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卷第4期2023年7月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
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V o l .37N o .4
J u l .2023
收稿日期:2022G06G22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A H S K Q 2021D 94)作者简介:李谋涛(1987G),男,湖南永州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E Gm a i l :l i m o u G
t a o 1987@163.c o m.
㊀㊀文章编号:2095G6991(2023)04G0089G06
徽州传统舞龙的生存状态㊁
价值功能与传播策略
李谋涛
(黄山学院体育学院,安徽黄山245041
)摘要:徽州传统舞龙具有娱乐欣赏㊁社会和谐㊁健身健体㊁经济开发等价值功能,手龙舞㊁板凳龙㊁舞草龙是徽州传统舞龙的代表性项目.研究认为:新型体育项目挤压传统舞龙生存空间,传统生存土壤异化导致参与人口锐减,代表性传承人及技艺日渐式微等问题依然存在.提出了几点传播策略:开启线上线下传播模式拓宽交流渠道,建立传承人工作坊为主的技艺传授活动,加强展示普及的宣传力度,倡导大中小学校体育开设传统舞龙课程,创编徽州传统舞龙操舞.
关键词:民俗体育;徽州传统舞龙;生存状态;价值功能;传播策略中图分类号:G 80G054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
L i v i n g C
o n d i t i o n ,V a l u eF u n c t i o na n d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S t r a t e g y o fH u i z h o uT r a d i t i o n a lD r a g
o nD a n c e L IM o u Gt a o
(S c h o o l o fP h y s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H u a n g s h a nU n i v e r s i t y ,H u a n g
s h a n245041,A n h u i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H u i z h o u t r a d i t i o n a l d r a g o n d a n c e h a s t h e v a l u e f u n c t i o n s i n e n t e r t a i n m e n t a n d a p p
r e Gc i a t i o n ,s o c i a l h a r m o n y ,f i t n e s s a n d h e a l t h ,a n d 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t i s b e l i e v e d t h a t t h e h a n dd r a g o n d a n c e ,b e n c h d r a g o n ,a n d g r a s sd a n c ed r a g o na r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p r o j
e c t so
f H u i z h o u t r a d i t i o n a l d r a
g o nd a n c e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t h a t :n e wt y p e so f s p o r t sh a v e s q
u e e z e d t h e l i v i n g s p a c e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d r a g o nd a n c e s ,t h e a l i e n a t i o n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l i v i n g e
n v i r o n m e n t s h a s l e d t o a s h a r p d r o p i n t h en u m b e r o f p a r t i c i p a n t s ,a n d t h e p r o b l e m so f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i n Gh e r i t o r sa n dd e c l i n i n g s k i l l ss t i l le x i s t .S e v e r a lc o mm u n i c a t i o ns t r a t e g
