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统考
高二语文
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
考前须知:
1.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局部。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统考是什么意思
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完毕后,将答题卡上交。
第一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诗歌是极为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历代诗人一路的追求目标。刘勰云:“标准本体谓之镕,剪裁浮词谓之裁。裁那么芜秽不生,镕那么纲领昭畅……一意两出,义之骈枝也;同辞重句,文之肬赘也。〞又云:“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这个原那么虽然对各类文体都适用,但显然对于篇幅有限的诗体更为重要。而古典诗歌的篇幅相当有限,作者又希望在有限的篇幅内承载更多的意蕴,所以不能容忍芜辞赘句的存在。从意象的角度来思考这种原那么,显然会导出对于意象密度的追求。
何谓“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义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义。〞假设一样长短的诗句或诗篇中包括的意象或多或少,也就是意象的密度或密或疏,前者所承载的意蕴加倍丰硕,或说所转达的信息量更大,如此更可能抵达言约意丰的效果。
可是,是不是意象密集的诗必然是好诗呢?或说,是不是意象密度越大的诗就越好呢?下面以五律为例做些分析。“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
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可是它也招致了一些非议,有人就说:“‘水声’、‘飞泉’、‘树’‘松’‘桃’‘竹’语皆犯重。〞其实正是指此诗意象过于密集。那么,为何意象过于密集也会是一种缺点呢?简单地说,原因在于意象过密会阻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呆板。
从上述论述可以得出两个貌似彼此矛盾的结论:对于诗句来讲,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对于诗篇来讲,意象密集那么是利弊各半的,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名句和名篇的要求有所不同。一般说来,但凡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有某种独立的价值,也就是说,即便把名句从原诗中完全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由此可见,虽然不能说所有的名句都是意象密集的,可是意象密集肯定是组成名句的重要条件。因为名句的篇幅仅有寥寥数字,若是意象的密度太低,那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也就难上加难了。
可以看出,唐朝诗人对意象的密度是相当留意的。唐诗名句的意象密度大多较高,这是唐朝诗人写诗时精雕细琢的自然结果。唐诗名篇的意象那么以疏密相济为普遍规律,唐朝的优秀
诗人成心无心地把一篇作品内的意象密度控制在比拟合理的程度,从而写出许多疏密有致的佳作。
舒中高二统考语文 第1页 (共10页)
                                  〔摘编自莫砺锋?论唐诗意象的密度?〕
1.以下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3分〕
A.“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刘勰强调语言要简练,指出写作须字斟
    句酌,才能抵达精炼。
B.对于诗篇来讲,意象密集那么利弊各半,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
  密而受损,这需要作者把握一个合理的度。
C.唐朝的优秀诗人对意象的密度相当留意,把诗歌意象的密度控制在比拟合理的程度,从而
  写出许多优秀的诗篇。
D.诗句或诗篇包括的意象越密集,所承载的意蕴越丰硕,所转达的信息量更大,更能抵达言
  约意丰的效果。
2.以下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                    〔  〕〔3分〕
A.“意象〞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
  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B.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虽然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可是这
  首诗也因为在写景时意象过于密集招致了一些非议。
C.意象过密会阻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呆板,所以意象密集的诗都不是好诗,
  而且密度过大乃至是诗的一种缺点。
D.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但凡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有某种独立的价值,即便把名
  句从原诗中完全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
3.按照原文内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3分〕
A.若是古典诗词的篇幅不是有限的,作者就可以够按照自己的情感的需要来选择意象表达意蕴,
  对遣辞造句也可以不做要求。
B.唐诗是极为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诗人一路的追求目标,因此唐诗很少有泼墨如
  水的长篇巨制。
