大家也肯定都记了,为什么分数会有差异呢?她说,可能是虽然都在看书,但是看出的深度肯定是有差异的。按照我的学习过程来分析,阅读量和记忆量每个人可能是差不多的,但是理解量是一个无法用肉眼识别的东西,而考试的时候,记忆量则是答题基础,考察更重要的是理解量。
所以,我把学习的过程概括为“深入——浅出——深出”的模式。深入则是仔细品读一本书,细细揣摩作者的每个观点,分析其论证过程。浅出是到作者的主要观点,概括为关键词句,记忆下来。深出,是在考场上,结合自己的记忆,按照自己的理解论证观点,并且举恰当的例子辅证。个人以为,试卷上吸引阅卷人的是:和大师口吻相似的观点表述(这就要求扎实的记忆)、独到深入的论证过程、恰到好处的举例。自己理解了,举例也不是难事了。理解则靠思考作者的观点。“和大师口吻相似的观点表达”,我把它列为考试获得高分的第一项,也是很重要的。首先,这些内容放在答题纸的最前面,直接反应你对该知识的掌握程度。怎么掌握呢?高中时我们老师也曾说过,看书时要学习学术语言。你报考研究生,阅卷是老师看你适不适合做研究的最主要窗口,如果一个要读研的人了,连基本的学术语言都不会,试想老师会给这样的人高分吗?掌握学术语言,也是一个理解和记忆过程。我们考研复
习过程中记忆的最基本的单位是概念。下面以概念为例,理解就是思考这个概念的概念化过程。现在以“宣传”这个词的概念为例,陈力丹认为,宣传的概念为,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动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这个概念是一个句子,中心词是“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这个词组必须记住,也就是宣传的本质,社会性不难理解,宣传就是传播活动也不难理解。再来分析前面的定语或者说修饰语,宣传是一个动词,因此,概念这种词,肯定涉及怎么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问题。拆开来看,“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就是这个动作,宣传的落脚点在“传播一定的观点”,也不难理解,“运用各种符号”则是宣传所采取的手段。宣传的目的是什么呢?“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动”,也就是宣传的效果,从态度和行动两个层面去定义。这样拆开来分析宣传的定义,不仅理解得很透彻,而且方便记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一种概念化的方法。考研的名词解释不可能每一个名词你都知道你都记得,老师肯定会出一些你没想到的词。给这些词名词解释,靠的就是我上面所介绍的概念化的方法以及你自己的背景知识了。只有这样,你碰到不会的了也能答得出来。在考前最后阶段,你不妨出一堆你没有见过的名词,让自己来解释解释,看自己是不是具备了给一个名词下定义的能力。反正我考前拿了一堆词来考自己,我自己瞎编者玩,我同学以为我把那些概念全部死记硬背得滚瓜烂熟才可以那么流利地说出来的。
昨晚和一个学聊天,她说她觉得2012年的考研题很难,她有两道题不会做,我说我也有两道题不会做,但是我两道题不会做还是拿了136分,我估计,就是我在复习的过程中总结的这种研究方法帮助了我。
上面讲的是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方法。我再来举例分析如何快速地记忆论点。清华大学郭庆光老师在《传播学教程》中谈到经验学派的经验性方法的局限时,谈到了四个方面,用了四句话来说明,这四句话很长,记起来非常麻烦。第一句话是“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无限复杂,而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是有限的,尤其是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理性和精神活动,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单纯地用经验材料就能够说明”。这样的话还有三句,这么四句话记下来难度很大、浪费的时间很多对不对?我把这么长的一句话浓缩为四个字:“研究对象”。郭庆光老师这里列举了经验性方法的四个局限,我把四个局限按照他上面的论述,分为四个方面,刚从举例的那段话,他说了这么多,无非是说研究对象,拓展开来就是,研究对象太复杂了,导致经验性方法有局限。类似的,其他三个分别是:研究方法不精准有问题,导致了局限,记为“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太大,导致局限,即“研究范围”;研究者:研究者有主观性导致局限。当别人问到我经验学派的经验性方法的局限时,我脑中闪过四个词: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研究者。然后分别从这四个方面去论述经验性方法的局限性,
具体的论证过程结合自己的理解再加上一点对郭老论证的记忆回答出来。而这四个词语也是在做研究时最基本的四个要素。当别人问起我某某学派的某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时,我想,我还是可以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研究者这四个方面分别去论述。记住,这四个词,在郭老的教材上是完全看不到的。这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我想,这大概也是成绩会有区别的一个原因。我把郭老的四句抽象的话概括成四个词语,并且运用到类似的问题中,这就是学习。
我今年押中了传播史论的题,两道名词解释,两道简答题,一道论述题。好像基本上陈力丹出的题我都押中了,喻国明研究的方向我不感兴趣,他的文风我也不喜欢,没怎么过细地看他的论文,有道简答题和一道论述题明显是他出的,我就只能凭印象发挥主观能动性了。 考研,一定要明确一个道理:本位主义。这个道理,我最先没有弄清楚,瞎折腾了一阵子,考前两个星期,陆哥哥给我买了李志萍的笔记,我看到她把这个道理论述得特别清楚,恍然大悟,于是乎,马上转变复习思路。是这样的,考研和高考不一样,尤其是专业课,有的学校是自主命题。为什么要考研?从两方面回答,一方面,是你想读研,想跟着老师做研究,另一方面,老师也缺人手,他也需要培养人需要人帮助他做研究。老师希望到对他的研究方向感兴趣的学生以帮助他。当然,基础的话,老师也会看的。所以一定要重视老师出的书,
尤其是这一年新出的书,一定要重视老师这一年写的论文,一定要重视老师的博客或微博什么的,看他最近都在想些什么,重视老师出过的题是必须的。这些条件的大前提是:你得弄清楚是哪个老师出题。虽然知识都是相通的,可是毕竟每个学派不一样,每个老师关注的也不一样。所以,考人大的就看人大的教材就够了,没必要看复旦的。同样是人大的老师写的教材,也有辈分秩序之分,也有是不是命题人之分,是不是阅卷人之分。我之前把教材上的的东西看完后,为了所谓的“增长自己的见识”,又跑去看了北大的教材,还翻了翻复旦的教材,好像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完全没有用,做的是无效功。希望后面要考研的学弟学妹们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