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悍的公务员行测考试——答题技巧
答题思路
不少应试者出了考场后懊悔自己没有把考题做完,而这些题还是有可能做对的。这多是由于答题方法不正确所致。其实,“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答题方法主要有三个:一是先易后难,二是先难后易,三是按题顺序号做。其中,第三个方法只有在考题都较易或者对考题十分有把握时方可采取,但这种情况是罕见的。第二个方法是冒险的,遇到“拦路虎”一味地硬拼,将自己搞得头昏脑涨,不仅影响了做题速度,而且后面容易的题也可能选错答案。所以,第二个方法不可取。多数人认为还是采取第一个方法即“先易后难”为妥。
先易后难有三层意思:
行测常识太差怎么提高
其一,就“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各部分考题而言,有一些是较易的,也有一些是中等难度的,还有一些是难的。因此,在答题过程中,应先将容易的与中等难度的做完,当遇到了难题,一时又想不出解题方法,或判断不出哪个选项为正确答案时,应采取先放一放的缓冲策略,集中精力去做会做的题,最后留下些时间(比如十来分钟),回过头来再集中精力打“歼灭战”。如果某些难题实在做不出,即可采取“猜测法”,猜一个你认为可能正确的选项。这样做,一来有可能会猜对—些,二来即便是猜错了,也不会倒扣分(在做某些省市或部门的试卷时不宜使用这种做法,因为有“知觉速度与准确性”,这部分做错了会倒扣分)。这样,既
可以保证做题的速度,又可以保证做题的质量。如果猜答案,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其二,难题因人而异。对数学专业的应试者而言,数量关系与资料分析类的试题可能是容易的,而对一些非数学专业的应试者且平时掌握的做题规律又少者,可能就是难题了。对中文与新闻专业的应试者而言,言语理解与表达类的试题可能是容易的,而对于非中文专业的应试者可能就是难题了。对平时能熟读《十万个为什么》、法律知识牢固而又很注意多方面知识积累的应试者而言,常识判断类的考题就是容易的,而对于那些偏科的应试者来说,常识判断题则是难题了。
其三,平时要多练习些难题。这几年,考试中的难题不断增加,且变化也较多。这些难题并非偏题,而是要求应试者综合运用某几种规律或某几门课的知识方能解答出来。如数字推理中的一些难题需要综合运用减法规律与平方规律。如常识题的难题,需综合运用地理、历史、物理与科技等几门课的知识方能选择出正确答案。因此,如果平时多练习些难题,多掌握些破解难题的方法,到了考场上真正不会的难题就少之又少了。
二、高分对策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性质是一种职业能力倾向测验,主要考查的是应试者在行政管理方面的潜力和倾向。测试的题目大都为考生所熟悉,所用到的知识也不会超出中学范围。但由于题量大、时间紧,再加上很多题目只有在到一种简便方法后才能在短时间内做出。而很多考生恰恰是在寻简便方法上浪费
了大量的时间,结果导致无法按时完成所有试题,最终与高分无缘。因此,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查的就是考生做题方法和速度,通过做题方法和速度来反应考生各方面的能力,应试者要想拿到高分,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
1.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
在公务员考试中方法和速度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速度的提高是以方法的优化为前提的。可以说,没有好的方法就没有快的速度。方法是第一位的,是最为关键的。
2.学会放弃
好的方法固然能提高做题速度,但并不是每个题目的简便方法都是一眼即可识破的。有些题目用常规方法做可能要花费很长时间,而寻简便方法可能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因此,为了保证整体的做题速度,就一定要学会放弃。尤其是在遇到一个新题型时,如果一分钟之内仍不到简便方法的话,就一定要果断地放弃。
3.审清题意,切忌盲目答题
答题时一定要先审清题意,弄清题目的要求。公务员考试的题量大、时间紧,对大部分考生来说,能按时完成所有题目已经是相当不错了。因此,如果审错了题意,再重新答题的话,即使做对了题目也与做
错或没做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它挤占了解答后面题目的时间。所以,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审清题意,减少答题的盲目性,避免因改正错误而浪费时间。