i e sa r e p u t f o r w a r d :o p
e no n l i n e a n do
f f l i n e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m o d e s t ob r o a d e n t h ec o mm u n i c a t i o nc h a n n e l ,e s t a b Gl i s h t h e s k i l l t e a c h i n
g a c t i v i t i e sm a i n l y b y t
h e
i n h e r i t o rw o r k s h o p ,s t r e n g t h e n t h e p u b l i c i t y o
f d i s p l a y a n d p o p u l a r i z a t i o n ,a d v o c a t e t h e o p e n i n
g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d r a g o n d a n c e c o u r s e s i n s c
h o o l s a n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 ,a n d c r e a t e t h eH u i z h o u t r a d i t i o n a l d r a g
徽州区先锋网o nd a n c e .K e y w o r d s :f o l k Gc u s t o ms p o r t ;H u i z h o u t r a d i t i o n a l d r a g o nd a n c e ;l i v i n g c o n d i t i o n ;v a l u e f u n c Gt i o n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 t r a t e g y
㊀㊀舞龙作为中华民族从古代流传至今的传统体
育活动,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核心组成部分,以别开生面的活动场面㊁蕴含的喜庆美好的民俗寓意和悠久的文化内涵,在海内外广为流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跨入了新时代,文化
已经成为衡量当今世界国家发展㊁民族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㊁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
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1].追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本源,最初仅在特定的地域中传承㊁保护和发展,古徽州所流传的徽州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传承地之一.徽州传统舞龙是徽州文化的外显代表,其种类繁多㊁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布龙㊁草龙㊁板凳龙㊁纸龙㊁灯龙㊁段龙㊁手舞龙㊁香火龙㊁南瓜龙等.目前,大部分徽州传统舞龙纳入县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绩溪手舞龙和徽州板凳龙分别入选第四批㊁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名录,绩溪草龙舞入选安徽省第五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因此,站在新时代发展的路口,需要重新审视徽州传统舞龙的生存状态,发挥新发展时期徽州传统舞龙的价值与功能,聚焦以徽州传统舞龙项目为重点的优秀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对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传播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1㊀徽州传统舞龙代表性项目