C.名句篇幅有限,意象密度太低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加大
  诗歌意象密度无疑是必要的创作手腕之一。
D.整首诗的意象要“疏密相济〞,恰如其分,唐朝的优秀诗人知道这个道理,他们在创作实
  践中很好地贯彻了这种精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菊者砚秋
章诒和
〔1〕因家境贫寒,六岁的程砚秋经人介绍,投入荣蝶仙门下学艺。他的母亲像送病人上医院动手术那样签了“关书〞 。送他去荣家的那天,一路嘱咐:“说话要慎重,不要占人家的廉价,尤其是钱财上。〞这句话,程砚秋说:“我一生都牢牢地记着。〞
〔2〕程砚秋学戏很苦,荣家所有的生活杂事也都要做,无异于童仆。荣蝶仙脾气又坏,稍有不欢举鞭就打,常常无端拿他出气。程砚秋天天要劈柴生火,洗衣做饭,学戏的时间很少。在程砚秋出师前,师父把他的腿打伤了,留下很大的血疙瘩。成名后的程砚秋赴欧洲时,经一名德国医生的手术才把腿治好。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学艺的八年,是我童年时期最惨重的一页。〞
舒中高二统考语文 第2页 (共10页)
〔3〕因有家世之悲,心思重的程砚秋常低眉含颦,面无欢容。年龄稍大些后,多半因为营养不佳,情绪一直也比拟抑郁。师父以为这个孩子不宜于学花旦,让他专攻青衣。
〔4〕程砚秋学艺可比梅兰芳苦多了,他也不具有梅兰芳响遏行云的金嗓子,但凭着自身条件、勤奋刻苦和高人指点,硬是创出了一种大异于梅兰芳,却又能与之相对抗的,以新奇声腔为特点的演出风格。唱到情感至深处,其声竟细假设游丝。观众聆听,大气都不敢喘。这是他声腔艺术最讲究的地方,无人能及。故而梅、程之间彼此颉颃,关系就很是微妙了。
〔5〕1923年9月18日,也就是程砚秋成婚后5个月,他与自己的戏班“和声社〞一行赴沪演出。这次演出,气势极盛,每晚舞台上的花篮都不下五六十个,全场无一空位,还有许多人
环立而视。戏院门口,汽车200余辆,马车不可胜数。程砚秋每日茶会、堂会、剧场演出几乎占满了所有的时间,真可谓无一息之闲,也无一丝之暇,人极劳累。但他依旧是容颜焕发光泽,嗓音穿云裂石。对此,罗瘿公喜于心也惊于心,欣慰且忧虑地对他说:“你此行红得可惊,也遭人嫉恨。有些人正意欲挑拨梅先生与你之间的师生情谊呢。〞这是一个重要的提示,也是一个重要的提示。
〔6〕程砚秋是年11月15日返京,梅兰芳赴站迎接。10天后,梅兰芳带着戏班到上海演出。
〔7〕尔后,一兰一菊,果然就在上海争起了短长。他们的竞争最初是微小的,也不明朗,顶多在戏码上争个上下——你唱的戏,我也能演,即“你有我也有〞。1927 年?顺天时报?举行中国旦角名伶竞选活动,经投票选出了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也就从这时起,他们的竞争才趋于明显化。
〔8〕梅兰芳有富贵气,程砚秋是书卷气,一个得于天赋,一个纯恃人功,各臻极致。梅、程之间虽然竞争猛烈,彼此一争高低,却都是不露声,不动肝火,一副温良谦恭。1933年11月11日,移居上海的梅兰芳 40 寿辰。程砚秋特往拜寿,行叩首大礼,见者均叹何尝忘本。
〔9〕有人说,程砚秋太“独〞。这主如果指他的私房戏不肯轻易传人。程砚秋感觉这样做没什么不对。他说:“中国几千年遗留下来的什么‘家传秘方’‘私藏珍本’等等,不也尽是这样‘独’吗?〞其实,他的“独〞是有所针对的。针对的是未经许可和同意,暗中把剧本及演出偷传出去的人。
〔10〕那时有个女演员,本来是唱河北梆子的。1925 年左右,自从和哥哥一路看了程砚秋演的戏以后,兄妹俩一路迷上了程派。她当即暗下决心:不唱梆子,唱京戏,且一心学程。每有演出,她和哥哥必去“偷戏〞。俩人躲在戏院楼上的角落,哥哥专记胡琴、唱腔的工尺谱〔即乐谱〕,她就用心记下全剧的唱、念和身段。戏散人静后,二人步行回家,一路研究方才看戏之所得。回抵家中多困也不敢睡觉,接着练。没有镜子,就在月亮地里练。从影子里看自己的身段,非把当天所学熟记在心才行。
〔11〕在梨园行,这叫“偷戏〞。“偷戏〞是大忌。几年“偷〞下来,就把程砚秋初期代表剧目都“偷〞到了手。梅兰芳和齐如山看了她的演出,惊异地说:“这孩子的唱法,很像程老四〔即程砚秋〕呢。〞就建议她拜程为师。结果可想而知:被程婉谢。但她实在是喜欢程派。既然得不到亲传直授,她就绕着弯子学:一是拜了程砚秋的教师王瑶卿为师;二是向给程配
戏的伙伴、伙伴学习。见她苦心学程,人家也就乐于指点。有心计的她不仅红了,还和程砚秋叫板,把与程砚秋同台合作的人,拉到自己的班社中,陪着她唱。
〔12〕当程砚秋发现曾与自己合作得很好的小生将他的戏偷传给他人时,便毅然与之决裂。后来每当他演出,只要听说有人来偷记他的剧本唱词、念白、唱腔、身段时,他当即把琴师来,在后台临时变更主要唱腔,叫那些偷艺者摸不准,学不去。
〔选自2021年第9期?读者?,有删节〕
4.以下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       
舒中高二统考语文 第3页 (共10页)
舒中高二统考语文 第4页 (共10页)
        〔  〕〔3分〕
A.程砚秋投入荣蝶仙门下学艺期间,劈柴生火、洗衣做饭,挨打更是家常便饭,正是这种童
  仆般的生活遭遇,使程砚秋少有欢颜,情绪抑郁。
B. 文章详细地介绍了程砚秋与自己的戏班“和声社〞一行赴沪演出极盛的气势,意在突出程
  砚秋在上海的影响力,进而表现他在京剧艺术上取得的成绩很大。
C. 文章多次提到梅兰芳,这对描述程砚秋主要起到对照和衬托的作用,如通过二人学戏生活
  和自身条件的对照,更能突出程砚秋学戏的艰辛及其顽强的性格。
D. 程砚秋的“独〞主如果指他的私房戏不肯轻易传人,所针对的是未经许可而暗中把剧本及
  演出偷传出去的人,他自己感觉这样做是对的。
5.以下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归纳,最适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  〕〔3分〕
A. 程砚秋六岁到荣蝶仙门下学艺,因家境贫寒而受到师父的百般折磨,正如他所说“学艺的
  八年,是我童年时期最惨重的一页〞。
B. 由于程砚秋常低眉含颦、面无欢容,情绪一直比拟抑郁,荣蝶仙就让他学青衣,正是师父
  的这一决定使他成了“四大名旦〞之一。
C. 程砚秋的声腔艺术最讲究的地方是唱到情感至深处的声音细假设游丝,观众听了大气不敢喘,
  这一点没有人能比得上。
D. 程砚秋在上海的日子里,茶会、堂会、剧场演出几乎占满了他天天的时间,罗瘿公不能不
  提示他注意梅兰芳的嫉恨。
“独〞,有人以为可取,有人以为不妥。请结合原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观点。〔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