4.重视直觉思维
在考试过程中,往往还会遇到这种情况:针对一问题,想到了好几种可能情况,或者觉得几种答案都对又只能选一种时,应试者往往会陷入沉思,犹豫不决,最后瞎猜一个答案。既浪费时间,又不能保证准确率。在这种情形下,建议采用“最先想到”的方案,也就是说,要重视直觉思维的结果。直觉思维是以过去的体验和知识水平为基础产生的,因此有一定的正确性,它比随意瞎猜要更有效一些。
5.克服考试中的“舌尖效应”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形,一些很熟悉的事情,就是一时想不起来,有一种话到嘴边却说不出来的感觉,心理学中称之为“舌尖效应”。“舌尖效应”在情绪紧张时尤为明显。对付“舌尖效应”的办法就是在心理上放松,暂时把“拦路虎”放在一边,先做其他的题目,过一会儿再回过头来思考这一问题,也许就会恍然大悟。
三、答题时间分配
应试者在拿到试卷时,不要赶时间、赶进度,要保证正确率,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试题,只要正
确率有保证是可以过线的。相反,如果完成了大量的试题,正确率却很低,那就很难过线,在每一年考试当中都会出现:做完的过不了线,没做完的却过了线。所以,在平常的练习中要相当难度的试题,在限定的时间内作答,发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在考试时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答题习惯,合理分配时间
行测试题越来越难,这是中央公务员和地方公务员报考者的共识。试题难度升级是一个大的趋势,各界考生普遍这样反映。中央和地方公务员考试过程中,基本上都要为行测划定一个基本的分数线,没有达到这个分数线的进不了面试更谈不上录取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行测(全称《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省市考试常称《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试》),英文为Administrative attitude test (简称ATT)。本来是用来测智商的,有相当数量的题小学生都能做,好多题在小学生的寒假作业、暑假作业上都有。少部分是中学生就能做的,只有极少数需要大学生才能做。但好多考生把它想得太难了,总以为微言大义,其实有时简单得令人难以相信。考《行测》,把问题想简单点好。《行测》是用来过滤迂夫子的,公务员队伍不需要书呆子!所有的认为行测难的报考者都是把行测当成知识考察来做的。这恰好中了“机关”,因为行测试题设计原理是公平,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正确做完所有的题,所以,要考100分基本上不可能。考了这么多年,没听说有谁考过100分,当然,这也不否认今后出现有人考满分的情况。
因为行测的题设计得要公平,就需要考虑到任何一个专业的人都有所长,都有所短,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测试考生的水平。所以,做不正确所有的题是很正常的,包括很多培训书上,那些多年关注行测的人,
依然还是经常做错题。
但这并不是说行测就不容易考高分,行测也容易考高分。有考中央行测的考了96分,四川也有考了98分的。考行测,根据我长期的研究,总结为一句话——“认认真真抓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
所以,行测高分之道,不只在于做得起的题要得分,更重要的是做不起的题也要得分。
我结合自己长期的研究,将被报考者公认为经典的方法演示如下,希望能给各位报考者以切实有效的指导。
一、最有效、最基本的方法——难度判断法
定义:难度判断法是指根据试题的难度确定答案的基本位置。
基本原理:由于行测全是四选一的客观题,所以无论如何答案都在ABCD这四个选项中,此其一。其二,按照试题设置的原则,答案分布应当均衡,因此各个答案出现的机率要差不多。到底在不同的试题中,哪种题的答案放在哪个位置?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难题的答案放前边,易题的答案放后边。由此就涉及如何判断难题和易题。难题是指试题涉及较多的知识和信息,信息之间缝隙太大,试题与答案之间不容易建立起直接联系的题。易题是指试题内容为广大报考者熟悉,多数人都可能做得起的题。
二、对数学运算比较有效的方法——联系法