龙图腾及其崇拜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符号,是先民面对自然灾害时的畏惧和困惑,进而在现实生存境遇中出现的一种想象共同体的朴素表达和呈现[2].徽州人祭龙㊁崇龙㊁尊龙,龙形象孕育于徽州宗族文化的族记忆中,龙文化已经融入村落村民的血脉之中. 龙舞 亦称为舞龙,徽州传统舞龙广泛流传于古徽州一府六县(地辖黄山市㊁宣城市绩溪县以及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是在中秋节㊁春节㊁元宵节㊁端午节等开展的民俗体育活动.徽州各县结合本地习俗创造出了形式多样的传统舞龙,如:休宁县右龙村及田里村㊁徽州区潜口镇的板凳龙;歙县许村㊁昌溪乡㊁桂林镇㊁霞坑镇稻草龙㊁杞梓里镇的布龙;绩溪县长安镇手龙舞,扬溪镇舞草龙;祁门县箬坑乡箬坑村舞龙㊁历溪村麻衣龙;黟县美溪村龙灯㊁下梓坑云龙灯会;婺源县板龙灯等.徽州传统舞龙起源年代无确切史料可查,依据徽州传统舞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明清时期徽州传统舞龙已十分流行,其中手龙舞㊁板凳龙㊁舞草龙在徽州传统舞龙的项目中独树一帜.
1.1㊀手龙舞
徽州流传的手龙舞主要分布于绩溪县的长安镇㊁上庄镇㊁华阳镇一带.据«绩溪县志»记载: 手龙舞 最早形成于南宋早期,当时中原战乱不断,中原大族为躲避战乱而迁徙至此处,并给绩溪及
其附近区域的民间带来了极具观赏性的 手龙舞
文化活动,时至今日,绩溪县长安镇宋家村㊁中屯
村仍然流传这一 手龙舞 节日表演活动,绩溪手
龙舞成为该区域特有的传统舞龙形式. 手龙舞 是在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时,大人带着孩子动手
制作手工小龙,并集聚在一起嬉舞,其风格别具特
.嬉舞的表演者们时而翻滚,时而欢喜雀跃起舞,时而按队形环绕成阵,在传统鼓乐伴奏中展现了地方节日气氛浓厚㊁热闹非凡的景象.小舞者们由10~13岁男女儿童组成,服饰道具彩鲜明,男童剃瓦片头,穿红围兜及马裤,女童扎羊角辫,穿彩短袄裤.演出人数可增减:一般为20名男童擎手龙,10名女童举龙珠.道具手龙旧时以稻草为原料扎制,现以竹篾及绸布为原料,加以彩绘装饰,整体短小轻便,龙头处装有竹柄供握举.演出时,可一手举龙头舞动,将龙身围绕腰部,龙尾挂在腰旁,也可以双手持龙,将龙扛在肩上或举过头顶舞动,舞蹈形式灵活[3].可在广场㊁舞台等场地集中演出,其艺术形式极具中国传统特,饱含乡土气息和地方文化彩,深受众喜爱.1.2㊀板凳龙
板凳龙属于徽州历史上较为常见的鼓乐之
舞,是传统舞蹈的一种表演形式,大都在元宵节当
日以自然村为单位开展活动.古时徽州各县村落均有板凳龙,休宁县右龙村及田里村㊁徽州区潜口镇㊁婺源县秋口镇㊁歙县许村等地的板凳龙均具代表性.徽州板凳龙的形状分为 龙首 ㊁ 龙身 和 龙尾 三部分, 龙首  龙尾 均是由竹篾制成骨架并将绵纸粘附其上,形似传说中龙头部和尾部的一种造型. 龙首  龙尾 上,常绘有各种图案和文字; 龙身 则由多条长条形板凳组成,按男丁每丁出板龙一节,徽州地方话中丁和灯同音,故又称 人丁龙 .每条板凳长度约五尺,宽约八寸,板凳面用铁丝固定3~5盏灯笼或3片南瓜瓣[4].在舞板凳龙活动中需要配备打击类㊁吹奏类民乐器并燃放烟花爆竹,板凳龙通常有120米以上,参与舞龙的队伍人数也多达100人以上.板凳龙是由当地人亲自参与制作和表演,从古至今都严格依照当地流传下来的制作和表演流程来呈现.1.3㊀舞草龙
舞草龙是普遍流传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广大地
区的一类龙舞形式,它们虽形态各异,然共同特点
是植根于南中国独特的稻作文化,内含丰富的民
09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
㊀㊀㊀第37卷
间信仰[5].舞草龙亦是徽州地区最常见的传统舞龙形式,村村有草龙,龙身插满佛香,大都在中秋节或元宵节舞草龙.清乾隆刻本«歙县志»有载: 八月中秋,农人具束藁为龙,燃香遍插龙体,鸣钲伐鼓游月光下 .建国前,徽州农村都有中秋节夜晚舞稻穰龙的习俗,用金黄稻草扎成牛头㊁虎口㊁鹿角㊁蛇身㊁鹰爪㊁凤尾的草龙,召来东海 青龙 ,普降大雨.当地百姓为报 青龙 的恩惠,每逢中秋节,都会举行庄严而隆重的村落体性舞草龙祭祀活动,仪式分为 祷告 ㊁ 行云 ㊁ 求雨 ㊁ 取水 ㊁ 降雨 ㊁ 滚龙 ㊁ 返宫 等7个程式[6],祈求风调雨顺㊁五谷丰登,将稻草龙抛入溪水或河中,抑或化龙升天(火烧),寓意龙归大海及神龙归天,保佑全村平安顺遂.
2㊀徽州传统舞龙的生存状态
2.1㊀新型体育项目挤压传统舞龙生存空间
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西方体育已经占据了主流地位,以竞技体育为先锋的强势西方文化,进一步蚕食弱势的东方民族文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传统被现代取代已成为了一种潮流和趋势,民族传统体育边缘化现象已成为新常态[7].1990年国家开展 亿万农民健身活动 ,2004年启动了 体育三下乡 ,2006年推动实施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开创了我国农村体育事业新局面,为农民参与体育锻炼提供了制度㊁器材及设施的保障.文件明确指出,在农村设立最基
