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南开⼤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考研真题和答案
关注我!
考研真题精选
⼀、名词解释
1相对年代[中央民族⼤学2014年研]
答:相对年代是考古学年代分类的⼀种,与其相对的是“绝对年代”。“相对年代”是指⽂化遗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绝对年代”是指⽂化遗存形成时的距今年代(具体年代)。这是考古学研究中两种常⽤的断代⽅法。确定相对年代,主要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此外,也可以利⽤某些⾃然科学的⼿段和⽂化遗存的对⽐研究,来判断遗迹和遗物的相对年代。
2埋藏学[⼭西⼤学2014年研]
答:埋藏学,⼜称化⽯形成学,是指专门研究⽣物死亡、破坏、风化、搬运、堆积和掩埋的整个过程,以及在这⼀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各样因素影响⽽发⽣变化的⼀门科学。埋藏学的提出使古⽣物学和地质学更紧密地联系在⼀起,早期的埋藏学被认为是古⽣物学的⼀个组成部分。但是当今的埋藏学已经摆脱
了单纯属于古⽣物学的范畴,⽽是渗透到考古学尤其是史前考古的领域,能够帮助考古学更准确地认识考古遗迹和遗址堆积的形成过程,从⽽通过探索遗址微观聚落形态动态变化的重要细节信息来管窥社会组织动态变化的详细过程。
浙江省高考成绩查询入口
3洛阳铲[⼭西⼤学2014年研]
答:洛阳铲,⼜称探铲,是中国考古钻探⼯具。⼀端为半圆柱形铲头,另⼀端有柄,可以接长⽊杆或钢管。使⽤时垂直向下戳击地⾯,可深逾20⽶,利⽤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泥⼟带出,并逐渐挖出⼀个直径约⼗⼏厘⽶的深井,根据这些泥⼟的⼟质、⼟⾊及包含物来判断地下遗迹、遗物堆积状况。传说其为洛阳⼀带盗墓者发明,后⼴泛⽤于⽥野考古,成为中国考古钻探的主流⼯具,并传⾄国外。
4考古学[中央民族⼤学2013年研]
答:考古学是主要根据古代⼈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实物遗存研究当时⼈们的⽣活及其社会的状况,并进⽽解析⼈类⽂化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探索其发展变化的背景、原因和规律的⼀门科学。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类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由于它是以研究⼈类的⽂化和社会为⽬的,故属于⼈⽂学科的范畴;⼜由于获取和研究这些遗迹和遗物需要利⽤多种⾃然科学的技术⼿段,⽽通过这些遗存解释过去⼈们的意识、⾏为以及社会状况还需要运⽤各种⼈⽂社会科学的⽅法,因此,考
古学属于最⼤的⼀个交叉学科。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法考古层位学和考古类型学分别来⾃地质学的地层学和⽣物学的分类学。其基本的研究步骤为:考古调查、考古发掘、调查发掘所获⽥野资料的整理,各种标本的测试分析,编写考古调查或发掘报告,进⾏专题研究或综合研究,撰写学术论⽂或专著。
5⾃然层与⽂化层[西北⼤学2013年研]
答:⾃然层在考古学上是指在地质勘探或者遗迹发掘中,由各种⾃然堆积形成的堆积层,是不包含任何⼈类活动遗留物和遗迹的地层。⽂化层则特指具有⼀定空间和时间含义的⼈类活动所形成的⼟层堆积,⼈类居住于某⼀地区往往会在原来天然堆积的⽣⼟层上⾯堆积起⼀层熟⼟。这层熟⼟中夹带有⼈类⽆意遗留或有意丢弃的器物或垃圾,这种包含有⽂化遗物的熟⼟层即⽂化层。在进⾏环境考古学研究中,要研究⽂化层的同时,⾃然层也不能忽略。
烟台开发区招聘6考古学⽂化[中央民族⼤学2012年研]