联系法是指数字之间存在着一些必然联系,通过这些联系可以出答案。比如在涉及距离速度的题中,出现了7和21、4和12等数字,你要联想要答案可能跟3有关,而不是跟5、8等其他数字有关
三、对逻辑判断比较有用的方法——验证法
验证法是指将选项带入题干的关键处来验证其正确性的方法。逻辑判断的题干往往比较长,如果全部读完,那是要花很多时间的,所以必须要简化程序,直接将先期带到最后一句话的前后去检验,基本可以确定答案之所在。-
四、对言语理解与表达有效的方法——关键词法
关键词法是指对言语的理解要抓住重要的词语,从而将其组织起来表达符合题干的意思。行测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题干往往比较长,如果考生要认真地阅读,有些题可能1分钟都读不完。这时候,考生就要“好读书不求甚解”、“观其大略”,用历史文化残余与历史重构法的方式,将快速阅读过后头脑中残存的信息组织起来,在答案中寻具有相同形式或内容的选项。
五、最简单的办法——造句法
造句法是指按照相关句式结构造出一个新句子的方法。造句法适用于类比推理和定义判断。因为造句法的基本原理是相似事物之间具有异质同构性。
六、最凭感觉的方法——座标法
座标法是指根据已有数字所处的座标之间的变化规律,确定另一个数字的座标。座标法适用于数字推理,特别适合自然数的类比推理。一般的参考书上是采用二级特级或三级特征来进行推理,远没有座标法进行推理来得形象、快捷
1.常识判断
题型、题量变化不大,考查的范围将更加全面。测查的内容涵盖法律、政治、经济、管理、历史、自然、科技等方面,侧重考查应试者的法律知识运用能力。但这种法律常识的考查不侧重专业和深度,而是侧重“知识面”和“法律基本素养”。
应对策略:平时应多积累各方面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法律方面的知识考前应作重点复习。法律知识主要涉及到的有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诉讼法、经济法、商法等。重点放在宪法、行政法和一些最新制定的法律法规。
2.言语理解与表达
着重考查应试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思考、迅速而又准确地理解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题量应当不会有很大的变化,难度方面可能会稳中有升。在2003年以前,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对字、词、句、
段落篇章阅读的所有题型都有涉及。在2004—2006年,考查重点被放在了段落阅读上。2007-2008年重点放在段落阅读和选词填空上。需要注意的是,今年的应试者应对片段阅读的主旨概括型、逆向思维型的题目做重点复习。
应对策略:掌握基本知识并进行相关练习。同时,应试者应通过练习了解命题人的出题思路,学会去除迷惑选项,筛选出正确信息。
3.判断推理
3.1图形推理
应对策略:熟悉历年真题中已经出现的五类题型,仔细观察、熟练掌握图形排列规律,如:图形大小变化、元素数量的变化、旋转或转动方向、图形相加、相减、外形相似、去同存异、去异存同、部分特征交换。有时是多种规律的综合。选择答案时要仔细,不要发生视觉上的错误,同时要有面对新题型的心理准备。
3.2定义判断
题型、题量方面变化不大,难度方面应该有所增加。
应对策略:
(1)应从题干给出的定义入手进行分析和判断,不要凭自己已有的定义去衡量,尤其是当题干的定义与自己掌握的定义之间有差异时,更应当以题干中的定义为准。
(2)充分利用自己的背景知识准确理解“定义项”的关键词,以及对选项中的案例进行准确的归纳和抽象。
(3)当遇到自己所学专业的领域时,不要想的太深,以至于把简单的问题弄复杂了,而是要紧紧扣住定义本身及其关键词。
3.3类比推理
应对策略:应试者考虑的重中之重是题干两个词或词组的关系如:因果、象征、特性、描述、属种、种类等。再分析选项之间的关系,其关系与给出的最为相似者为正确答案。除了需要掌握基本方法外,平时需要积累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类比推理不如演绎推理那么严密,最好看完所有的选项后再选,确保答案的完整性、准确性。
3.4逻辑判断
第一,题目的内容越来越广,几乎涵盖了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思维科学等各个领域,有时一些题目的题干中还会出现一些专业术语。
第二,题目的题型越来越多,可能需要运用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多种推理方法,涉及到加强型、削弱型、前提型、结论型、三段论、关系(模态)命题及其推理等各种题型。