础的公共体育场地是篮球场,配备最基础的体育设施是乒乓球台,这些都主要用于开展现代体育项目,民俗体育设施不在相关政策文件规定的建设范畴.由于徽州农村传统舞龙只在特定习俗㊁特殊要求下开展活动,加之没有场地器材等相关设施配置,因此,舞龙项目在农民健身活动开展中处于边缘化地位,脱离现代人主流体育文化生活.另外,智能手机㊁电脑是当前社会人们娱乐休闲的标配,自媒体让农民成为大众化㊁广泛化及主动化的时事新闻的发现者和传播者,农民使用抖音㊁快手㊁㊁微博㊁小红书等A p p,已经成为当前娱乐生活方式的新常态.在全民娱乐生活大环境下,村民更愿意成为传统项目的旁观者,满足于自我炫耀的 网红 ,而不是传统舞龙真正的参与者,舞龙的生存空间面临着严峻挑战.2.2㊀传统生存土壤异化导致参与人口锐减
徽州传统舞龙是以传统自然村落作为生存土壤,传承人主体是生活在农村的农民.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民自给自足的生活生产方式被打破,劳动力和青壮年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加剧,农村出现了 空巢化 现象.未来还将延续一定规模的乡城迁移流动趋势,城乡结构呈现由 乡土中国 向 城镇化中国 转变,导致流传于徽州农村的传统舞龙活动参与人口锐减.再加之我国农村才经历过大规模的自然村合并,越来越多原有自然村合并成行政村,行政村村民的文化传承意识与核心价值体系需要长时间碰撞与磨合,才能形成行政村新型的文化环境㊁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因此,原自然村留存的传统舞龙赖以生存的土壤异化,面临项目文化认同危机,舞龙项目的传承㊁保护与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2.3㊀代表性传承人及技艺日渐式微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现象越来越严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数占比18.70%(其中,65岁以上占比13.50%),照此增速预测我国再过不到20年老年人口占比将突破20%,我国老龄化现象已成为不争事实[8].如:绩溪舞草龙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第三代传承人周先生,年龄71岁,已步入古稀之年.传承人年少时开始拜师学艺,精通草龙制作工艺与表演技艺,定期开设草龙编扎培训班,带领当地村民和孩子参观学习,并手把手地教积极参与的年轻人如何制作草龙以及龙头㊁盘龙㊁滚龙等主要技术环节.由于草龙编织工艺复杂精致,做工精细,采用编㊁插㊁织等复杂手工技巧,学习者技艺的习得过程艰辛且枯燥乏味,加之村中劳动力大都常年在外务工㊁经商或迁居县城,村民受社会经济和风气等大环境影响,真正能拿出时间和心思坚持去研习绩溪舞草龙的制作工艺和表演技巧的传承者所剩无几,培训活动收效甚微,制作工艺与表演技艺传承面临青黄不接的断层境地.
3㊀徽州传统舞龙的价值功能
3.1㊀娱乐欣赏功能
民俗体育是由劳动人民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所创造㊁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使用的,并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借助于一定的传统节日,融入民众日常生活习惯之中的一种具有集体性㊁继承性㊁传统
19
第4期李谋涛:徽州传统舞龙的生存状态㊁价值功能与传播策略
性㊁非正式性等特征的体育活动[9].民俗体育大都与祭祀㊁祈福及娱乐活动等息息相关,是人们敬天㊁敬神㊁敬人的文化信仰活动,是沟通感情㊁娱人娱神㊁缓解压力㊁增强凝聚力的文化驿站.现阶段,徽州传统舞龙以其艺术形式㊁表演内容及地域民俗特,在社会生活中广受欢迎,成为众重要的娱乐活动内容和娱乐生活方式.布龙在村街㊁广场游舞,能表演高难度动作;滚龙造型较小,长约10余米,白布缚身,亦缀五彩云,进巷入户滚舞,可以表演 双龙盘珠 ㊁ 龙上青云 ㊁ 蛟龙探海 ㊁ 龙腾九霄 等;板凳龙可100多人参与,龙长约200余米,龙头向上翘首,龙身随舞者伏地翻转,是谓 地龙望月 ,空中俯瞰游龙动作,可变换 8 字形㊁ 9 字形㊁塔盘等游龙造型,场面气势恢弘,蔚为壮观;草龙制作精良,形象酷肖,龙头㊁龙身和龙尾插上香火,点燃的香火随龙舞动,似流星般闪烁,舞草龙表演出 摇头㊁摆尾㊁腾跃㊁缠龙 等多个精彩绝伦的动作,似活龙在天.以上种种表演形式展现出高超的艺术价值.
