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学术探讨
关于重大案件报道新闻故事化叙述探究
——以张玉环案为例吴小花,顾先玲
(安徽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刑事案件报道是法治新闻报道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因为本身的特点,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通过观察,近年来媒体对案件的报道更加强调煽情化、故事化,但背后的弊端也慢慢凸显。本文以张玉环案为例,分析其新闻故事化及其弊端,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新闻故事化;煽情;舆论失焦;张玉环案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1-0090-02一、引言
2020年8月4日,26年前的张玉环案再审宣判无罪。这个案件在网上持续发酵,并引来大批舆论围观,多
个相关话题登上热搜。笔者发现,从李怀亮案、呼格案、聂树斌案,再到疫情期间的张玉环案,媒体都或多或少地参与到这些案件的报道过程中。这些报道煽情、故事化的语言过多,存在一定故事化的叙述逻辑和情感特征。本文以张玉环案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二、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故事化的报道策略(一)叙事表达:碎片化新媒体时代,人们往往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移动终端浏览新闻,这种阅读习惯的改变也使媒体更加追求短平快。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阅读习惯,就需要在最短时间将掌握的信息传播给受众,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新闻故事化就在于“新”,它具有趣味性、新鲜性、奇特性等特点,刚好能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
对于张玉环案,一开始新闻报道往往聚焦事件的表象,提供单一碎片化的信息,希望在最短时间吸引受众的关注。但现在的传媒环境,过于碎片化的信息传播往往会过多消耗受众的注意力,而案件背后的真相以及后续追责往往会被忽略。(二)叙事框架:人情味
戈夫曼将“框架”定义为: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1]
。后来这个概念被应用于新闻的选择、
贵州省人才人事服务管理平台
加工、新闻文本和意义的建构过程中,则可以被称为新闻框架或者报道框架。后来瑟曼特克和沃肯伯
格进一步提出了新闻报道中存在五类框架,分别是冲突框架、人情味主义框架、经济影响框架、道德框架和责
任框架[2]
在对张玉环案的前期报道中,媒体聚焦张玉环前妻宋小女被迫改嫁、儿子如何受同村欺负等等,都较多从情感角度关注平凡小人物的人生状态。对于采用人情味框架的新闻报道,本身就是以当事人的经历为切入点,还原人物语言和展现人物个性,
使新闻报道充满浓浓的人情味。
(三)叙事视角:个体角度
叙事视角是指新闻工作者在报道事件中所选取的观察角度。因为记者提供的视角不同,受众理解事件也会不同,对于传统的叙事角度,记者为了展示中立客观的新闻报道,往往会选择置身事外,采用上帝视角、多元化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为主[3]
。而在新媒体环境下,这种传统视角很难契合当下的新闻报道。因此,视角更多地从第三人称叙事转
向第一人称叙事,让用户更加真实、更加直观地参与到事件的过程中,感受当事人跌宕起伏的人生命运。在张玉环案中,无论是关于“八旬年迈母亲在家守护,儿子抱怨其作为父亲的失职和缺位”,还是“前妻27年的守护和申诉”的报道,这种新闻报道从个体角度出发,通过对他们人生的悲情描述,都能够让受众设身处地地感受当事人的命运。
三、新媒体环境下重大案件新闻故事化存在的隐患
(一)过度强调故事化,影响新闻真实性在张玉环案中,有媒体对张玉环前妻进行采访,将宋小女“他还欠我一个拥抱”作为视频标题,被各大媒体争先转载,瞬间引起网友热议。此后,媒体将焦点放在张玉环前妻宋小女身上,深入挖掘背后的故事属性,为她贴上“最美前妻”的标签。以至于后面出现相关报道说她鲜少去探望张玉环,网上出现对宋小女的各种猜疑和谩骂,舆论出现两个极端,严重影响了当事人的生活。这种煽情化、故事化真正迎合了受众的心理,能够在各大媒体的传播中成为案件传播的“爆点”。但也更容易使报道陷入故事化的漩涡,影响新闻真实性。(二)情绪消耗容易造成舆论失焦
“舆论失焦”现象是指在新媒体环境下,网民在发表舆论中偏离主要事实讨论的一种不良现象,即由于网络的发展,公众知情权、话语权提升,事件中舆论难以被一方主导,使得舆情演变的主体脉络呈现多极化发展,以致逐渐偏离事件的中心议题[4]。
在张玉环案中,本应该关注张玉环入狱27年背后存在的司法以及追责等相关问题,可舆论却聚焦在张玉环前妻宋小女、两人是否复合以及儿子贪图
第12卷第1期2021年01月
Vol.12 No.1 January  2021
91
父亲国家赔偿金等等,转移了大家的注意力。其实,这就是典型的“舆论失焦”。适当的情感输出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有助于塑造完整的当事人形象,增强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然而,过度渲染淡化张玉环案本身的严肃性,也可能造成情绪掩盖理性,导致事件的真相以及后续追责问题被舆论掩盖。
(三)报道不当容易形成对当事人的网络暴力
新媒体下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转载,张玉环及其家人曝光频率越来越高,网上出现大量恶评,对其进行人身攻击形成网络暴力。其一,在张玉环案中,报道中出现律师估算的国家赔偿金700万元,结果迎来了大批网民的恶评,让案件当事人处于舆论漩涡的中心,无异于对他们造成二次伤害。其中一个叫“陈剑导演”的微博用户发表的文章直接激怒了大众。这种做法其实是现在自媒体的惯用手法,吸引粉丝、创造流量,这种行为需要我们高度警惕。其二,疫情期间短视频火爆,张玉环前妻宋小女的过