答:考古学⽂化是指考古发现中观察到的代表同⼀时代、分布于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化遗物和遗迹的⽂化遗存。其命名⽅法⼀般是以第⼀次发现的有代表性遗存所在地名的最⼩单位命名,如仰韶⽂化、⼤汶⼝⽂化、龙⼭⽂化等。⼀个考古学⽂化所代表的⽂化共同体可能与某⼀个⼈们共同体相联系,是该⼈们共同体创造的物质⽂化和精神⽂化的实物遗留。通过研究考古学⽂化,可以了解创造
该考古学⽂化的⼈们共同体的社会⽣活状况以及与其他⼈们共同体的⽂化关系。
7微痕分析[北京⼤学2011年研]
7微痕分析[北京⼤学2011年研]
答:微痕分析是通过模拟实验来对史前⼯具和古⼈类⾏为进⾏解析和提取的⼀项技术。最初由前苏联的西蒙若夫在20世纪50年代开创,并于70~80年代在欧美发展成熟。微痕分析通过模拟实验来观察和了解不同微痕的特点和成因,建⽴⽯器功能与破损的对应数据信息系统,并将考古标本在显微镜下呈现的微痕做成像记录并与实验数据进⾏⽐较和分析,从⽽解析史前⼯具使⽤的⽅式和作⽤的对象,进⽽提取古⼈类活动与⾏为⽅⾯的珍贵信息。
山东省考成绩公布时间
8三期论[中央民族⼤学2012年研]
答:三期论是指从年代学⽅法⼊⼿,根据⽯器、青铜和铁技术发展的框架确⽴了三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将古物按照这⼀序列进⾏早晚的分类,由丹麦考古学家汤姆森正式实践并创⽴,并建⽴了相对年代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他⾸先在古物陈列中应⽤上述的三段分期,并在所著《北⽅⽂物陈列指南》中介绍了这种陈列法则。若没有这种相对年代的思想,史前考古学就绝对跳不出古物学的窠⾅,古物学也就只能停留在单纯描述古物的⼯作上。正因为如此,汤姆森的三期论被称为“史前学的基础”和“现古学的柱⽯”。
9王国维[中央民族⼤学2012年研]
答: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位享有国际声誉的学者,在哲学、⽂学、史学、美学等⽅⾯都有突出的贡献。他字静安,号观堂,1877年⽣于浙江海宁,1927年于北京跳湖⾃尽。他是清华国学“四⼤导师”之⼀,早期从事⽂学研究,⾟亥⾰命后随罗振⽟旅居⽇本京都,在其影响下专治经史⾦⽯之学。他将地下的出⼟材料与传世⽂献结合,提出了著名的“⼆重证据法”。对甲⾻⽂也有深⼊的研究,观堂是“甲⾻四堂”之⼀。梁启超称其为“不独为中国所有⽽为世界所有之学⼈”,主要著作有《观堂集林》《海宁王静安先⽣遗书》等。
10吕⼤临[南京⼤学2011年研]
答:吕⼤临(约1040~约1092),字与叔,是宋代⾦⽯学家,蓝⽥(今陕西蓝⽥)⼈。他曾求学于程颢、程颐,与游酢、杨时、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先⽣。他以萌⼊仕,官⾄太学博⼠,迁秘书省正字。通六经,精于礼。吕⼤临著有《考古图》⼗卷,不仅著录铭⽂,并注明铜、⽟器的尺⼨、图像、收藏之家和出⼟地点等,在著录古器物的体例⽅⾯有开创之功。他的主要著作还有《易章句》《⼤学解》《中庸说》各⼀卷,《论语解》⼗卷、《孟⼦讲义》⼗四卷、《礼记传》⼗六卷、《⽟溪先⽣集》⼆⼗⼋卷等。
11马坝⼈[中⼭⼤学2013年研]
答:马坝⼈是1958年发现的中国东南地区旧⽯器时代中期的⼈类化⽯,位于⼴东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西南三公⾥的狮⼦⼭⽯灰岩溶洞内,距今12.95万~13.5万年,是介于中国猿⼈和现代⼈之间的⼀种古⼈类型,属早期智⼈。马坝⼈是直⽴⼈转变为早期智⼈的重要代表,也是迄今为⽌⼴东省惟⼀的古⼈类。马坝⼈遗址⾄今未发现有⽂化遗物。马坝⼈的发现,扩⼤了中国远古⼈类分布范围,填补了中国华南⼈类进化系统上的空⽩,更完善了中国原始⼈类发展序列。
12北京猿⼈[四川⼤学2012年研]
答:北京猿⼈是中国华北地区旧⽯器时代早期的⼈类化⽯,属直⽴⼈,发现于北京市周⼝店龙⾻⼭的洞⽳堆积中,年代为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头⾻的最宽处在左右⽿孔稍上,头盖⾻低平,眉脊粗壮,⾯部较短,没有下颏,⽛齿⽐猿类弱⼩,头部的原始性质和⽖哇⼈相似,⼜具有现代蒙古⼈种的特质。北京⼈的⽂化遗物包括⽯制品、⾻⾓器、⽤⽕遗迹。⽯器以⽯⽚⽯器为主,⽯核⽯器较少,且多为⼩型。洞⽳堆积中有许多破碎的兽⾻。还发现成堆的灰烬,说明他们已经能很好的管理⽕。⾃从北京⼈头盖⾻发现以后,特别是⽯器和⽤⽕遗迹的发现,直⽴⼈的存在才得以肯定,从⽽基本上明确了⼈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的伟⼤学说提供了有⼒的证据。