第三,题目的难度越来越大,前几年的演绎推理,应试者即使不具备逻辑专业知识,通过阅读一般也能很快到正确答案,可是近两年的演绎推理的题目越来越趋向逻辑学专业化,即使应试者能够凭感觉做对,但也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题目内容稍加变化就会令应试者感到迷惑。应对策略:逻辑判断题目的新变化可能会让应试者感到解题难度较大,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对逻辑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对逻辑判断的出题思路、题型变化和解题方法及技巧缺乏深刻的了解。因此,应试者应当掌握逻辑学基础知识,如逻辑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三段论、充分必要条件等,了解并熟练应用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数量关系
2.1数字推理
在题型、题量和难度方面没有很大变化。
应对策略:首先,应试者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培养对数字的敏感度,熟练掌握各种基本数列和各种排列规律,并深刻理解各种“变式”的特点。其次,应试者在做练习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突破点,用最短的时间出数字排列的规律,从而提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
2.2数学运算
在近年来的考试中,数学运算的题型更加广泛,难度也有增加,这要求应试者必须知晓大量的题型并掌握应对这些题型的专业解题方法与技巧。
应对策略:应试者必须充分地进行备考复习,尽可能多地学习新题型,掌握应对新题型的基本知识,如比例分配、工程、路程、排列组合、年龄、数值和集合等问题。同时,应试者应加强思维训练,尽量不采用方程法来解题,以节约解题时间。在此基础上,应试者应学会使用代入法和排除法来解答习题,提高速度和正确率。
5.资料分析
一般是四段资料,每段资料后面有5个题目,共20道题。题型由单一的图形、表格和文字资料向综合化方向发展,难度有所增加。主要有查题、计算题与观点分析题等三种题型。简单的查题将明显减少,中等难度的计算题和难度较大的观点分析题相应增加,难度较大的题目必须进行复杂分析和比较,甚至借助相关背景知识才能正确作答。
应对策略:首先,应先看题目,后看资料,带着问题去读图、表或文字,注意摘取与试题有关的信息,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对资料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减少答题时重复看资料的时间。其次,尽量采用简便
方法,如利用排除法,先将不可能的选项排除,以提高做题速度。最后,注意题中计算单位的一致性,不要凭自己个人的经验或非试题提供的同类信息做出判断,否则会严重影响考试成绩。审题时要仔细,以便达到快速、准确答题的目的。
熟悉五大题型和做题的方法,用往年真题做练习,但不要为做题而做题,更不要搞题海战术,而要认真分析做题的方法和技巧,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提炼把握命题思路,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特别是掌握解题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做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行测答题技巧:排列组合问题之捆绑法和插空法
捆绑法和插空法是解排列组合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用于解决“相邻问题”及“不邻问题”。总的解题原则是“相邻问题捆绑法,不邻问题插空法”。在实际公务员考试培训过程中,我发现学员经常碰到这样的困惑,就是一样类型的题目,不过表达的形式有所变化,就很难用已解过的题目的方法去解决它,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下面结合有关捆绑法和插空法的不同变化形式,以实际例题详细讲解。
“相邻问题”捆绑法,即在解决对于某几个元素要求相邻的问题时,先将其“捆绑”后整体考虑,也就是将相邻元素视作“一个”大元素进行排序,然后再考虑大元素内部各元素间排列顺序的解题策略。
例1.若有A、B、C、D、E五个人排队,要求A和B两个人必须站在相邻位置,则有多少排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