度曝光,很多网民认为她是表演型人格,攻击她的家庭、指责她是为了张玉环的赔偿金。在关注度极高的报道中,如果专业新闻工作者报道失当,不仅会影响到当事人的正常社会活动,还会影响摇摇欲坠的媒体公信力。
四、新媒体时代重大案件新闻故事化的应对策略
(一)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注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新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专业的职业素养,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尊重内容的真实性。朱巍认为,张玉环案报道的核心还是应该在法治报道,排序应该是先法、后理、再情,而不能颠倒过来,把报道聚焦于情,将张玉环案做成情感节目、情感报道;我们对案件的报道,要就事论事,就法论法,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不能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夸大其词,切忌添加媒体和个人情绪,否则就会影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5]。作为专业的新闻记者,首要任务就是需要在报道时保证内容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向人们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发生的最新动态。
(二)掌握一定的舆论知识,强化舆情思维,避免出现负面效应
桂林中公教育在张玉环案中,媒体过多聚焦在张玉环及其家人身上,张玉环案背后亟待解决的问题似乎成了舆论失焦的背景。网络舆论失焦是互联网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6]。作为主流媒体,首先应该坚守新闻专
业主义,掌握一定的舆情知识,强化舆情思维,维护网络安全;其次要及时了解当前案件的舆情变化,掌握舆论主动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样才可以为公众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空间。
高级经济师都考哪些科目
(三)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增强独立、理性的思考能力
目前,公众的媒介素养普遍偏低,在“意见领袖”的引导下,很容易受到体感染、体暗示等心
理作用,会不知不觉丧失理性和判断力,进而盲目宣泄自己的情绪,造成网络暴力。这种网民的无意识与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的观点吻合:“个体的意识个性淹没在体心理之中,体心理诱发出情绪,意识形态通过情绪感染得到传播;一旦被广泛传播,意识形态就渗透到众中个体的心理层次,使个体丧失批判的能力,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7]作为公众,应该学会正确理解和分析信息,辨别信息的真伪,以及提升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不能盲目相信媒介报道的新闻[8]。正所谓“谣言止于智者”,只有公众能够理性、合理地对待网络新闻,不盲目地跟风,那些虚假、谣言、恶意传播的消息就会瞬间不攻自破,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网络暴力的发生。
成都人事考试网查询
五、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张玉环案故事化其实是这类刑事案件报道的缩影,它反映了媒体应对当前舆论环境
的一种写作方式。它本身故事化叙事的方法,让新闻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更加具有人情味,能够让读者在报道中感受当事人曲折的命运。但新闻工作者报道新闻时也必须注意掌握故事化的度,过于强调故事属性和情感渲染,忽视社会公义,往往会引起公众反感。当下的媒体环境更需要主流媒体不缺位、不错位、不失位,真实客观地报道新闻事件,引起受众关注和共鸣。
参考文献:
[1] 李海波,郭建斌.事实陈述vs .道德评判:中国大陆报纸对“老人摔倒”报道的框架分析[J].新
闻与传播研究,2013(01):51-66.
[2] 李新烽,李玉洁.冲突框架与中立转向:2002-2016年BBC中非关系报道分析[J].新闻与传播
研究,2018(03):6-25.会计初级职称考试时间2023年
[3] 余蕾.新媒体时代新闻叙事的逻辑变迁与策略[J].北方传媒研究,2020(01):16-18.
[4] 严利华,陈捷琪.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失焦现象及其启示[J].决策与信息,2016(08):130-137.[5] 李磊.张玉环案,还有哪些“隐秘的角落”需要媒体揭示?[EB/OL].传媒茶话会,mp.weix-
国才考试准考证打印
in.qq/s/2lxWE0aA9coS6nsN8B-zzA,2020-08-
09/2020-08-26.
[6] 王一彪,雷跃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4.19”
重要讲话精神[J].中国记者,2019(12):90.[7][法]勒庞.乌合之众[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26-28.
[8] 高如月.浅析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反转”现象——以“小凤雅事件”为例[J].新闻研究导
刊,2019(01):57-59.
作者简介:吴小花(1994—),女,安徽亳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
 顾先玲(1997—),女,安徽淮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