13上⼭⽂化[北京⼤学2014年研]
答:上⼭⽂化是位于钱塘江⽀流浦阳江上游的新⽯器时代早期⽂化,以浦江上⼭遗址的发现来命名。
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2001年、2004年和2005~2006年,浙江省⽂物考古研究所进⾏三次发掘。新⽯器时代遗存分下层、中层和上层三个阶段,已出⼟的⽂物中,有约80件陶器,制作技术原始,⼤多数器形为⼤敞⼝平底盆,⽯器多为打制。陶胎内夹杂⼤量有机质,包括稻壳、植物茎叶。此外还出⼟了⼤量⽯球、⽯磨盘等。经发掘证实,⼀万年前当地⼈就会种⽔稻,会⽤⽯磨棒和⽯磨盘磨稻⾕脱壳。它将著名的河姆渡⽂化等史前⽂明上溯了3000年,是长江下游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器时代遗存。
考研真题精选
考研真题精选
⼀、概念题
1古物陈列所[中央民族⼤学2014年研]
答:古物陈列所是我国第⼀个以皇家藏品为主的博物馆,于1914年在故宫⽂华殿和武英殿成⽴,⾸开皇宫社会化的先河。它是⼀个主要保管、陈列清廷辽宁、热河两⾏宫⽂物的机构,代表了我国20世纪20年代博物馆的⽔平,在当时社会产⽣了⼴泛⽽积极的影响。在1948年3⽉与故宫博物院合并。
2⽣态博物馆[中央民族⼤学2014年研;南京⼤学2012年研]
答:⽣态博物馆是博物馆中的⼀个新的类型,它是在⼈类社会现代环境意识与现代⽣态意识不断觉醒的背景下产⽣的。希微贺给⽣态博物馆也曾下了如下的定义:“⽣态博物馆是由地⽅当局和居民共同筹划、建造和运作的设施。地⽅当局负责提供专家、设备和资⾦,⽽当地⼈民则依靠他们⾃⼰的意愿、知识和个⼈⼒量推动⼯作。”
3⼤不列颠博物馆[中央民族⼤学2014年研]
答:⼤不列颠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最著名的博物馆之⼀,它是在私⼈收藏的基础上建⽴起来的,其奠基⼈是著名医⽣汉司·斯隆。位于英国伦敦新⽜津⼤街北⾯的罗素⼴场,成⽴于1753年,1759年1⽉15⽇起正式对公众开放。⼤不列颠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物和珍品,及很多伟⼤科学家的⼿稿,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
4复原陈列法[中央民族⼤学2014年研]
答:复原陈列法是常⽤的⼀种效果较好的陈列⽅法,按照⽂物的本来⾯貌给以科学的复原。复原的⽅法有成套⽂物组合复原法、⽂物与环境组合复原法、⽂物与模型组合复原法、⽂物与图像组合复原法、⽂物与实际操作组合复原法等,在社会历史类陈列或⾃然科学类陈列中⼴泛使⽤。它使某些历史现象或⾃然环境再现于陈列室中,使观众犹如⾝临其境,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真实感。
5博物馆学[南京⼤学2012年研]
答:博物馆学是⼀门研究博物馆的性质、任务、特征、作⽤和⼯作⼀般特点和规律的学科。博物馆学的内容有以下⼏个⽅⾯:①博物馆学概论。它包括博物馆的性质、任务、功能;博物馆⼯作的⼀般原则和⽅法;博物馆的起源与历史发展;②博物馆标本的收集和保藏。它包括藏品收集的途径和征集⼯作的⼀般原则、范围、⽅法;⽂物、标本和资料的分类、登记、存放、编⽬、保护的办法;藏品的去垢,杀菌等⽅法和技术;藏品所需的合适温度、照度等条件;藏品修复、复制的⽅法等;③博物馆陈列和陈列⼯作的特点、规律和⽅法。它包括不同展品的陈列要求和原则,陈列⼯作的⼀般过程;陈列建筑、设备、布局、风格、⾊彩、照明、艺术处理;陈列本⾝的名称、时代、来源等;④博物馆的作⽤。研究博物馆对科学研究、开发智⼒、普及知识和娱乐的作⽤;在继承和发扬、传播⼈类优秀科学⽂化知识等⽅⾯的作⽤;⑤另外,博物馆的建筑特点、要求和组织管理原则也是博物馆学的研究内容。