3.2㊀社会和谐功能
从民俗体育文化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来看,民俗体育源自民俗文化,即社会体的日常风俗㊁生活文化,民俗体育文化并不完全是理性的产物,它更是立足于乡土文化空间中的一种身体的情感体验和情感的身体表达,社会体经常以强调某些历史记忆达到强化某一体凝聚力的目的,以身体运动再现社会
活动的历史场域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10].徽州传统舞龙大都是以农村㊁社区为发起单位,众自发组织㊁积极参与的一项团队协作性民俗体育活动.每年歙县西坑村中秋节舞草龙为全村人欢聚一堂提供了舞台.舞龙前,村委会邀请精通草龙制作工艺和表演技艺的匠人组织筹备工作,砍竹子㊁扎架子㊁编草绳㊁糊龙头㊁描彩绘等,都是当地热心村民积极参与筹备工作,出物出钱出力,共同协作完成.舞龙过程由全村人齐心合力㊁共同参与,舞龙者举草龙游至村里每家每户,游龙至每家村民门前,村民准备爆竹㊁焰火和鞭炮相迎,并举香躬拜草龙后将香插入龙珠,祈求平安㊁福泽安康;舞龙后,舞龙人欢聚祠堂,共享舞龙后的快乐时光,舞草龙过程㊁场面和效果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谈资.因此,徽州传统舞龙可以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提升村民的社会归属感与自我认同感,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对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促进作用.3.3㊀健身健体功能
现代竞技舞龙是一项以有氧功能为基础的运动,对参与人身体素质的要求其实并不高,但是舞龙能够较好地提高人的手臂㊁腿部等部位的围度;提高心肺适能水平,提高胸廓的起伏程度,优化人体的心肺功能;强化心脏肌的力量,增加心血管襞的弹性,优化心脏供血机能;使舞者力量增大,爆发力增快,耐力更持久,柔韧性更好,灵活性更强[11].可见,舞龙对人体的肌肉和心肺功能锻炼大有裨益,具有较好身体锻炼价值.现代竞技舞龙运动是从传统舞龙基础上演化而来,具有传统舞龙的特性:传统舞龙的表演形式㊁标准及团队协作的整体观念,在一定意义上仍然影响着现代竞技舞龙运动的标准㊁技术要求和发展方向.徽州传统舞龙是我国地域性传统舞龙的表现形式之一,具有器材笨重㊁动作幅度大㊁
表演持续时间长㊁需要相互配合默契和动作技巧有一定难度等特点,舞龙者利用人体的多种姿态展示龙的精㊁气㊁神㊁韵,表演中融入游㊁走㊁跑㊁跳㊁转㊁舞等体育元素.要求舞龙者具备良好的力量和耐力素质,对表演者的协调性㊁灵敏性㊁方向感及平衡性有一定要求.因此,徽州传统舞龙对人体的身体素质改善与体质完善有着良好功效.
3.4㊀经济开发功能
徽州作为一个历史地理概念,是徽商故里㊁徽州文化发源地,境内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丰富.黄山市已成为引领安徽㊁示范全国㊁影响世界的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城市[12].徽州传统舞龙作为地域文化资源,尝试走文化+农业+体育+旅游+贸易的经济开发模式.近年来,徽州传统舞龙积极亮相地方宣传片㊁文艺汇演㊁民俗活动㊁村落节庆㊁非遗展演和影视作品拍摄等,契合于旅游业发展模式,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具有一定经济前景.歙县昌溪乡昌溪村利用农闲时间主办冬季民俗文化节,表演传统民俗舞草龙㊁舞布狮与嬉花灯,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追随观光游览,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更好地展示和传承了徽州传统龙文化,保护了徽文化的多样性.同时,宣传乡村旅游对当地市场经济繁荣和旅游事业发展做出一定贡献,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4㊀徽州传统舞龙的传播策略
4.1㊀开启线上线下传播模式,拓宽交流渠道
徽州传统舞龙文化客观上需要在不断对外展
29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7卷