⼆、简答题全国人事考试服务平台报名入口
1论述博物馆学的研究内容。[四川⼤学2015年研]
国家医学报名考试网答: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的性质、特征、社会功能、实现⽅法、组织管理和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般⽽⾔,博物馆学应该既研究微观的博物馆系统,⼜研究宏观的博物馆事业,但其中微观的
博物馆系统是博物馆学研究的核⼼。
⼀般地说,博物馆学研究内容主要有两个⽅⾯:研究博物馆藏品、陈列、观众以及各项⼯作及相互关系,博物馆事业建设各个⽅⾯以及各级各类博物馆之间的关系等;研究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以及社会经济、政治、⽂化教育、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具体地说,博物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许多⽅⾯,⽽每⼀⽅⾯⼜形成⼀个分⽀学科。博物馆学的分⽀学科,⼀般包括:
(1)理论博物馆学。主要探讨博物馆的基本性质、社会功能和特点以及博物馆与社会发展及政治、经济和⽂化的关系。其中⼜可以分为:
①博物馆学基础理论。这包括博物馆学研究对象、内容、学科性质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博物馆学结构体系;博物馆
①博物馆学基础理论。这包括博物馆学研究对象、内容、学科性质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博物馆学结构体系;博物馆学⽅法论;博物馆学说史。
②博物馆基本理论研究。这包括博物馆特征、社会职能、社会条件及其未来的发展。
(2)博物馆⽅法学。研究博物馆藏品的征集、鉴定、分类编⽬、保管、修复;陈列展览的设计、组织;对观众的服务、教育等⼯作原则和⽅法。它们分别发展为藏品管理学、陈列学、博物馆教育学等。
(3)博物馆管理学。从宏观上研究博物馆事业的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规划和管理制度,从微观上研究博物馆内部职能、机构组织、⼈员配备、管理制度和管理⽅法。
(4)历史博物馆学。探讨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以及博物馆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性质、作⽤和特点。
(5)普通博物馆学。综合上述各个分⽀学科进⾏研究阐述的学科。
(6)专门博物馆学。这是把⼀般博物馆学的理论与⼯作⽅法应⽤于某些专门博物馆领域的学科。
2博物馆的实物性特征。[中央民族⼤学2014年研]
答:博物馆的实物性特征是指博物馆必须具备⼀定数量和质量的实物藏品,并具有典型性和重要性的,负载着关于⼈类活动和⾃然变迁的各种信息,且是对某种事物的实物见证的特征。实物性是博物馆与其他⽂化教育机构的根本区别点。博物馆的基本运作围绕着“物”进⾏:
(1)“物”的收集和保存
收集保存⽂物标本是博物馆的⾸要任务。
(2)“物”的研究
博物馆为了正确处理收藏和利⽤之间的辩证统⼀关系,需要正确认识藏品的价值。通过⼀系列的科学研究⼯作揭⽰藏品的内涵,展现其蕴藏的各种有⽤信息,从⽽判定它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或艺术价值。科学研究⽔平的⾼低,决定着对藏品的认识程度,影响着各项业务⼯作的效果,标志着⼀个博物馆的科学⽔平。
公务员的报名时间是什么时候(3)“物”的利⽤
即利⽤博物馆的藏品,以各种⼯作⽅式和⽅法,为社会教育和有关学科研究服务。这是“物”的收藏作⽤于社会的过程,也是博物馆“物”的运动最有意义的阶段。
博物馆的“物”的收藏、研究和利⽤,是⼀个协调统⼀的过程。它们互相联系,密不可分,循环往复,不断发展。
⿇烦⼤家关注+点赞,谢谢!!
本⽂由【才聪学习⽹】原创,关注我了解更多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