示和交流中发扬光大㊁传承创新.有关部门要搭建好乡村社区共建共享平台,由各级政府带动成立稳定而长期的交流合作定点单位,采用定期组织党建共建文艺联合演出㊁慰问演出等形式展示徽州传统舞龙技艺和民俗文化.借助晒秋㊁赏花㊁村落旅游等平台,助力乡村旅游发展,为落实 国家乡村振兴计划 ,建设 美好乡村 贡献力量.借力民俗活动㊁旅游节㊁大型体育赛事平台,编排布龙㊁板凳龙㊁手龙舞㊁舞草龙㊁滚龙的表演节目,在元宵节㊁端午节㊁中秋节㊁文化与自然遗产日㊁徽州区徽州文化园活动日㊁旅游节㊁大型体育赛事平台等进行 动态展演 ,既给予演员个性展示㊁开拓视野的机会,又宣传徽州舞龙文化,增加民众对民间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推动项目的发展.新冠病毒疫情全球爆发期间,国际龙狮运动协会㊁中国龙狮运动协会㊁世界传统体育联盟等机构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传统舞龙线上展演㊁交流和比赛,徽州传统舞龙应积极参与其中,采用线上线下合作㊁共享的形式,创新交流方式,丰富交流内容,共享建设成果,实现徽州传统舞龙项目的创新性发展.4.2㊀建立传承人工作坊为主的技艺传授活动
充分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网络和实体培训基地的传承人工作坊.整合社会
资源,寻求中国龙狮运动协会㊁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舞龙舞狮分会㊁安徽省社会体育指导中心㊁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和黄山市体育局等政府㊁社会团体的指导,共建徽州优秀民俗体育文化实践工作坊.组织开展有关徽州传统舞龙项目的系列主题活动和现场实践体验活动,配备完善的器材设备㊁场地设施条件.为保障项目建设可持续发展,项目列入政府经费预算,并争取社会㊁经济㊁政策资源,以获得足够的经费和制度保障.利用工作坊深入徽州地区进行徽州传统舞龙资料的挖掘和整理工作,面向社会招收有兴趣的传承人,加强徽州传统舞龙项目传承人建设.积极响应 传统文化走基层 ㊁ 传统文化走出去 的精神,利用工作坊影响力,辐射带动徽州传统舞龙在学校㊁社区和农村开展传承与保护,以便于传播和学习.与当地旅游相结合,充分利用舞龙的旅游文化价值属性,让其成为乡村特旅游的一大景观.工作坊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的眼界㊁意识和水平,提高徽州龙文化资源利用度,扩展当地舞龙文化的知名度,将徽州传统舞龙文化深深烙进徽州文化的血脉中.
4.3㊀加强展示普及的宣传力度
目前,黄山市城市馆采用数字化技术还原徽州板凳龙的活动影像以及一些村落祠堂陈列传统舞龙器材,可供游客参观和体验,这与徽州传统舞龙生存㊁传承保护及发展的基本需求相较甚远.因此,首先,要进一步挖掘整理徽州传统舞龙的文献㊁传说和图片,建设徽州传统舞龙文化展示馆.对流传徽州境内的布龙㊁草龙㊁板凳龙㊁纸龙㊁灯龙㊁段龙㊁手舞龙㊁香火龙㊁南瓜龙等舞龙形式,通过图片㊁动画㊁器
材实物㊁微视频㊁历史资料等展示方式,记录徽州传统舞龙的起源㊁发展㊁流传地域㊁制作工艺㊁表演技术与流程㊁传承与保护等内容,全方位展示徽州传统舞龙文化的魅力.其次,利用报纸㊁书刊㊁电台㊁电视台等载体宣传的同时,通过 研学 ㊁ 培训 ㊁ 团建 等形式向大众普及与推广.最后,建立徽州传统舞龙文化,丰富 静态展示 内容.并通过㊁知乎等A p p及时推广㊁展示,拓宽传承的传播途径;利用抖音㊁㊁微博㊁㊁小红书等新媒体开展徽州传统舞龙文化的宣传㊁普及教育活动,扩大受众面.4.4㊀倡导大中小学校体育开设传统舞龙课程
秉承 传统文化进校园 的基本理念,通过大中小学对口教学共建共享㊁国际交流等各类形式,实现对徽州传统舞龙文化的教育普及㊁保护传承㊁创新发展㊁传播交流.市㊁区县教育局搭建传统舞龙文化进校园平台,借助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㊁第二课堂㊁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对中小学开展徽州传统舞龙的技艺传承予以扶持,实现文化输入.推动以市㊁区㊁县教育局为主导的 舞龙交流会㊁专项赛事活动 的立项,展示徽州传统舞龙技艺传承效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开展龙文化美术作品评比及舞龙体验活动,聘请舞龙教练与传统舞龙传承人指导体育课程舞龙教学内容授课,丰富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开展.在徽州传统舞龙的传承和发展中,注重培养小学㊁中学青少年舞龙队.将徽州传统舞龙纳入高校大学体育课程体系,聘请徽州传统舞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客座教师,采用线上网络授课和现场面授的形式,为选修大学体育«舞龙»课程的学生上课.举办高校大学生舞龙赛事,加大校园内徽州传统舞龙项目的传播和推广力度,打造徽州传统舞龙项目品牌,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加大课程开发力度,打
39
第4期李谋涛:徽州传统舞龙的生存状态㊁价值功能与传播策略